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82)
- 2023(17439)
- 2022(14942)
- 2021(13908)
- 2020(11821)
- 2019(26587)
- 2018(26354)
- 2017(50664)
- 2016(27622)
- 2015(31141)
- 2014(30481)
- 2013(30175)
- 2012(27434)
- 2011(24570)
- 2010(24760)
- 2009(23163)
- 2008(23148)
- 2007(20711)
- 2006(18476)
- 2005(16757)
- 学科
- 济(109854)
- 经济(109688)
- 业(103677)
- 管理(98183)
- 企(94162)
- 企业(94162)
- 方法(47828)
- 数学(37477)
- 数学方法(37022)
- 财(36444)
- 业经(34750)
- 农(33566)
- 中国(28429)
- 制(26940)
- 务(25544)
- 财务(25471)
- 财务管理(25435)
- 企业财务(24128)
- 技术(23390)
- 农业(23039)
- 理论(22331)
- 学(21060)
- 和(20459)
- 地方(20357)
- 体(19590)
- 划(19478)
- 贸(18617)
- 贸易(18602)
- 策(18313)
- 银(18173)
- 机构
- 学院(390667)
- 大学(388178)
- 管理(159203)
- 济(155459)
- 经济(152095)
- 理学(136543)
- 理学院(135118)
- 管理学(133080)
- 管理学院(132357)
- 研究(124395)
- 中国(97018)
- 京(82681)
- 财(76605)
- 科学(75180)
- 农(61973)
- 所(61452)
- 财经(59831)
- 江(59693)
- 中心(57057)
- 业大(56160)
- 研究所(55205)
- 经(54325)
- 北京(52097)
- 范(48864)
- 师范(48404)
- 农业(48238)
- 州(47767)
- 经济学(45614)
- 院(45442)
- 财经大学(44205)
- 基金
- 项目(259383)
- 科学(205535)
- 研究(193939)
- 基金(187853)
- 家(161826)
- 国家(160376)
- 科学基金(139889)
- 社会(122298)
- 社会科(115820)
- 社会科学(115788)
- 省(102612)
- 基金项目(99589)
- 自然(90007)
- 教育(88768)
- 自然科(87911)
- 自然科学(87890)
- 自然科学基金(86344)
- 划(84622)
- 编号(79678)
- 资助(76333)
- 成果(64686)
- 创(57653)
- 重点(57157)
- 部(56822)
- 课题(54593)
- 发(54458)
- 创新(53117)
- 制(51046)
- 项目编号(49888)
- 国家社会(49840)
- 期刊
- 济(178641)
- 经济(178641)
- 研究(116958)
- 中国(79849)
- 管理(64812)
- 财(62971)
- 农(57840)
- 学报(56902)
- 科学(54080)
- 教育(45405)
- 大学(44337)
- 学学(41700)
- 农业(39617)
- 融(36336)
- 金融(36336)
- 技术(36310)
- 业经(31123)
- 财经(29780)
- 经济研究(27237)
- 经(25546)
- 业(22940)
- 问题(22758)
- 技术经济(20601)
- 科技(19738)
- 现代(19100)
- 图书(18951)
- 理论(18598)
- 财会(18406)
- 商业(17844)
- 版(17718)
共检索到588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璐 赵爽 长青 崔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创企业如何协调个体层和组织层共同构建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本文以蒙草生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意义建构和意义给赋理论,从跨层视角深入探索企业创新能力生成的内在机理,分析管理者个体层如何实现认知变革从而为能力发展提供方向,以及组织层如何通过资源行动构建异质性创新能力以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并着重探讨了管理者跨层级引导组织层形成统一认知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外部环境变化触发管理者个体层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为管理者创建了理性认知基础,是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逻辑起点。(2)组织层基于认知采取"拼凑零散资源"到"整合异质性资源"再到"协奏共享资源"不断进化的资源行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升级,从而突破组织能力刚性的枷锁。(3)管理者通过"限制性单向范式""引导性互动范式""平台性共享范式"的跨层级意义给赋过程实现了管理者认知向组织认知的跨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解学梅 韩宇航 俞磊
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价值创造机制构建是跨越平台创新鸿沟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基于COSMOPlat和讯飞开放平台,采用过程研究范式,以“价值导向→价值结构→价值涌现”为主线,剖析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1)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核心特征包括“互补技术高度模块化”的结构特征和“界面联结交互耦合性”的关系特征,在孵化、成长、生态3个发展阶段呈现5种价值创造机制;(2)交易型和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分别通过“定向跨越式”和“非定向跨越式”演变机制实现了从孵化到成长阶段的“首次跨越”,通过“纵深跨越式”和“全景跨越式”演变机制实现了从成长向生态阶段的“二次跨越”;(3)理论模型剖析了两类平台生态系统如何调整价值导向、完善超模块创新体系以实现系统层面的价值涌现。本研究从价值共创理论和超模块创新体系视角拓展了平台生态系统研究范畴,回答了如何跨越价值创造机制演变的创新鸿沟,从平台生态系统属性层面提供了溯因分析,为我国本土平台企业构建超模块创新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杜勇 曹磊 谭畅
