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5)
2023(4005)
2022(3267)
2021(3269)
2020(2668)
2019(6244)
2018(5938)
2017(11070)
2016(5691)
2015(6714)
2014(6305)
2013(6405)
2012(6077)
2011(5836)
2010(5521)
2009(5122)
2008(5045)
2007(4032)
2006(3576)
2005(3362)
作者
(14995)
(12629)
(12575)
(12093)
(8046)
(5890)
(5637)
(4959)
(4941)
(4487)
(4247)
(4118)
(4103)
(4030)
(3952)
(3927)
(3776)
(3636)
(3537)
(3246)
(3183)
(2980)
(2901)
(2888)
(2820)
(2753)
(2735)
(2537)
(2488)
(2484)
学科
(28440)
经济(28409)
管理(13182)
方法(13047)
(12638)
数学(12314)
数学方法(12282)
中国(11396)
(8965)
企业(8965)
(8581)
贸易(8575)
(8503)
(6833)
(5983)
(5305)
关系(5251)
(4996)
(4684)
(4638)
银行(4638)
(4580)
业经(4390)
环境(4333)
(4328)
金融(4328)
(4191)
农业(4183)
出口(4136)
出口贸易(4136)
机构
大学(86643)
学院(82670)
(46578)
经济(46159)
研究(35202)
管理(30385)
中国(28325)
理学(26252)
理学院(25955)
管理学(25785)
管理学院(25624)
(19120)
(18997)
科学(17414)
(17162)
经济学(16603)
财经(15849)
研究所(15537)
经济学院(14998)
(14897)
中心(14616)
北京(12831)
(12386)
财经大学(12130)
科学院(10976)
(10748)
(10736)
师范(10688)
研究中心(10686)
社会(10328)
基金
项目(55480)
科学(45505)
基金(44639)
研究(41809)
(39282)
国家(39045)
科学基金(33064)
社会(30597)
社会科(29171)
社会科学(29168)
基金项目(22528)
自然(19034)
资助(18788)
教育(18765)
自然科(18660)
自然科学(18655)
自然科学基金(18399)
(16225)
中国(16040)
(15647)
(14995)
国家社会(14716)
编号(14441)
教育部(13375)
重点(12754)
成果(12480)
(12037)
人文(11978)
社科(11522)
重大(11518)
期刊
(46467)
经济(46467)
研究(29346)
中国(17247)
(13389)
科学(12162)
管理(11636)
学报(11178)
(9842)
经济研究(9288)
大学(9087)
财经(8696)
学学(8475)
(8437)
世界(8149)
(8017)
金融(8017)
国际(7730)
(7626)
农业(7192)
教育(6931)
问题(6730)
技术(5420)
(5007)
业经(4794)
技术经济(4245)
经济问题(3898)
(3894)
贸易(3894)
统计(3876)
共检索到126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洋  
国家身份可以划分为总体身份和具体身份,具体身份是总体身份在不同场域的具体投射。作为话语实践的一种形式,叙事则是身份建构的主要机制,它将一系列关于总体身份和具体身份的隐喻以特定逻辑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总体身份是负责任大国,而这一身份的主要表现则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身份通过领域或功能以及地域两个维度被投射到北极场域,形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一具体身份。本文在论述叙事和国家身份形成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这一身份隐喻通过叙事被投射到具体场域中的过程。通过叙事,"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同中国的国际责任、各国的共同利益等话语联系在一起,成为负责任大国身份在北极场域的延伸,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观目标的组成部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斌  赵敏  
诸葛亮多重身份的历史叙事不仅契合了国家整合地方权力、王权深入边疆的政治目的,也是封建王朝国家宏观社会权力在微观个体层面实现的反映。从“机构的话语秩序”和“社会的话语秩序”两个角度,可以更全面地阐释统治阶层、汉族移民与少数民族在王朝国家民族关系调适、“大一统”与正统观念的演进等过程中对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分析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从西南民族关系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看,诸葛亮多重身份历史叙事的历史也展现了王朝国家治理下“夷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的进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瑛  
与西方的以时间为中心不同,中国叙事传统呈现出鲜明的空间逻辑特性。独特的画图和读图的视觉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呈现方式和批评方式的空间逻辑特点;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叙事特性的空间发现以及对中国古代空间诗学的建构,已经昭示出空间之于中国叙事学的建构性力量;空间叙事诗学的确立,为中国叙事学的空间逻辑提供了佐证和理论支持。这些事实显示一种与西方叙事学以时间为逻辑基点迥然不同的中国叙事学的构型:从承认时间逻辑存在的前提下,空间叙事,可能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一个重要逻辑基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作者] 胡毅丽  
本文在调查了教学科研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天津市5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及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笔者从教学型教师发展为教学科研型教师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从自我认同、他者认同以及群体认同三个方面叙述了大学英语教师从教学型教师发展为教学科研型教师的过程,指出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是大学英语教师实现教学科研同步发展的最佳途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申佳慧  
