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3)
2023(9233)
2022(7513)
2021(6994)
2020(5497)
2019(12156)
2018(11843)
2017(22483)
2016(12299)
2015(13451)
2014(13252)
2013(12993)
2012(11738)
2011(10728)
2010(10836)
2009(10400)
2008(10193)
2007(9457)
2006(8567)
2005(7710)
作者
(33487)
(29059)
(28313)
(26997)
(17762)
(13744)
(12536)
(11023)
(10884)
(10014)
(9888)
(9436)
(9024)
(8957)
(8954)
(8501)
(8484)
(8265)
(8161)
(8138)
(7210)
(7119)
(6915)
(6618)
(6564)
(6474)
(6397)
(6242)
(5791)
(5671)
学科
(50533)
经济(50451)
(48983)
(45108)
管理(34555)
农业(32737)
(24137)
企业(24137)
业经(19719)
(16277)
方法(14131)
中国(13731)
(13385)
农业经济(12401)
数学(12255)
数学方法(12110)
(12035)
地方(11002)
(10882)
(9537)
农村(9518)
发展(9250)
(9242)
体制(8917)
(8839)
(8790)
银行(8782)
(8444)
(8409)
贸易(8405)
机构
学院(175404)
大学(168223)
(75073)
经济(73567)
管理(66794)
研究(58898)
理学(57648)
理学院(57108)
管理学(56314)
管理学院(56004)
(49180)
中国(47186)
农业(36942)
(35008)
(34083)
科学(33745)
业大(31941)
(28860)
中心(28480)
(27969)
财经(26556)
研究所(25648)
(24039)
农业大学(22765)
(21866)
经济学(21769)
师范(21690)
(21455)
经济管理(21310)
(21078)
基金
项目(116825)
科学(92939)
研究(91351)
基金(84363)
(72479)
国家(71711)
科学基金(61707)
社会(59980)
社会科(56371)
社会科学(56359)
(47855)
基金项目(44930)
教育(40132)
编号(38823)
(38238)
自然(36507)
自然科(35592)
自然科学(35586)
自然科学基金(34948)
资助(31788)
成果(31112)
(29560)
(29509)
(27068)
(26400)
课题(26382)
重点(26070)
(24949)
国家社会(24943)
(24267)
期刊
(94288)
经济(94288)
(56834)
研究(50601)
中国(41207)
农业(38339)
(26582)
学报(26163)
科学(25535)
业经(22693)
大学(21877)
管理(21169)
学学(21151)
(20472)
金融(20472)
教育(17255)
(16854)
农业经济(14807)
农村(14558)
(14558)
技术(14383)
问题(13629)
财经(12944)
(11690)
经济研究(11577)
(11042)
世界(10739)
经济问题(10109)
社会(9763)
农村经济(9535)
共检索到269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韩瑜  
一、从路径依赖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社会保障以地区为分界,明显划分为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拿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作一下比较,我们会发现政府在建立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始终未能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明显的财力支持不够。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6%,农村仅支出126亿元。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将近30倍。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2年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立祥  彭美玉  
通过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性。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是改革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考虑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交易费用。通过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几种模式的交易费用的比较,认为,深化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方案相比国有化和私有化改革方案仍是较优的选择。改革思路是确权赋能,完善配套政策。改革重点是现有的垄断性征地制度、土地利用管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利用规划、管制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家琰  李广海  徐大立  
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之一是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以制度外财政为支持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限制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角度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于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永穆  安雅娜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几经变革,最终确立了集体所有、农户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的演进及其创新仍要受到路径依赖的推动。本文依据路径依赖的理论,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演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模式及其基本框架。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温海滢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理论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从制度安排方面对税制改革的轨迹差异进行分析,可以解释路径依赖对税制改革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机制,即税收制度安排的差异叠加在不同的税收制度环境上,会把税收制度变迁引向不同路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温海滢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从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两方面对税制改革的轨迹差异进行分析,阐明了路径依赖在税制改革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机制:税收制度安排的差异叠加在不同的税收制度环境上,会把税收制度变迁引向不同路径,或者进入良性循环,或者陷入无效锁定。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史云峰  许艳丽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我国政府自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推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然而 ,由于新供给制度的路径受初始制度安排的影响 ,制度变迁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如何退出这种非绩效的封闭状态 ,是建立现代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关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汉民  
公司治理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是与各个国家和企业所处的具体的制度环境因素分不开的。制度环境不同,公司治理体制也不一样。英美模式和德荷模式是两种最著名的体制,日本模式也独具特色。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都可以实现有效率。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治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化,但不会改变多样性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仙娥  郝奇华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法规,但是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受固有利益机制、产权机制以及制度变迁成本的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存在多重路径依赖现象与锁定效应,导致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应当从生态文明制度的顶层设计、市场机制以及制度体系创新等三个方面实现路径突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难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比较从世界范围考察农村金融体系,可以看到,各国农村金融体系因国情不同而各有差异(见表1)。美国是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从需求角度建立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法国是欧洲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圣道  
我国目前全面推开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带有明显的“路径信赖”痕迹。但任何制度变迁都具有进程的渐进性和历史的逻辑性,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引起混乱。我国目前推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及出台的一些措施,是受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金融体制的制度环境和农民素质及组织化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所致。要克服路径依赖就应优化外部环境,并增大制度创新供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吕学波  罗江龙  王勇刚  
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调整和权力再分配的过程。改革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触动了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的既得利益,受到较大的阻碍。要打破这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应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钟太朗  杨环  
以"三权分置"地方实践和相关政策性文件为依据,厘析农民(农户)承包权权利属性的理论争议,揭示农民(农户)承包权的二元属性,或为成员权,或为物权,并证成"三权分置"有两类实现形式。以"三权分置"的政策目标要求和土地经营权功能定位为起点,论证土地经营权物权塑造的必要性,并从物权理论和立法技术两个方面,证成土地经营权物权塑造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演进的一般方法论、规范调整对象、制度可塑性以及制度变革必要性等因素,进一步揭示"三权分置"制度实现的路径依赖是立足于既存法制的适度制度创新。而适度创新的内容,则是解释论语境下的集体成员权细致化表达和立法论视域下的土地经营权物权塑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