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5)
2023(15215)
2022(13005)
2021(11861)
2020(10274)
2019(23120)
2018(22663)
2017(43642)
2016(23610)
2015(26073)
2014(25998)
2013(25457)
2012(23311)
2011(20917)
2010(20398)
2009(18737)
2008(18466)
2007(16267)
2006(13513)
2005(11768)
作者
(69944)
(58981)
(58511)
(55473)
(37043)
(28643)
(26778)
(23264)
(22054)
(20516)
(19889)
(19681)
(18634)
(18487)
(18244)
(18229)
(18077)
(17503)
(16894)
(16762)
(14735)
(14353)
(14071)
(13336)
(13317)
(12986)
(12941)
(12860)
(11913)
(11847)
学科
(97315)
经济(97218)
管理(66378)
(63796)
(52279)
企业(52279)
方法(49017)
数学(43498)
数学方法(42986)
(25921)
贸易(25913)
(25265)
(25193)
(24416)
中国(22338)
(20777)
地方(20513)
业经(19410)
(16788)
财务(16745)
财务管理(16711)
农业(16201)
(16028)
企业财务(15826)
环境(15069)
技术(14804)
理论(13971)
(13777)
(13684)
(13653)
机构
学院(337383)
大学(337238)
(138559)
经济(135941)
管理(129571)
理学(114095)
理学院(112802)
研究(111820)
管理学(110664)
管理学院(110067)
中国(81008)
科学(72614)
(68538)
(64427)
(59758)
(57071)
业大(56519)
研究所(52828)
中心(52172)
农业(51713)
财经(49501)
(48144)
(45155)
经济学(43000)
(41756)
北京(41269)
师范(41161)
(40637)
经济学院(39341)
(38161)
基金
项目(240907)
科学(189121)
基金(177201)
研究(165459)
(158374)
国家(157153)
科学基金(133786)
社会(106233)
社会科(100954)
社会科学(100925)
基金项目(94623)
(94586)
自然(90537)
自然科(88518)
自然科学(88486)
自然科学基金(86922)
(80486)
教育(76383)
资助(72135)
编号(64138)
重点(54984)
(52886)
(51571)
(50526)
成果(49643)
科研(48050)
创新(47410)
计划(47087)
国家社会(44805)
教育部(44739)
期刊
(136403)
经济(136403)
研究(85365)
学报(62103)
(56059)
中国(54504)
科学(53784)
(46508)
大学(45673)
学学(43950)
管理(43913)
农业(38145)
技术(27485)
教育(26534)
(25580)
金融(25580)
财经(23719)
经济研究(23365)
业经(22758)
(20727)
(20370)
(20107)
问题(19611)
(17949)
国际(16922)
统计(16629)
科技(16211)
商业(16138)
业大(16123)
技术经济(16056)
共检索到463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雪松  衣保中  郭晓立  
作为一类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跨界污染不但使区域环境恶化,同时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资源配置状态,影响区域内贸易结构与福利分配。在跨界污染存在的情况下,严格地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贸易安排并不总是合理的,因为一国有可能出口更多污染附带产品;仅遭受本地污染的国家总能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而拥有清洁生产技术的国家则更有可能蒙受损失。在缺乏超国家机构协调的情况下,合作是解决跨界污染与贸易分配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综合运用税收、单边支付、贸易—环境关联协议等手段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同时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坤望  薛敬孝  
本文就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以来的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及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文中主要通过贸易矩阵和贸易流量分析模型来考察APEC区域内贸易的变动及其内在规律,并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探讨APEC区域内贸易的发展趋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峰  
文章对近10年来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本质及其变动规律,为进一步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相应的依据。并通过多重指标、贸易矩阵和按广义商品分类的产品构成考察了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演进与特征,继而用贸易流量模型分析了各国/地区贸易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对区域贸易增长的贡献,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峰  
本文首先运用贸易矩阵和广义经济分类(BEC)考察了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演进和特征,发现中间产品是东亚区域内贸易的第一大类产品。继而,用贸易流量分析模型按国别探讨了需求因素、竞争因素和区位因素分别对区域内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并计算出中国对东亚区域内贸易增长的贡献度最大。最后,运用中国1992~2006年的数据验证了外部需求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的首要推动力。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对解释东亚区域内贸易扩张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秦娜  
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0年现代流通企业微观经营数据,将流通现代化划分为经营规模、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年龄与劳动力成本4个指标,深入探究流通现代化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总体上流通现代化对贸易竞争力呈现正向驱动作用。其中,流通企业经营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与区域贸易竞争力呈正相关,企业经营年龄与区域贸易竞争力呈负相关。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流通现代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中部、东北与西部地区。据此,本文提出以"供给侧改革"为载体,助力区域流通产业优化升级;以扩大投资为抓手,推动区域产业交流与合作;以金融配套为抓手,提升金融发展对产能合作的服务效能,最终提升各区域贸易竞争力。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霞  文洋  
