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52)
- 2023(6601)
- 2022(5465)
- 2021(5199)
- 2020(4482)
- 2019(9173)
- 2018(9161)
- 2017(17076)
- 2016(9250)
- 2015(10503)
- 2014(10704)
- 2013(10118)
- 2012(9143)
- 2011(8437)
- 2010(8656)
- 2009(8232)
- 2008(8326)
- 2007(7762)
- 2006(6745)
- 2005(6327)
- 学科
- 济(32114)
- 经济(32055)
- 管理(26446)
- 业(25354)
- 企(20590)
- 企业(20590)
- 方法(13247)
- 中国(12359)
- 制(11338)
- 险(10876)
- 保险(10785)
- 理论(10286)
- 数学(10045)
- 银(10036)
- 银行(10023)
- 财(10019)
- 数学方法(9912)
- 行(9584)
- 学(8977)
- 融(8905)
- 金融(8898)
- 农(8448)
- 体(8283)
- 业经(7998)
- 贸(5987)
- 贸易(5985)
- 务(5957)
- 财务(5936)
- 财务管理(5916)
- 和(5894)
- 机构
- 大学(132815)
- 学院(132149)
- 济(50238)
- 管理(49304)
- 经济(48931)
- 研究(43590)
- 理学(41040)
- 理学院(40595)
- 管理学(39848)
- 管理学院(39606)
- 中国(37981)
- 财(28952)
- 京(28431)
- 科学(25640)
- 财经(21927)
- 所(21566)
- 江(20810)
- 中心(20761)
- 农(20198)
- 经(19892)
- 研究所(19432)
- 北京(18061)
- 业大(17417)
- 范(17183)
- 师范(16967)
- 州(16765)
- 财经大学(16367)
- 院(16069)
- 农业(15806)
- 经济学(15524)
- 基金
- 项目(83858)
- 科学(65521)
- 研究(63712)
- 基金(59874)
- 家(51883)
- 国家(51417)
- 科学基金(43901)
- 社会(39563)
- 社会科(37213)
- 社会科学(37203)
- 省(32571)
- 基金项目(30604)
- 教育(29649)
- 划(27512)
- 编号(27306)
- 自然(27253)
- 自然科(26636)
- 自然科学(26627)
- 自然科学基金(26157)
- 资助(24581)
- 成果(23742)
- 课题(19148)
- 重点(18756)
- 部(18281)
- 项目编号(17268)
- 创(17256)
- 发(16831)
- 性(16636)
- 国家社会(16266)
- 制(16075)
共检索到209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丹 刘富康 陆伟
社交媒体间的摇摆和迁徙使网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复杂多样,提高舆情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加速了舆情风险的生成和演化,及时捕捉和预测网络舆情风险对维护网络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舆情风险的感知对象主要侧重于单一社交媒体,对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感知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实现仍然存在拓展空间。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的传播特征,系统构建了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感知框架,具体包括三个阶段:单一媒体异常舆情识别、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研判以及跨社交媒体舆情风险预测。通过构建不同阶段指标体系及数据关联挖掘,实现了跨社交媒体风险舆情的识别、研判与预测。不仅能够拓宽舆情风险感知的研究视角、丰富舆情风险理论体系,而且能够强化社交媒体赋能舆情风险治理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舆情风险防控水平。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舆情风险 风险感知 跨社交媒体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晓晴 邓春林
[目的/意义]剖析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要素,阐释用户认知—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行为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整合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和扩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厘清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影响要素联动关系和驱动路径,从需求触发、认知控制、情绪发酵、行为反馈4个阶段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针对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应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进行规制,引导用户理性辨识舆情风险并做出科学决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长佳 赵亚翔
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厘清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的六大类别,即平台系统安全风险、经营合规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企业声誉风险、网络舆情风险和工作效率降低风险,选取三个典型的企业社交媒体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后发现:企业社交媒体事件的百度搜索指数走势体现了其引发的社交媒体风险等级,COSO-ERM框架下风险要素的管理特征影响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的生成及其潜在损失,进而提出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管理实施框架的构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长佳 赵亚翔
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厘清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的六大类别,即平台系统安全风险、经营合规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企业声誉风险、网络舆情风险和工作效率降低风险,选取三个典型的企业社交媒体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后发现:企业社交媒体事件的百度搜索指数走势体现了其引发的社交媒体风险等级,COSO-ERM框架下风险要素的管理特征影响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的生成及其潜在损失,进而提出企业社交媒体风险管理实施框架的构建。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辛方坤
[目的/意义]邻避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各种放大机制,造成了远超事件影响的涟漪效应,因此研究其舆情传播的特征及表现有助于弱化邻避风险。[方法/过程]基于风险社会放大框架(SARF),构建了舆情传播的4阶段模型,剖析了每一个阶段舆情的特征及对民众抗争行为的建构意义。[结果/结论]邻避危机中舆情的传播与演化是信息不对称、回应机制失灵、政府干预失当、政策妥协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处置不当则演变为群体性事件。邻避舆情危机的应对需构建在风险弱化的框架内,建议从风险信息批露、去污名化、热议期的舆情应急三个方面弱化风险,
关键词:
