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9)
2023(5787)
2022(4689)
2021(4573)
2020(3597)
2019(8122)
2018(8099)
2017(13627)
2016(8370)
2015(9427)
2014(8995)
2013(8014)
2012(7448)
2011(6716)
2010(7116)
2009(6302)
2008(6139)
2007(5719)
2006(5003)
2005(4590)
作者
(18762)
(15439)
(15281)
(14328)
(9768)
(7354)
(7202)
(5903)
(5866)
(5555)
(5243)
(5052)
(4974)
(4803)
(4777)
(4642)
(4615)
(4608)
(4595)
(4434)
(4077)
(3741)
(3648)
(3595)
(3546)
(3500)
(3412)
(3336)
(3169)
(2984)
学科
教育(20026)
(20013)
经济(19994)
管理(19800)
(18993)
(18203)
企业(18203)
中国(13659)
技术(12409)
理论(9891)
技术管理(8852)
方法(7476)
教学(6736)
(6428)
贸易(6425)
(6310)
业经(6241)
(5877)
(5857)
金融(5856)
(5282)
(4998)
银行(4993)
研究(4975)
(4918)
(4912)
(4883)
(4655)
数学(4620)
(4523)
机构
大学(104048)
学院(99896)
研究(37738)
(35310)
经济(34387)
管理(32403)
教育(27824)
理学(27304)
理学院(26881)
管理学(26425)
管理学院(26164)
(24457)
师范(24392)
(23356)
中国(22626)
师范大学(20235)
科学(19465)
(17540)
(16751)
(16509)
研究所(15806)
北京(15727)
中心(15679)
职业(14574)
技术(14449)
(13786)
(13355)
财经(12813)
(11685)
研究院(10955)
基金
项目(61021)
研究(55429)
科学(50540)
基金(40230)
社会(33637)
教育(33510)
(33308)
国家(32838)
社会科(31721)
社会科学(31715)
科学基金(28055)
(25454)
编号(25025)
成果(23575)
(23218)
课题(21004)
基金项目(20050)
(18014)
(16478)
规划(16135)
项目编号(15679)
重点(15270)
(15204)
创新(15093)
(15087)
(14924)
资助(14899)
自然(14386)
教育部(14247)
自然科(14108)
期刊
教育(48785)
研究(43443)
(40212)
经济(40212)
中国(31227)
管理(14023)
技术(12856)
(12062)
职业(11832)
科学(10373)
学报(10140)
大学(9648)
(9129)
金融(9129)
(8067)
论坛(8067)
国际(8050)
技术教育(7700)
职业技术(7700)
职业技术教育(7700)
(7333)
学学(7093)
(6972)
经济研究(6816)
财经(6231)
高等(6121)
业经(5981)
图书(5814)
(5690)
(5584)
共检索到168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志成  魏晓明  
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新思潮,跨文化教育超越了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消极被动性共存,是一种主动性互动式教育,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非主流文化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促进理解人类文化间的差异,承认文化差异的价值,促进理解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主张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融合共处。学校教育要理解和适应学生的不同文化、行为和学习方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特性,不要因为学生的不同文化而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在全球化及本土化时空背景下,当代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呈现出世界主义与本土化双向建构趋势。在此建构过程中,人们对多元文化及其教育的复杂性问题将会有一个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志成  韩友耿  
跨文化教育是最新的国际教育思潮之一,也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各国已开展了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跨文化教育研究具有其不同的特点、视角,与全球教育、比较教育、国际教育、和平教育、公民教育等研究领域既有交叉,又有区别。跨文化教育至少有四种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熙  
"跨文化理解"是当代国际教育的重要理念。它提倡人们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欣赏、包容与反思,并强调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从社会参与性学习的观点出发,文化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沟通中对自我身份的不断反思与超越。本文参照温格的身份建构理论,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学校参与者的沟通与交流?如何提高跨文化身份的可协商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晓红  
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对国际汉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梳理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审视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尝试提出可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芳  
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我国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逐渐突出。文献研究发现,将国外跨文化适应训练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在本国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对派出国外任教的教师提供专业性跨文化适应训练,可以帮助教师适应海外施教的需要。我国教师跨文化适应训练可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受训者体验、关注教师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形成常态化、师生同训及政策支持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沈屏  李晓波  刘晓光  周静  
研究探讨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对跨文化教育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在培养方案中跨文化教育缺失,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不足,学生对跨文化理念和认知较少。因此,有必要提高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加强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制定适应跨文化教育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认知能力,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隽  
文化互补思想就是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与相互促进,强调理性认识,而非感性排斥。文化身份问题对于跨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跨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个体对文化身份的解释、评价、理解以及自我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教育以文化互补为指导思想,可以对跨文化适应、跨文化对话等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莫丽娟  王永崇  
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纳教育作为当代三大国际教育思潮,分别在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职业教育产生作用,通过实现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育实践和职业教育制度三大教育思潮的统合,进而推动人与职业、人的世界与职业的世界的和谐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  刘子瑜  
全球化并不是美国化或欧洲化,趋向标准化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困、苦难、战争、恐怖以及过度开发和毁坏自然。必须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不可避免,并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以和平与社会公正为导向的、旨在可持续性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社会与自然中他者的能力。本文从多重维度对上述命题进行了探讨,并从概念与教学方式等角度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颖  董红梅  
中俄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为两国人才培养及地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还有不尽善之问题,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中俄教育领域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郁烈  陶剑灵  
从民族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看,选择跨文化教育是其传承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交融和尊重是跨文化教育的理想目标,有了交融和尊重,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局面就必然会呈现出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校跨文化教育体系,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龚素瓅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在地方就业为主,海外留学、游学意识弱,人数少,缺少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强烈愿望。地方高校应树立跨文化教育大众化、常态化教育理念,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积极推进"专业学习"转向"专业和跨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将跨文化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侯海冰  
随着全球化移民浪潮和社会的融合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随着移民数量增加,社会文化不断多元变化。德国政府跨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德国的经验对我国研究有着借鉴意义,所以本文重点对德国学校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评析其优势和不足,为我国跨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蓉  
跨文化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其中以新疆的跨文化环境最为典型和复杂。民族结构和地缘环境决定了新疆跨文化教育的区域特殊性,也赋予新疆外语人才多元化的跨文化结构。因此,必须明确新疆跨文化教育的特殊使命,构建对内涵盖中华各民族文化、对外涵盖周边国家文化的双向文化认知体系,强化培养各族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国际意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