基于对非洲国家参与的区域贸易协定(RTAs)特征事实的分析,研究使用结构引力模型估计了2000—2015年非洲国家参与的RTAs对非洲区域内贸易的影响。考虑到RTAs的内生性和RTAs分阶段实施的重要现实特征,研究引入双边固定效应和RTAs滞后变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处理;并引入边界变量衡量了其他各种沟通壁垒对非洲国家间区域内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洲RTAs对区域内贸易的影响并非是单调的,RTAs生效实施后较长时期内对区域内贸易表现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实施12年后才对区域内出口增长产生促进作用;整体来看,RTAs对非洲区域内出口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改善相关制约因素,促进非洲国家间RTAs区域内贸易效应的发挥,拉动非洲区域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当前非洲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覃朝晖  魏艺璇  范亚莉  刘志颐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以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在强调重要农产品"自给"的同时,也需要多渠道加强国内外农产品的"互予"。本文基于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影响的差异度。实证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上促进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且上述结果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均显著,中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仅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显著,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进口促进作用不显著;然后对"一带一路"建设地区与非建设地区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一带一路"地区农产品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非"一带一路"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充分考虑东、中、西部地域差异,加强中、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纵深建设,以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解决农产品进口不稳和出口不畅问题,从而构建农业开放和发展新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昂  
数字经济助力国际贸易发展成为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2012-2021年我国各省份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格兰杰检验和脉冲响应方法,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分类,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贸易流量的短期和长期关系。结果显示:第一,短期关系研究发现,全国层面数字经济发展与贸易流量互为因果关系,东部地区与全国层面结果一致,中部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贸易流量呈现单一因果关系;第二,长期关系研究发现,在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一般贸易具有长期正向作用。其中,东部地区正向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和西部地区正向作用不显著;第三,对贸易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一般贸易具有长期正向作用。其中,东部地区上升状态明显,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处于平稳状态。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加工贸易具有长期正向作用。全国和东部地区上升状态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下降的状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周期的演变经历了由不同步到逐渐同步及同步性越来越明显的变动过程。这主要源于区域内的贸易联系及对市场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的事实。面对新形势,双方应当进一步强化经贸交流和合作,以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邹浩  
本文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贸易开放与电商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贸易开放与电商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发现,二者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新生态创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层面形成良性互动。基于测算的贸易开放指标对贸易开放与电商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资本要素的区域性贡献呈东中西递减态势;劳动力对东部的发展贡献有限,中部影响为负,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人力资本表现为自东至西贡献度递减趋势;外资投入对东部和中部的影响为负,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产业升级对东部贡献明显,但中、西部呈负效应;政府干预对三大区域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贸易开放度对东部的贡献明显,中、西部地区的检验不显著;加工贸易开放度贡献对东部为正,中部为负,西部未通过检验;一般贸易开放度对各区域的贡献均为显著正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默涵  
本文将企业的"排污—减排"决策引入基于拟线性需求系统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以及总体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固定排污税率下,贸易自由化会增加全球总产出,但可能降低全球总污染排放,从而引致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然而本文也发现这种情况只在初始排污税率较低之时成立。此外,在内生化的排污税率下,本文发现在一定参数下,最优的排污税率在贸易自由化以后应该上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默涵  
本文将企业的"排污—减排"决策引入基于拟线性需求系统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以及总体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固定排污税率下,贸易自由化会增加全球总产出,但可能降低全球总污染排放,从而引致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然而本文也发现这种情况只在初始排污税率较低之时成立。此外,在内生化的排污税率下,本文发现在一定参数下,最优的排污税率在贸易自由化以后应该上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田贞余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且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导致中国-东盟区域内贸易互补性指数偏低,区域内贸易发展缓慢,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只能逐步推进,中国将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石峰  吴振顺  余博  
运用2000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开放的双向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累积效应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和全国依次递减的差序格局,且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都为正向效应。从产业结构升级对贸易开放影响的累积效应绝对值看,则呈现出"东北地区>东部>全国>西部>中部"的空间格局,东北地区和东部为负向效应;全国、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正向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钟林  李天国  
根据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实际情况,把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主要因素确定为经济规模、人口、运输距离、制度安排等变量,并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制度安排对各国贸易的影响是均显著的。因此,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将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