时代激变下,我国制造企业正借助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化战略跨越转型升级的数字鸿沟,但已有文献对平台化助力机制缺乏充分的探讨。本文基于宗申集团的案例研究,发现:(1)平台化通过探索性桥接、资源蓄能、数据激活、空间扩容、包容演化和生态反哺等关键环节,形成“支撑—驱动”并行的数字创新助力机制,助力制造企业分别跨越“智能升级与产业融合障碍”和“生态系统架构障碍”两个层级的数字鸿沟,从而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2)制造企业平台化反映出传统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主张转变遵循着“蓄势—进阶—升级”的渐进式演化轨迹,即首先在旧有的商品主导逻辑下利用平台化开展数字化改造进而摆脱生产困境,以此为基础逐步加深平台的产业嵌入性,实现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进阶,接着增强平台的系统丰富性,促进向价值共创与价值占有共同主导的生态系统型服务主导逻辑的升级。本文揭示了平台化助力制造企业跨越转型升级中数字鸿沟的“支撑—驱动”机制,延伸了平台化中价值主张的相关讨论,拓展并丰富了数字鸿沟与数字创新理论,为指导后发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启发与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康宁
基于中国上市企业微观数据,考察进口扩张对企业与行业内领先企业之间数字技术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扩张可有效助力企业缩短与领军企业的数字技术距离。该结论在采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以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差距重新测度数字技术距离、处理样本选择偏误等方法进行再次检验后依然稳健。进口扩张的异质性影响渠道和对领军企业数字技术溢出的调节效应渠道是其中的内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进口扩张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激烈竞争环境企业以及优良创新环境企业跨越数字鸿沟的促进作用更强。此结论为中国以主动扩大进口助力企业跨越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进口扩张 企业数字化 数字鸿沟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烽权 江积海
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能否构建出商业模式闭环以“跨越鸿沟”,成为新经济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中国新经济创业情境,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协同演化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美团、小米和ofo的多案例研究,系统探索出新经济创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研究表明:商业模式闭环构建过程包括单点突破、场景延伸和生态协同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在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动态平衡的同时都应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强化的闭环,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且为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每一阶段都需要同时对动态能力各维度进行部署,总体而言,环境感知和机会把握能力在所有阶段的重要性都很高,而组织重构能力的重要性则伴随阶段演进逐步提高。本文最终所形成的理论模型,能够贡献于现有文献对商业模式闭环构建以及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相互关系考量不足的研究缺口,也是对动态能力理论在商业模式创新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高厚宾 王蔷瑞
基于合法性理论,采用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数据,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视角探讨了海外并购交易成败及其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显著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降低海外并购交易的持续时间。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的概率,但在海外并购交易持续时间上,两类企业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此外,东道国制度质量越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越能提升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同时越有助于降低海外并购交易持续时间。本文拓展了海外并购交易完成和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同时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国际商务领域的独特战略价值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合法性 海外并购 信息披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有林 韩庆兰
长期以来,厂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的成本鸿沟被认为难以跨越,然而,随着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的兴起,构建跨组织成本协同机制成为厂商与用户的合作主导关系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刚性、竞争为主导的企业边界、产权鸿沟下市场机制的局限、决策代理人利己选择等多维度,对传统制造环境下的厂商成本与用户成本鸿沟形成机理进行解析,提出以价值生态系统为内核、推进产品与服务一体化、构建动态契约合作机制以及"连接红利"的跨界成本协同平台为路径的厂商成本、用户成本协同模型,为云制造环境下跨组织的成本优化提供理论框架,并通过
