- 年份
- 2024(3531)
- 2023(5340)
- 2022(4843)
- 2021(4433)
- 2020(4121)
- 2019(9693)
- 2018(9715)
- 2017(18766)
- 2016(10701)
- 2015(12391)
- 2014(12913)
- 2013(12983)
- 2012(12430)
- 2011(11331)
- 2010(11726)
- 2009(11155)
- 2008(11433)
- 2007(10657)
- 2006(9243)
- 2005(8505)
- 学科
- 济(46544)
- 经济(46487)
- 管理(29275)
- 业(28530)
- 方法(23279)
- 企(22381)
- 企业(22381)
- 数学(20776)
- 数学方法(20574)
- 农(13738)
- 财(12366)
- 中国(11898)
- 学(10432)
- 地方(9814)
- 制(9799)
- 贸(9194)
- 贸易(9190)
- 易(8897)
- 农业(8837)
- 业经(8732)
- 银(7868)
- 银行(7848)
- 行(7432)
- 和(7332)
- 务(7297)
- 财务(7277)
- 财务管理(7253)
- 融(6925)
- 金融(6923)
- 理论(6920)
- 机构
- 大学(161071)
- 学院(159072)
- 济(65110)
- 经济(63543)
- 管理(59582)
- 研究(53602)
- 理学(50365)
- 理学院(49771)
- 管理学(48884)
- 管理学院(48574)
- 中国(41791)
- 京(34284)
- 科学(33335)
- 财(31715)
- 农(30267)
- 所(28182)
- 江(26777)
- 中心(26401)
- 研究所(25382)
- 业大(24696)
- 财经(24683)
- 农业(23969)
- 经(22126)
- 北京(21782)
- 范(21673)
- 师范(21461)
- 州(20899)
- 经济学(20177)
- 院(18426)
- 经济学院(18373)
- 基金
- 项目(98743)
- 科学(76046)
- 研究(72065)
- 基金(69960)
- 家(60534)
- 国家(59991)
- 科学基金(50267)
- 社会(44038)
- 社会科(41607)
- 社会科学(41591)
- 省(39143)
- 基金项目(36961)
- 教育(34100)
- 划(32971)
- 自然(32287)
- 自然科(31492)
- 自然科学(31479)
- 自然科学基金(30911)
- 编号(30664)
- 资助(29546)
- 成果(26302)
- 部(22373)
- 重点(22357)
- 发(21217)
- 课题(21112)
- 创(19778)
- 科研(19365)
- 教育部(18916)
- 大学(18840)
- 创新(18550)
共检索到243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浩洁
《考槃》是十五国风中卫地的诗歌,其主旨向来众说纷纭。然而,细析《考槃》"永矢弗谖"一语,可知这位独居的隐士实有不忘君德、仍念朝廷的出仕之愿。现实隐居和内心想要出仕的矛盾才是诗中隐士连发"永矢"愤激之语的根源。因此,隐士身隐心仕才是此诗原旨。
关键词:
《考槃》 主旨 身隐心仕 出仕 隐士
[期刊]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作者]
段晓林
《诗经》是诗人韩博推荐的唯一一本中国古代诗词类的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曾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今仍不失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诗经》给我们展示的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画卷。其中有王公贵族的宴饮、祭祀、战争等政治生活内容;有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从戎服役时的军旅生活场面;而更多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敦
《诗经》语言精练形象,风格高雅,且多为四言诗句,经历代广泛传播,许多习用的语句已转化为成语。《诗经》中的成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不少属于婚恋成语。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社会的婚恋习俗以及婚庆礼仪。
关键词:
《诗经》 婚恋成语 婚恋观 婚俗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立
文章主要以《诗经·驺虞》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文化角度对《驺虞》进行分析。《驺虞》不仅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歌,也是一首天子专用的射猎音乐,因为"乐者为同",故而有时也会用于普通阶层的重要场合,但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使用。《驺虞》除了作为射猎的音乐节奏之外,还含有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时序、躬行仁心道德的讽谏意义。
关键词:
《诗经》 驺虞 射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许卉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道周在诠释《诗经》上,汉宋交融、四家兼采,同时注重《诗经》的文学性,体现了晚明《诗经》学发展既综摄又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
黄道周 《诗经》 孔子删诗 郑声淫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许卉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道周在诠释《诗经》上,汉宋交融、四家兼采,同时注重《诗经》的文学性,体现了晚明《诗经》学发展既综摄又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
黄道周 《诗经》 孔子删诗 郑声淫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雪莹
经学文本的解读及其阐释方式的呈现,可反映出注经者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思想。王安石推崇《诗序》,他对《诗经》的解读,不仅是以经学家的角度汲取了汉代以来的政治性经学策略,而且是在熙宁变法的重要历史关头,以改革家的身份借助经学文本来传达政治理想。本文将焦点放置于政治与经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之中,以此来考察《诗经新义》如何在"一道德"的指引下形成《诗》学注本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
经学文本 《诗经新义》 一道德 话语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荣梅 杨亚丽
《诗经》女性审美视角主要包括外在的容貌、形体,内在的品德、性情,这四方面均可对应于意象:花、水、玉、月来表现。后世文学不断吸收这些丰富营养,并继承和发展,形成女性审美传统即女性与花水玉月文化割舍不断的民族血缘情结,也造就中国古代整体审美典范,更多崇尚的是与女性审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中和、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
关键词:
《诗经》 女性形象 审美传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意
情歌类白茆山歌是2002年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除《时政歌》之外最多的山歌,也是如今当地人认为的占据最主要地位的一类山歌。文章将山歌集中的情歌分为五类,并对其中两类——求之不得式和两情相悦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和分析。通过这两类情歌与《诗经》中情歌的对比研究,发现前后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对"白茆山歌·情歌"的保护和对《诗经》中情歌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平
《诗经·国风》中的多半诗篇是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因此,女性美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风诗中的女性所呈现出的美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审美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审美转变。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出蕴涵在这些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中的深层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其社会背景及时代特点的把握,突现出其区别于其它时代的特异的美,并且结合对作品的分析,找寻其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廉水杰
"美人隐喻"着重指古典诗文中主体在文化层面对女性的一种精神寄寓。《诗经·桃夭》中"桃夭"的文化隐喻,不仅喻意了"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夫为妻纲的文化传统,还喻意了"美人"如"君子"需内外兼修,使形貌之美与德行修养一致。从《诗经·桃夭》到《红楼梦·五美吟》,历经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及曹雪芹等人的书写,"美人隐喻"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品题,并对儒家女性观在当下的重构意义重大。
关键词:
桃夭 美人隐喻 女性 文化传统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左岩
理雅各《诗经》1876年译本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通俗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首次将经学权威诠释全面纳入《诗经》翻译,并以显豁明晰的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转化。1876年译本在保持《诗经》文献性的基础上又兼及文学性,表现出英诗范化的倾向,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
《诗经》 理雅各 经学化 英诗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韩进 朱春峰
明徐光启《诗经六帖》(一作"毛诗六帖")在《诗经》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较通行的是明万历金陵唐振吾刻本。这个本子实由书商私刻而成,殊多缺略。今发现清残抄本《诗经六帖》一种,源出别本,具有重要的校勘和文献价值。
关键词:
《诗经六帖》 徐光启 文献价值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梅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关键词:
《诗经》 叠音词 同源词 义通 通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