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22)
2023(8290)
2022(6430)
2021(5916)
2020(4395)
2019(9886)
2018(9419)
2017(17872)
2016(9917)
2015(10517)
2014(10388)
2013(10160)
2012(9757)
2011(9216)
2010(9605)
2009(9117)
2008(9067)
2007(8573)
2006(7923)
2005(6808)
作者
(29280)
(24826)
(24775)
(23548)
(15633)
(11763)
(10951)
(9489)
(9349)
(8956)
(8679)
(8466)
(8093)
(7902)
(7838)
(7468)
(7162)
(7162)
(7106)
(6978)
(6488)
(6124)
(6048)
(5874)
(5710)
(5696)
(5637)
(5157)
(5080)
(4932)
学科
(43809)
经济(43763)
(28988)
(25897)
管理(24888)
(19659)
企业(19659)
农业(17492)
业经(15214)
方法(13698)
中国(13692)
(12337)
(11703)
数学(10973)
数学方法(10815)
地方(10728)
(10691)
(8730)
(8286)
产业(7784)
(7747)
银行(7727)
农业经济(7711)
(7505)
金融(7503)
(7445)
理论(7059)
发展(7057)
(7022)
体制(6798)
机构
学院(153085)
大学(151594)
(59945)
经济(58590)
研究(54830)
管理(52223)
理学(44627)
理学院(44032)
管理学(43151)
管理学院(42848)
中国(40276)
科学(33463)
(31478)
(30774)
(29596)
(27680)
研究所(25155)
(24739)
(24375)
师范(24175)
中心(24094)
财经(23215)
农业(22651)
业大(22419)
(20940)
(19717)
北京(19487)
经济学(19486)
(19291)
师范大学(19223)
基金
项目(98635)
科学(78333)
研究(75894)
基金(70964)
(61807)
国家(61169)
科学基金(51439)
社会(50067)
社会科(46965)
社会科学(46947)
(39497)
基金项目(36980)
教育(34563)
(33127)
编号(31170)
自然(30002)
自然科(29243)
自然科学(29234)
自然科学基金(28706)
成果(27492)
资助(27004)
(23233)
重点(23103)
课题(22764)
(22042)
国家社会(20864)
(20348)
(19996)
(19518)
发展(18980)
期刊
(78140)
经济(78140)
研究(48186)
(35570)
中国(31503)
学报(27290)
科学(25162)
农业(22877)
(22243)
大学(21347)
学学(20174)
教育(19670)
管理(17690)
业经(15986)
(15869)
金融(15869)
财经(12750)
(11082)
经济研究(10900)
技术(10742)
问题(10678)
(10520)
农村(8963)
(8963)
农业经济(8893)
社会(8409)
(8390)
业大(7417)
社会科(7243)
社会科学(7243)
共检索到232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利民  
村民自治的推行,由于确立了农民的主动参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农民成为公民"的门槛。但因面临"两委关系"、"乡村关系"矛盾等困境,农民的各项权利尤其是社会权利难以落实,从而难以完成农民身份转换的重任,需要进行治理结构的转型。村落社区建设以激活农民的自治性与群众性为主旨,以激发农民的主体公共参与为目标,以培育农民自组织为归宿,从而为架起农民身份的转换提供了可能的平台,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的重要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小平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空间转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隐含的空间思想的理论价值日益凸显,我国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空间治理思想正逐步走向成熟。"空间立场"既是乡村学校空间再造、空间拓展、空间重塑得以发生的理论前提,也是乡村教育实践能否摆脱"城市取向"从而获得"乡村信心"的实践表征。乡村学校建设的"空间立场"以空间视角直面中国乡村学校建设的现实问题,呼唤乡村学校功能的"空间回归",构建乡村教师的"网络空间共同体",激活乡土文化重建的"空间想象力",推动美丽乡村学校从追求同质化的"空间平等"走向追求差异化的"空间共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崔红志  张林  
数字化乡村治理具有促进乡村善治的功能。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符合中央政策的要求,符合基层治理的需求,也具有经济可支撑性。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应加强中西部地区新型基建的建设力度,实质性解决数字孤岛现象,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丰富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恩宾   郑敬斌  
治理吸纳自治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行政力量对乡村自治力量的目标性规划、过程性引导、规范性覆盖和结果性赋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党和国家将治理主体还原为具体的社会主体,以利益关联撬动主体关系,以责任互动生成权力链接,以资源动员联动乡村主体,从而构建治理吸纳自治的乡村治理格局。在治理吸纳自治的运作机制中,中心重塑优化治理吸纳自治的领导核心;协商治理完善治理吸纳自治的权力运行规则;“三治融合”拓展治理吸纳自治的权力运行空间;数字赋能则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资源动员效率,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张国磊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乡村管理模式显现出基层政权"悬浮化"、乡村管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村支"两委""不在场"与农民态度"冷漠化",使得城乡二元制的结构性矛盾难以消解,也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因此,应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政府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自治组织的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提升"第一书记"的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来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由此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合作共治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端阳  李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呼应。当前,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本文回顾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从宏观脉络综述和解析乡村治理的变革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中,回应当下乡村治理中仍然存有的问题,通过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与治理文化的分类探讨,建构乡村治理的"问题器"。最后,文章将探讨解决当下乡村治理主要问题的路径选择,以起到解决问题的反思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佳莹  吴理财  
单位型社区的特殊性使得其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不同于普通社区。对武汉市社区的调查显示:"单位人"与非"单位人"在文化需求、服务获得以及文化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隔现象。导致区隔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单位型社区文化服务主体供给不足、职责不清、居民社区意识弱以及社区资源使用不充分。因此,应优化社区资源、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培育社区自治力量,提升单位型社区的发育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晓铭  
项目制不仅能够强化国家力量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规范,而且能够借助“法定”议程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然而,项目制亦具有多源风险。强化村民参与的制度化、完善项目实施制度和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规避项目实践风险、提升项目治理能力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晔  徐好好  刘菊英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志艳  林文  
新乡贤是指曾经有乡籍而后来离乡,但心系乡土而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主要包括在外为官而告老还乡,或在外为教而回乡献智,或在外置业而返乡投资,或长期扎根乡间的知识型农民等,愿意为乡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而无私奉献的一群人。新乡贤区别于传统乡贤的乡村秩序守护者角色,是乡村治理的推动者。通过新乡贤的集聚力量,深挖乡村产业、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人才等资源,对一个区域迈向共同富裕来说很是关键。为新乡贤搭建贡献智慧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发挥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浩  张毅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已经正式实施。以往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保障治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因此,应积极建立新型治理模式,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浩  张毅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已经正式实施。以往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保障治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因此,应积极建立新型治理模式,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提升乡村治理工作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