当前世界进入信息传播多元、话语重构的"后全球化时代",图书馆角色的重新定位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叙事研究是图书馆行业发展新的生长点,研究前景广阔。文章基于叙事转向理论,从图书馆叙事与企业叙事的同等逻辑,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文献,分析得出图书馆叙事研究的三个维度,探讨图书馆叙事与图书馆角色、图书馆营销的关系,阐明图书馆叙事的核心内涵与外延发展,提出图书馆叙事对图书馆角色的新要求为“叙事素养与能力培育者、专业叙事资源建设者、叙事主题索引创建者、叙事营销服务创新者”,并通过梳理叙事模型SB7框架的核心问题,初步建构图书馆叙事思维地图,指出图书馆叙事营销需立足于吸引“用户注意”,以用户为叙事主角,创新思维并调整策略: 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消除叙事空隙,提升从业者忠诚度;实施战略性营销,提升图书馆的软实力;将营销对象从推广信息转向吸引“用户注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夫艳  高义吉  
道德认同是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向度,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实践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内在要素。从品格视角看,道德认同是道德与教师自我的融合;从社会认知视角看,道德认同是教师的道德图式。教师的道德认同在经验的理解与叙事中被建构。教师道德认同的叙事建构可从如下三方面展开:叙事形式上,呈现何种故事主线;叙事方向上,利用何种叙事资源;叙事路径上,运用何种反思方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振  李待宾  舒靖瑶  
以空间叙事学和参与式博物馆理论为研究依据,探寻空间叙事语法与展项设计,展开博物馆叙事空间场景建构研究。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将参与式理念与空间设计融合、运用交互道具装置启发与指导、使观众置身于叙事性空间。通过研究参与式博物馆空间叙事方式挖掘展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解博物馆观众的真实需求,把握空间艺术表达,传达精神力量,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诗越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品中有大量属于左翼文学范畴的作品。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是时局与使命的遇合下的书写,是在政治和时代潮流的共同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是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使命感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获得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温静  
动物小说英雄叙事模式在动物小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动物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动物小说既继承了英雄叙事传统,也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思考,展示了动物英雄的独特存在、情感互通和悲剧命运。动物英雄叙事具有价值尊重、文化反思和生态建构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所谓叙事德育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我建构的一种学校德育模式。叙事德育模式不仅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其内心自主建构起道德的美好世界,而且致力于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建构美德,收获幸福。"师生幸福"是叙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叙事德育模式的建构为实质性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实效低下"问题提供了好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晓蓉  田晓苗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向荣   孙元  
在瓦尔堡的图像学思想中,图像的叙事建构是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也是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话题。瓦尔堡提出“运动附属物”概念,在图像细节边缘处寻找符号的叙事隐义。瓦尔堡认为图像叙事隐藏着古代世界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通过“情念程式”和“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瓦尔堡的图像叙事呈现出互图叙事的特点,他通过图像间的对话,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示图像群的互动意义建构。瓦尔堡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视域,他试图运用一切可以获得的理论资源,建立一种他称之为“文化科学”的研究范式。瓦尔堡的图像叙事思想提供了图像学研究的新的参照系,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不同学科面对同一主题的互证与互释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回顾文化以及组织文化的理论探索,可以发现,只有在组织的活动事实中寻找文化,理解组织活动的精神动力,才可以避免文化定义争论所产生的无从把握组织文化的尴尬状况,由此,通过教育叙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便成了学校工作者实施文化建构的合适途径。与此同时,这一途径还可以深化校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增强学校的精神凝聚力创设探作平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枬  
教师的叙事研究是描述教师真实生活的"从下到上"的研究。它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重在对教师行为内含意义的揭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领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训华  
"教育生活叙事"是根据国内外叙事研究方法现状,融合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手段,以建构具体实用的教育叙事方法为重要目标指向的方法理论体系。"呈现——分析——揭示"是教育生活叙事的核心架构。呈现即是真实、真情、有章法地"原生态"再现人类所经历的教育生活状态;分析是指通过时间、空间、心理、情感、图像等维度对叙事文本的有方法的深度解读;揭示是指通过动态编码、静态编码等方式来寻找叙事文本中的"言外之意"。教育生活叙事与传统教育叙事方法和理论形成了路径上的差异与转向。本文从叙事的对象、空间、着力点、目的、方法、效果等角度,比较了教育生活叙事与叙事探究的异同,并提出了现阶段教育生活叙事的相关研究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