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84)
- 2023(7389)
- 2022(5927)
- 2021(5717)
- 2020(4476)
- 2019(10226)
- 2018(10189)
- 2017(17361)
- 2016(10333)
- 2015(11630)
- 2014(11922)
- 2013(10671)
- 2012(9567)
- 2011(8846)
- 2010(8950)
- 2009(7984)
- 2008(7766)
- 2007(6975)
- 2006(6047)
- 2005(5479)
- 学科
- 济(27208)
- 经济(27166)
- 管理(24208)
- 教育(20348)
- 业(19949)
- 企(17180)
- 企业(17180)
- 中国(14880)
- 学(13486)
- 理论(11314)
- 财(9190)
- 方法(8636)
- 农(8146)
- 教学(7991)
- 制(7483)
- 业经(6984)
- 体(6717)
- 数学(6303)
- 数学方法(6175)
- 技术(5890)
- 发(5889)
- 务(5552)
- 财务(5531)
- 财务管理(5523)
- 银(5300)
- 银行(5281)
- 企业财务(5217)
- 和(5205)
- 发展(5101)
- 行(5069)
- 机构
- 大学(136786)
- 学院(132569)
- 研究(49080)
- 济(42917)
- 管理(42445)
- 经济(41660)
- 理学(36124)
- 理学院(35599)
- 管理学(34840)
- 管理学院(34553)
- 京(30599)
- 教育(30335)
- 中国(29993)
- 科学(29040)
- 范(28728)
- 师范(28498)
- 所(23878)
- 师范大学(23352)
- 财(22015)
- 江(21864)
- 研究所(21809)
- 中心(21273)
- 农(19838)
- 北京(19820)
- 技术(19614)
- 院(17973)
- 业大(17698)
- 职业(17294)
- 财经(17275)
- 州(16935)
- 基金
- 项目(86366)
- 研究(72223)
- 科学(68930)
- 基金(58130)
- 家(49969)
- 国家(49368)
- 社会(42747)
- 科学基金(41289)
- 教育(41273)
- 社会科(39976)
- 社会科学(39970)
- 省(35539)
- 编号(32481)
- 划(31878)
- 成果(29863)
- 基金项目(29453)
- 课题(25879)
- 自然(24105)
- 自然科(23511)
- 自然科学(23502)
- 自然科学基金(23075)
- 年(22232)
- 资助(22114)
- 重点(21202)
- 部(20511)
- 项目编号(19920)
- 发(19732)
- 规划(19457)
- 性(19110)
- 创(18548)
共检索到208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人的存在是身体和心智的统一。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启示我们教育应返璞归真,回归其原初状态的"逻各斯"。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强调的是意识体验,梅洛-庞蒂则将意识体验替换为身体的知觉体验,把意识现象学转变为身体现象学。受现象学影响,具身心智理论强调身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认为身体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认识的客体,而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构建知识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认知是身体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身体体验。具身的教育与教学强调身心统一观,主张从表征主义知识观到具身知识观的转变,把具身学习的原则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促进教育观的转变。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午鹏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技术具身"这一处于第三维度的概念。但从现象学自身的视角去看,这一提法却值得商榷:一方面,伊德对技术与身体的物质阐释与现象学家对它们的分析存在着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具身"概念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在当代语境下技术中的身体、作为技术的身体和技术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技术 身体 具身 唐·伊德 梅洛-庞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康洁 熊和平
在现象学学术史上,关于现象学的描述一直存有争议。主要表现为,现象学是否具有描述性质、描述的可能性与如何运用现象学语言来描述生活体验等。教育现象学作为一种实践现象学,其具有描述的本质不言而喻,正是通过描述,触及学生生活的真切体验,使被科学概念与理性判断所污染的教育实事得以澄清。最后,本文以学生在教室空间中的身体现象为例,来呈现教育现象学的描述特点。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描述 身体现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洋 周星 徐颖儿 吴问津 袁佳欣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在具身实践的身体知觉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并通过主体知觉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判别所呈现;(4)Flow体验状态意味幸福情绪的获得,最终给予真实自我和真实世界的价值判断。研究尝试从身体现象学视角出发,对体验领域的Flow体验进行研究,是对旅游体验研究话题扩展的有益尝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静 李琳
在心灵主义进路的影响下自闭症一直被认为是由于心理理论模块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然而很多早在儿童形成心理理论之前的婴儿时期就表现出的感官整合和身体知觉等方面的异常表明心理理论缺陷可能并不是自闭症的根源。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把自闭症的紊乱根源定位于主体之间,强调要重视对自我觉知和意向性的描述。以身体自我障碍为主的自闭症的非社会性缺陷在以往研究中受到的关注度远不如社会性方面的缺陷,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于自闭症的早期诊断和后期干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象学蕴涵了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的认识论优势,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在一些疾病的探索中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自闭症的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受损、自我-他者分化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给出基于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视角的解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利荣
教育现象学追问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教育现象,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观和审视。高等教育研究在形成多学科研究观点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也可以从教育现象学中吸取养料。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应注重研究回到实事本身,回到生活世界,进行问题反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徐湘 胡弼成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关键词:
抽象的人 具体的人 教育生活 现象学视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二峰 宋保林
为加强对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的探索,构建多模态脑机接口基本原理示意图并分析其特点与发展现状,围绕多模态脑机接口感知他心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增加尽可能多的模态以感知他心和对多模态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2种多模态脑机接口感知他心能力的提升策略,就多模态脑机接口在康复医疗﹑教育数字化﹑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军事以及娱乐等多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应在政策﹑资金以及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加强该项技术的伦理规约和法律规范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多模态 脑机接口 他心感知 身体现象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熊和平 潘跃玲
本文以一个初中女生因考试失意而吃零食排压的个案为切入点,通过对受访者的口感体验描述的分析,导出其身体现象的动力机制与意识结构的基本成分。中小学生在学校吃零食,对于现行的教学秩序是一个挑战。为此,许多学校出台了围绕零食的各种微观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口感的管制。各种管制方案对于学生的身体及其功能的假设是:身心二元化与身体对象化。学生为了享用或限制口感,不断地在制度约束、味觉欲望与学业形象之间权衡,并依据各自的口感诉求做出是否吃零食、吃何种类型的零食、何时何地吃零食的不同抉择。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中的口感史片断,可视为探究深层教育体制和宏观教育环境的细微切口与重要视角。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口感 零食 身体现象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冬梅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要倡行者的舒新城,其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具有浓郁的传统教育的色彩。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表明,舒新城奠基于对传统教育的爱和对新式教育的恨的情感体验,给予了传统教育以肯定的价值,导致了他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的传统教育取向。舍勒的情感现象学启示我们,对教育家情感的关注,也许将使我们的思想研究更加完整、丰满和厚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