关键词:
云制造 厂商成本 用户成本 鸿沟 跨越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建冬 陈世银
本文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内外情报学实际上面临同一问题,即序化与转化传统之间存在的鸿沟难以跨越。然后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种分析维度出发,比较了上述两种传统方法,并探讨了跨越这种鸿沟的两种可能路径,即从序化走向转化和从转化走向序化两条路径,并分别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
关键词:
情报学 理论研究 分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亚伟 马明雪 刘华
作为董事会内部的隐性力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其治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文章以200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激励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上述激励效应越弱;董事会互动程度越高,上述激励效应越强。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激励效应主要通过董事会决策效率的提升与公司代理成本的降低来实现。
关键词:
董事会决策 非正式层级 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江 杨洋
本研究针对核心问题"来源国劣势下后发跨国企业如何选择并购后整合战略"展开讨论。研究将重点放在组织层面,从组织身份视角来探索来源国劣势的微观作用机制,提出"组织身份不对称"的构念,深入探索后发企业跨国并购如何选择整合战略来应对组织身份不对称和并购动机产生的"自治—协调"困境,以及双重身份管理时的"隔离—整合"难题。研究发现来源国劣势具有组织异质性,最终的"净劣势"集中体现在后发跨国公司与被收购企业组织身份不对称上。进一步,组织身份不对称会导致后发跨国公司在与海外被收购企业的二元关系中"合作伙伴合法性"缺失,给协调和学习带来压力。为解决上述压力,后发跨国公司会通过实施不同整合战略、设计安排不同的协调机制来对两种身份进行管理以应对挑战、满足并购动机。由此,本文归纳出来源国劣势与组织身份不对称,组织身份不对称、并购动机和整合战略选择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得到一个整合框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骏 刘媛媛 俞立平
当今世界正迈入数字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和发展理念已渗透到企业创新活动中。高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协同创新的推进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间数字鸿沟的阻碍。从网络建设、网络环境、网络利用、网络人才4个维度构建了一套测度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定量测度了高技术企业间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企业间数字鸿沟对协同创新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管理方式、战略目标、合作投入、团队分工、学习-吸收能力5条途径影响高技术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其中最主要的影响途径是管理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恩君 张真铭
区别于增值性创新,预防性创新为采用者带来的收益难以直接观察,创新决策过程较少得到学者关注。为探索预防性创新接受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及其对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影响大小的变化,本元分析以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为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模型、隐私计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型构建了概念模型并收集了28项研究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元分析中选取的变量可有效预测用户预防性创新的采用;②随着投稿年份增加,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绩效期待、努力期待、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娱乐动机、信任、兼容性、顾客创新对使用意愿,健康信念对感知有用性之间的显著关系逐渐增强。此外,感知益处、感知隐私风险也显著影响使用意愿;③随着创新产品的扩散,用户对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庄小将
培育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企业是集群中最活跃的行为主体,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要素。首先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溢出、集群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研究要素,明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集群企业的现实,从吸收能力视角提出了知识溢出支撑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跨越进行了分析,知识溢出
关键词:
知识溢出 集群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燕 彭灿
本文基于企业创新空间理论,将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技术跨越模式划分为三大类七小类,并对每一类集成跨越模式的主要特点和适用对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集成创新 技术跨越 创新空间 集成跨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