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
2023(9)
2022(5)
2021(12)
2020(8)
2019(11)
2018(13)
2017(17)
2016(8)
2015(8)
2014(11)
2013(7)
2012(13)
2011(17)
2010(12)
2009(8)
2008(12)
2007(2)
2006(10)
2005(5)
作者
(38)
(37)
(36)
(23)
(21)
(17)
(17)
(17)
(15)
(15)
(14)
(14)
(12)
(12)
(11)
(11)
(10)
(9)
(9)
(9)
(9)
(9)
(9)
(8)
(8)
(8)
(8)
(8)
(8)
(7)
学科
环境(56)
(37)
经济(37)
地方(31)
资源(31)
生态(30)
(28)
(27)
发展(24)
(24)
管理(23)
(21)
森林(21)
(20)
地方经济(18)
生态学(16)
(14)
农业(13)
(12)
土地(12)
土壤(12)
(12)
环境规划(12)
规划(12)
(11)
(11)
区域(10)
(10)
森林土壤(10)
(10)
机构
大学(168)
学院(157)
研究(80)
科学(68)
中国(55)
(49)
(49)
经济(49)
(48)
研究所(48)
管理(47)
业大(45)
(45)
实验(40)
(39)
林业(39)
实验室(37)
(37)
理学(37)
理学院(37)
管理学(37)
管理学院(37)
重点(37)
农业(36)
环境(34)
(33)
资源(32)
(29)
师范(28)
(28)
基金
项目(133)
科学(109)
基金(106)
(100)
国家(99)
科学基金(87)
(70)
研究(69)
基金项目(63)
自然(63)
自然科(61)
自然科学(61)
自然科学基金(61)
(50)
社会(50)
社会科(50)
社会科学(50)
(49)
资助(39)
(35)
计划(35)
科技(33)
教育(32)
生态(29)
重点(29)
(28)
科研(26)
国家社会(24)
专项(23)
人文(23)
期刊
(58)
经济(58)
资源(56)
科学(48)
学报(40)
林业(36)
中国(33)
(33)
(32)
大学(30)
学学(29)
研究(29)
环境(27)
(24)
农业(22)
江流(22)
流域(22)
长江(22)
长江流域(22)
生态(19)
(17)
管理(15)
业大(14)
(13)
业经(12)
地理(11)
科技(11)
自然(11)
(11)
金融(11)
共检索到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慧娴  叶武乐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新四军军歌》1937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2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及陈毅、张云逸等同志率领7000余官兵在安徽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赵秀山  
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关于邓小平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倡导科技兴农事迹的简述赵秀山近几年,邓小平反复强调科技的巨大作用,明确提出了“科技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全国人民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大潮中,我联想到至今还少有人提及的一段史实。这就是,...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李淑琴  周新生  鄢培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民士  刘晓双  侯兰功  
以安徽省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了该省2010年水足迹,并对水资源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安徽省总的水足迹为728.98亿m3,人均水足迹为1 067.79m3/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31.44m3/人,水资源的消耗已明显超出其水资源可利用量,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安徽省水足迹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占全省水足迹总量的99.49%;(3)此外,安徽省万元GDP水足迹值相对较高,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状况。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过境水来实现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全省水资源科学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戴明辉  沈文星  张春晖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构建生态足迹和生态换汇成本两个指标模型,对1999—2008年安徽省主要资源产品出口情况进行剖析发现,2002年前后安徽省自然资源出口发生较大转折,其中耕地的生态足迹输出比重下降,而林草地生态足迹输出比重上升,但各生物生产型土地的生态换汇成本整体呈下降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莹  
刚进入8月份,2016年全年的地球生态资源"预算"就已彻底耗尽了——2016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于8月8日到来,比2015年提前了5天。由美国环保组织"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FN)设立的地球超载日也叫生态负债日,到这一天,人类全年对地球资源的消耗量超出地球全年的资源产出及再生能力。无疑,2016年的地球超载日是历史上到来最早的地球超载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地球的生态超载,人类应该做些什么?这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武思敏  
2003年11月3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行了《教育研究者的足迹》出版座谈会,以此作为庆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建25周年的首次活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领导,本所的老专家、老领导及所内同志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朱小蔓所长介绍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机构改革的情况和今后发展的设想。按照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定位在三个方面:继续重视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为教育决策、咨询做更多的前期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蕾  崔韵文  
测算了江苏省2005~2015年间的生态足迹,构建LMDI生态足迹分解模型分析了土地结构、技术、经济和人口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动的影响,并利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江苏省生态足迹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82 hm2/人增长到2015年的3.88 hm2/人,年增长率为3.24%。土地结构变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递增对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抑制资源消耗。技术和经济水平是影响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动的主要因素,总体差异在逐年递减,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应加强区际协调发展,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技术学习、经济互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翁智雄  沈月琴  吕秋菊  赵胜君  马银芳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公众是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公众"碳足迹"直接反映了公众低碳生活状况。