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7)
2023(3984)
2022(3207)
2021(3049)
2020(2545)
2019(5526)
2018(5730)
2017(9891)
2016(5943)
2015(6752)
2014(7079)
2013(6513)
2012(6275)
2011(5824)
2010(6089)
2009(5844)
2008(5839)
2007(5523)
2006(4964)
2005(4687)
作者
(18504)
(15208)
(15145)
(14607)
(9835)
(7264)
(6938)
(6016)
(5940)
(5641)
(5303)
(5282)
(5173)
(5081)
(4945)
(4668)
(4570)
(4452)
(4353)
(4289)
(4125)
(3796)
(3694)
(3688)
(3470)
(3456)
(3407)
(3390)
(3156)
(3122)
学科
(20405)
经济(20371)
管理(16579)
(12236)
(10654)
企业(10654)
(8173)
理论(7370)
中国(7242)
(6995)
教育(6781)
(6233)
方法(5827)
(5732)
(5570)
教学(5247)
(5066)
银行(5052)
(5020)
金融(5012)
(4921)
业经(4746)
(4020)
地方(3966)
体制(3903)
数学(3829)
(3708)
数学方法(3704)
农业(3442)
及其(3193)
机构
大学(90267)
学院(87712)
研究(33344)
(29943)
经济(29020)
管理(26684)
中国(24261)
理学(21579)
理学院(21200)
科学(20943)
(20700)
管理学(20626)
管理学院(20450)
(17751)
(16922)
(16298)
师范(16125)
研究所(15983)
(15555)
(15392)
中心(14552)
北京(13420)
师范大学(12977)
财经(12558)
业大(12420)
(12197)
教育(12152)
农业(12141)
(11734)
技术(11581)
基金
项目(52229)
研究(40831)
科学(40109)
基金(35327)
(31156)
国家(30832)
科学基金(24991)
社会(23665)
社会科(22087)
社会科学(22082)
(20935)
教育(20590)
(18418)
编号(17811)
基金项目(17737)
成果(16989)
自然(15166)
自然科(14795)
自然科学(14789)
资助(14525)
自然科学基金(14499)
课题(14172)
重点(12347)
(11515)
(11512)
(11078)
(10886)
项目编号(10858)
(10791)
(10227)
期刊
(40570)
经济(40570)
研究(31688)
中国(24217)
教育(21775)
学报(17894)
(14702)
(14618)
科学(14103)
大学(13372)
学学(12242)
管理(11219)
农业(9385)
(8602)
金融(8602)
技术(8145)
财经(7915)
(6910)
经济研究(6288)
图书(6128)
业经(6051)
(5558)
问题(5403)
职业(5389)
(4969)
论坛(4969)
书馆(4644)
图书馆(4644)
(4530)
业大(4218)
共检索到147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经验主义孕育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理性主义造就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二者尽管迥然相异,但在贬抑或轻视身体方面,却分享着共同观点。生成论强调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认知不是一个既定心智对既定世界的静态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认知并非是产生于头颅内的精神事件,而是涌现于大脑—身体—环境动力耦合之中的关系性存在。生成学说造就了生成学习观。生成学习强调,学习的主体是身体。身体并非指物理性躯体,而是现象的身体或“心智合一”的身体。在生成学习中,学习、身体行动和环境影响是一个动力整体。学习过程“自治”而非“他治”,意义建构存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或"容器"。学习被视为一种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教育观念。具身认知的中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挑战了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教育与教学观,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形成挑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晓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葛春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洪建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洋  周星  徐颖儿  吴问津  袁佳欣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研究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在具身实践的身体知觉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并通过主体知觉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判别所呈现;(4)Flow体验状态意味幸福情绪的获得,最终给予真实自我和真实世界的价值判断。研究尝试从身体现象学视角出发,对体验领域的Flow体验进行研究,是对旅游体验研究话题扩展的有益尝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晓华   胡惠贞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针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虚悬空疏的弊端,批判理学的人性二元论,从“性”和“形”融通为一的人性一元论出发,在理气之辩的基础上提出身体即为气质的原型,身体是作圣成圣之具,身体通过习行实践完善人性的身体观。以其身体观为基石,颜元形成了围绕身体的“践形尽性”的身体教育观,包括培养身心兼顾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与实践联结的立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讲习辩相结合的注重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在当今身体“缺席”的教育态势中,颜元的身体教育观对复归与时代相契合的身心融合的教育宗旨、构建凸显实践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回归互动交往的教育方法具有现代价值。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梅丹  
回到器具技术的本源,探寻技术教育中身体技术的生成之道是使人类摆脱对器具技术自主性恐慌与不安的两条路径。回溯马塞尔·莫斯、莫里斯·梅洛庞蒂、唐·伊德等人对身体技术的理解,重新检视"身体技术"的概念及特征,将"身体技术"分为"不使用器具技术""与器具技术交互""与器具技术整合"三类,归纳出自然性、社会性、默会性、生成性、创造性特征,从而总结出关注身体体验,创设学习情境;树立榜样人物,加强技术传承;重视默会能力,通过寓居而认知;融合器具技术;实现道路合一的四条技术教育中"身体技术"生成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亚芹  
身体美学是"后主义"时代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其相关的知识生产说到底是如何对待"形而上学遗产"的问题。身体美学理论通过将"身体"作为审美的本体,将身体训练与审美体验相互融合,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改造与超越。同时,身体美学的知识生产也对当下美学生态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提供了美学理论知识介入与阐释现实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美学走向生活提供了可行性,推动着生活美学的成熟与完善。因此,"后身体"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论事件,而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存在状态,一种未完成的"天地神人和谐共在"之理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将知识理解为个人参与生活世界过程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及其产物。这一课程知识观缘起于对我国课程实践深陷知识观困境的省思、对课程理论学术史中知识观传统的反思与改造以及对传统哲学知识观的重建与超越。理解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基于知识与自然、知识与社会以及知识与自我等知识论维度,剖析其教育意义有必要基于个人与知识、教学与知识以及课程与知识等关系层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寇冬泉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熊和平  
微观权力观具有普遍性、匿名性、生产性等特征。通过这种权力观透视课程与身体的关系,不难发现:在课程思想史中,学生的身体地位与状态一直在冲突中发生着变化。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课程对他们的身体规训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变得越来越隐秘,致使人们不易察觉到微观权力的存在。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践行知识观转型的同时,理应凸显对学生的身体关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秋苹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夏惠贤  汪小丽  
自由的基本含义是个体在没有外在的压迫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权利,其实质就是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因普遍处于自由匮乏状态.其健康成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鉴于这种现状,本文分别从知识获取、创造力培养、道德品质生成以及生命本质彰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卫  黄成驰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传统责任归因机制产生了新的挑战,以往对于责任的讨论主要从责任的构成条件上来分析,而遗忘了责任机制存在的根本前提在于“身体”。以“身体”的“有死性”和“有限性”作为探讨责任的根基可以得出,AIGC在责任归因上与人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具备“身体”的消亡以及对生命之“畏”,而后者则具有“有死性”的身体以及知道自己“有死者”,这使得AIGC不具有“可问责性”。在人工智能没有“觉醒”之前,责任只能在人类行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另外,AIGC与其他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责任基本上由技术的“提供者”来承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