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4)
- 2023(7157)
- 2022(5893)
- 2021(5343)
- 2020(4412)
- 2019(9552)
- 2018(9082)
- 2017(17143)
- 2016(9060)
- 2015(9682)
- 2014(9247)
- 2013(8810)
- 2012(8036)
- 2011(7156)
- 2010(7055)
- 2009(6419)
- 2008(6139)
- 2007(5279)
- 2006(4499)
- 2005(3766)
- 学科
- 济(34514)
- 经济(34454)
- 业(25909)
- 管理(24229)
- 企(18825)
- 企业(18825)
- 方法(16230)
- 数学(14650)
- 数学方法(14570)
- 农(11828)
- 中国(10775)
- 财(8942)
- 贸(8578)
- 贸易(8577)
- 农业(8434)
- 学(8371)
- 易(8342)
- 业经(7521)
- 人口(6345)
- 环境(5972)
- 制(5754)
- 技术(5598)
- 融(5479)
- 金融(5479)
- 银(5330)
- 银行(5296)
- 收入(5213)
- 地方(5123)
- 行(5034)
- 产业(4870)
- 机构
- 大学(130558)
- 学院(129096)
- 济(54974)
- 经济(54160)
- 管理(50163)
- 研究(46738)
- 理学(44650)
- 理学院(44112)
- 管理学(43388)
- 管理学院(43173)
- 中国(33726)
- 科学(30360)
- 农(30198)
- 京(26696)
- 业大(24837)
- 所(24479)
- 农业(24254)
- 研究所(22895)
- 财(22747)
- 中心(20857)
- 财经(19236)
- 经(17722)
- 经济学(17419)
- 江(17195)
- 农业大学(16779)
- 院(16342)
- 北京(16272)
- 范(16084)
- 经济学院(16004)
- 师范(15793)
- 基金
- 项目(97267)
- 科学(76853)
- 基金(73867)
- 家(68888)
- 国家(67893)
- 研究(63527)
- 科学基金(56846)
- 社会(43828)
- 社会科(41566)
- 社会科学(41554)
- 基金项目(39940)
- 自然(38623)
- 自然科(37762)
- 自然科学(37747)
- 自然科学基金(37129)
- 省(36500)
- 划(31806)
- 资助(28400)
- 教育(27967)
- 编号(22848)
- 重点(21990)
- 部(21368)
- 创(20602)
- 发(20279)
- 计划(19629)
- 国家社会(19400)
- 创新(19323)
- 科研(19279)
- 教育部(17990)
- 业(17680)
共检索到176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消费 工具变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张恬 王雨林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尤其是方言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流入地方言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方言越熟悉,幸福感越低;工作中使用方言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幸福感;工作中使用方言的流动人口,随着方言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工作中使用方言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收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得到这一系列结果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估计,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谭静 陈盼佳
居民消费率上升是目前我国宏观结构调整需要关注的重要背景,而我国不同居民群体间消费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人口群体,其消费储蓄行为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直接联系。本文从城市内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角度出发,探讨了职业属性对流动人口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OLS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显示,蓝领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储蓄率显著更高,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利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职业属性通过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不稳定性、支出增加的风险性和社会融合程度三方面机制影响家庭储蓄行为。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消费储蓄行为 蓝领工作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静 高颖
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微观数据和2016年城市层面的宏观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从流出侧和流入侧探讨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出侧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普遍较低,尚未发挥人力资本效应因而对家庭化迁出仅存在线性负向影响;在流入侧,受社会保障服务的正向作用以及基础教育服务的负向影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家庭化迁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为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应加大流出地的公共服务投入水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在流入地则应关注公共服务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尽快破除户籍障碍,基于常住人口来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关于流动人口家庭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则有利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家庭化迁移 用脚投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王硕
了解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2015年3~5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年龄介于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的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998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01),北京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最高,深圳最低;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P<0.001);不同流动类型、教育程度、经济融入状况、健康状况的青年流动人口,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5)。政府部门应协同合作,结合属地情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区位与地缘等空间地理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区位和地缘均显著影响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其中区位因素中交通通达度和非农就业密度的正向影响远远超过了地理距离的负向作用,由于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远远领先于其他非超大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同样高于其他大中小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克服地理距离产生的迁移成本流入到超大城市中;而地缘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而非单纯地理上的"临近"。
关键词:
区位 地缘 流入地选择 超大城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刘文博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杨舸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入地分布 集中指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建国 王净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处理效应模型(TEM)深入分析了“流入地”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内外部身份认同均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质量。这一结果在拓展被解释变量维度、运用工具变量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偏差后仍然稳健。中介机制表明,流动人口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水平、与流入地群体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拓展社会关系网、积极参加工会组织提高劳动积极性以及努力工作提高就业地位进而弱化就业歧视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对流入城市的身份认同对男性、农业户口、新生代、自营劳动者及迁移到省外和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就业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其心理要素增进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归属感,更要内外合力探索完善针对性的多元化就业支持体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华初 刘胜蓝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流动人口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9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就业减少了流动人口即期的不确定性,而社会保险减小了他们远期的不确定性。处理效应模型显示,失业显著减少了流动人口的消费,而在流入地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对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促进流动人口消费的重心应为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与保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流入地更多的社会保障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失业风险 消费 处理效应模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朱富言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不能在流入地顺利继续升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中准入"门槛"的设置差异较大,放开的口径尺度大小不一,致使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如何统筹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信息监测体系,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妥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关键词:
随迁子女 异地 升学考试 中考 高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训常 何炜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2016年调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流入地财政压力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地财政压力受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冲击越大的城市,改革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比例越低。机制检验发现,财政压力通过减少公共服务供给、增加住房成本进而抑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压力对女孩的随迁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并且财政压力对子女随迁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低收入家庭、就业身份为受雇者的家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样本中。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统筹财政资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葛腾飞
流动人口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其流入地购房意愿直接关系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二值Logit回归模型,研究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规模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有显著差异,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购房意愿弱,而二、三线城市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更强;住房公积金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并且东部地区住房公积金促进购房意愿的作用最为明显;就业身份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流动人口的流入地购房意愿更强。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已婚、流动时间越长、家庭月收入越高、月住房支出越多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购房意愿越强。因此,要充分重视城市规模、社会保障等因素对于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的异质性影响,因城施策、因群体而异,差别化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昌佳琦 李国正
伴随出口乏力、投资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发展转向消费驱动模式。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较少关注高达2.4亿流动人口群体。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分位点法、OLS回归和IV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对消费具有正向效应,具有长期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比其他群体高41.5%;随着收入阶层的上升,定居意愿对家庭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结合区域或转户视角,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户籍改革、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和定居意愿,进而促进中国流动人口整体消费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收入 家庭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