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选择杭州、嘉兴、慈溪、临安作为调查地点,随机选择481名公众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73份。通过统计描述和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方法,分析案例点公众的年平均碳排放水平。结果显示:①碳足迹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密切相关;②不同地区碳足迹差异明显,在碳足迹结构中,交通碳足迹所占的比例较大;③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影响公众碳足迹的主要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家庭能源使用量和交通出行量。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结论和建议,以期公众实现低碳生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芳林  张海斌  
本研究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依据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出镇江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其产业构成、产业生态赤字/盈余和产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镇江市生态赤字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仍旧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短缺是镇江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最终我们在实施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当做到:从总体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稳定第一产业发展比例,控制农业和牧业在一产中的比例,适当发展林业,大力发展渔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雅灵  林慧龙  周祯莹  魏祎梅  
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对全国生态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三江源2000–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三江源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配不均,其中耕地供给率最大,其后依次为林地、水域、草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按降幅由多到少依次为建筑用地40%、草地29.95%、耕地20%、林地14.81%、水域2%。另外,草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年均贡献率达41%,其次为林地,为38%。三江源整体呈生态盈余,但盈余有下降趋势,且不同土地类型生态盈亏也存在差异,其中草地和林地为生态盈余,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生态赤字,水域和建筑用地开始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琅岐岛1996年和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琅岐岛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34 hm2增加至2004年的1.5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从1996年的0.28 hm2减少到2004年的0.25hm2,可见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相反.1996年和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06和1.31 hm2,琅岐岛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跃  程晓昀  朱芳  姜瑞华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并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江苏省1999~200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1999~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526hm2逐年增加到3.08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呈现波动式下降(从0.522hm2降至0.477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自1.43hm2下降到0.78hm2;生态赤字则由1999年的1.004hm2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2.603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99年的2.922增至2008年的6.46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亦从0.694增至1.399...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艳娴  朱利群  卞新民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提出基于作物生产特殊性的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作物生产的生态盈亏。计算2007年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并与传统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为0.232 270亿hm2,生态承载力为0.296 463亿hm2,生态盈余0.028 618亿hm2。另外,江苏省各地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空间差异较大,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南通的作物生产出现生态赤字,其余地市作物生产则呈现不同程度的生态盈余。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模型能更为客观的分析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易于减小由于模型设计不合理造成的生态赤字估算扩大化现象,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祖辉  米松华  
本文运用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统计数据和IPCC相关实验数据,采用分层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五个层级对农业系统碳足迹进行量化,深度分析农业碳排放的数量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按照国际惯例IPCC核算的农业碳排放只占总碳足迹的43.55%,隐含在农用能源和农业工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被忽视或被低估,这将严重影响农业系统减排和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2)从农业碳足迹结构来看,农业种植、养殖活动本身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占比重不大;农用能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工业投入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农业废弃物最终处置是农业源温室气体最重要的三大类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肥)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