舆情传播 邻避危机 风险社会放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沈蓉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较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We Media)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一个"统一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汪明艳 陈梅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网络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也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和传播。【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状,从研究着力点、研究方法、衡量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评述。然后,对影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生态链、群体情绪研究进行分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治理舆情治理的可控性角度,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的指标构建情况分析。【结果/结论】本文认为,为提高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可控性,应从公众情绪、媒体责任、政府治理加强引导和治理。
关键词:
社交媒体网络 网络舆情 传播影响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昌波 刘冰
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的形成,是公众、媒体、政府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在融媒体环境中,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日益表现出"系统性风险"的特征,舆情风险"触点"增多、全平台扩散、演化更趋复杂。不同社会子系统之间交互影响,容易导致舆情风险的放大蔓延,造成公共失信、社会失序以及治理失败。融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事件社会舆情系统性风险的治理需要整体策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舆情引导,从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分类处置、信息发布、靶向供给、强势引领、社交传播、精准管控和形象修复等九个方面寻求突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滢 汪明
基于风险社会放大理论框架,分析以PM2.5为焦点的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总结其中的二维三级推进机制,阐述风险放大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网络新媒体作为新型的重要放大站,对新时期的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同时,其内在特性缺乏本质的社会驱动力,其形成的社会放大效果和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瀚凌 张玲
互联网造就了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场,舆论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由于新媒体参与门槛大大降低,极大地激活了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社会公众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对企业而言,新媒体时代极大加速了风险向危机的转化过程。开展舆情风险源头防控,超前研判处置,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是适应社会舆论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国网黑龙江电力(以下简称公司)在舆情风险源头防控中取得了明显成效,降低品牌危机发生几率,为有效维护国家电网品牌形象提供可靠支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玉瑜 柏振平
<正>书名: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作者:宋香丽出版社:人民出版社ISBN:9787010217994出版时间:2019年12月定价:59元高校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与日益普及,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当前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一书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
王晰巍 邢云菲 张柳 李师萌
文章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外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和可视化分析。从研究发展态势看,关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成果数量正呈逐年递增态势。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用户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的舆情传播特征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等方面。此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和移动社交媒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网络舆情 发展动态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黄俊 龚花萍 熊娟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获取、处理、分享和存储信息的平台,用户信息安全风险不断凸显,探讨用户社交媒体信息安全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迫在眉睫。文章提出了社交媒体信息安全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关系假设,以大学生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风险感知现状,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安全风险感知程度的城乡间差距明显,其面对信息安全风险主要采用系统式处理策略;媒体信任度、社会群体归属感、卷入认知会对系统式处理策略产生影响,知识和信息有效性会对系统-启发式策略产生影响;系统式处理策略在知识、媒体信任度、社会群体归属感、卷入认知、信息有效性和风险感知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负面情绪直接正向影响风险感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詹志华 董皓
共有媒体舆情改变了传统舆情"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吸引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众多参与者。这种鼓励"参与和分享"的舆情共建体系参与高、影响大,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结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增进教学实效。但不当的结合却会造成理论弱化、学生情感异化等弊端,反而对高校思政课不利。因此,有必要在正确分析共有媒体舆情的现状和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基础上,探讨合理结合和改善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共有媒体舆情 高校思政课 对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舒刚
在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助推下,教育舆情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呈现出新的特征。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科学的治理理念、构建合理的治理结构、加强主流媒体话语的传播力、培育和强化大数据思维等方面推进教育舆情治理转型,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
教育舆情 新媒体 意识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