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79)
- 2023(3429)
- 2022(2549)
- 2021(2447)
- 2020(1593)
- 2019(3549)
- 2018(3281)
- 2017(6008)
- 2016(3184)
- 2015(3303)
- 2014(3092)
- 2013(2949)
- 2012(2610)
- 2011(2428)
- 2010(2296)
- 2009(2049)
- 2008(1923)
- 2007(1824)
- 2006(1531)
- 2005(1355)
- 学科
- 济(10628)
- 经济(10624)
- 管理(7778)
- 业(7291)
- 企(6101)
- 企业(6101)
- 农(4163)
- 中国(4121)
- 业经(3970)
- 农业(2968)
- 方法(2925)
- 理论(2756)
- 贸(2745)
- 贸易(2744)
- 易(2701)
- 教育(2588)
- 地方(2561)
- 制(2481)
- 发(2134)
- 数学(2126)
- 学(2115)
- 融(2078)
- 金融(2077)
- 数学方法(2066)
- 技术(2063)
- 和(2007)
- 银(1974)
- 银行(1974)
- 公司(1968)
- 体(1922)
- 机构
- 学院(42784)
- 大学(41916)
- 济(15554)
- 管理(15510)
- 经济(15196)
- 研究(14121)
- 理学(13461)
- 理学院(13298)
- 管理学(13075)
- 管理学院(12984)
- 中国(9856)
- 京(8323)
- 科学(8155)
- 财(7077)
- 范(6737)
- 师范(6675)
- 江(6453)
- 所(6385)
- 中心(6307)
- 研究所(5790)
- 财经(5766)
- 院(5496)
- 业大(5463)
- 师范大学(5337)
- 技术(5306)
- 经(5261)
- 州(5235)
- 北京(5153)
- 农(5148)
- 教育(4875)
共检索到62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红 张晓会
推动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举措,但在推动跨学科实际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障碍,其根源在于未厘清跨学科的内涵和机理路径。本研究从知识生产模式出发,提出跨学科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关系之间的动态调整,其本质是多主体、多形态、多维度的知识生产机制,具体表现为跨学科知识生产主体多元化且异质性,知识生产方式“整合化”,知识生产应用“情境化”,知识生产文化“思维化”和“统筹化”。基于内涵,总结跨学科知识的形成经历“知识分离-知识磨合-知识重构”三阶段,跨学科知识网络经历“知识裂变-知识成链-知识成网”三阶段,形成阶段展示出跨学科具有异质性、碎片化、协同性的特征。基于跨学科的本质内涵和形成机理,提出跨学科发展的三条路径:学科共生、学科共栖和学科共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张良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重塑时代新人的素质结构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其内涵涉及三个方面: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体现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的三位一体;以学科为立足点,关注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的交融互渗;以综合学习为特征,彰显学习的整体性、联结性和具身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一顽疾所进行的破冰行动,它能够为教材内容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变革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为实现义务教育减负增效改革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其实施期望不仅体现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目标的交融,同时以内蕴大观念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实现任务下的学习活动与多样化学习支持的协同,并超越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开拓新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内涵 定位 实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伍红林 田莉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改革新要求,但它并非新事物。跨学科教育随着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已有较长历史,不过在长期的学校分科教学中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学校的传统育人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理想新人的培养要求,当下在国家课程标准中推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正当其时。其基本要义是以某一学科为依托,基于主题建构学习任务,进行学科整合,形成以培养跨学科素养为目标的主题单元网络,以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完成过程贯穿始终。依据不同的跨学科方式和主题来源,可以形成单学科拓展式主题学习、多学科交叉主题学习、跨学科大概念主题学习、超学科主题学习等不同类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研发机制,确定适切的主题支点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处理好“1”与“X”的关系,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重构学校物型环境创设学习新空间。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曾粤亮 司莉
[目的/意义]对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内涵、类型与特点进行剖析,为跨学科科研合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推动知识创新。[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对跨学科、跨学科研究、科研合作等概念进行辨析,提出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内涵,总结其类型与特点。[结论/发现]从组织结构与运行视角,根据合作动因与规模将当前科研环境中跨学科科研合作分为三大类型,即个体需求驱动的合作、科研项目联结的合作、跨学科研究实体组织的合作,三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实践场景。结合“有组织科研”的战略布局,在跨学科科研合作类型中,个体需求驱动的合作凸显自由探索的特点,是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从组织管理与成效保障层面比较,以科研项目联结的合作和跨学科研究实体组织的合作更适应新时代复杂科学研究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价值]对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析,为其深入研究和组织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董艳 阳思雨 周欣雨 郑娅峰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活动,对学习者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知识建构的应用场景已由单一学科知识习得转化为跨学科知识整合。然而,传统知识建构理论主要应对单一学科知识整合问题,缺少对跨学科场景知识建构的理论探索,难以应对当前跨学科复杂问题解决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急切育人诉求。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知识建构理论现存问题及挑战的基础上,首先解析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内涵特征;并从情境认知理论和社会调节理论等角度出发,构建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多层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变革诉求,提出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四项实践原则,以期为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进而助力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开发
20世纪30年代初,报告文学被视为国际无产阶级所发现的一种新式文艺武器而被引进,体现了左翼作家对这一文体意识形态化的期待,阿英、胡风、茅盾等人视之为有益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兴文体,并围绕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与倾向性等基本问题评介其文体特性;50年代,由于受苏联“特写”的影响,“报告文学”的名称一度改变,与30、40年代注重批判性不同,50、60年代的报告文学主要强调从正面歌颂先进人物、先进事迹;80年代中后期,大批宏观全景、综合运用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出现,标志着报告文学体式的成熟,人们对“报告文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文体归属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报告文学 历史衍变 非虚构文学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关辉
知识结构问题是制约跨学科博士教育的质量瓶颈。课程含金量不高、学科认同与跨学科创新的冲突、"博览群书"式的跨学科学习策略误读是知识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探索和构建"体用结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跨学科博士获得学科认同并努力实现跨学科创新。
关键词:
体用结合 跨学科 知识结构 形成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瑶 王铭 马永红
提出了协同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概念,即教育参与要素在共同目标下进行知识生产关系协同,通过跨学科、创新中心、校内外合作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元知识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具有研究导向、能力导向、多元导向的特点,认为跨学科路径在特点、目标、内涵、机制等方面与协同培养相契合,是实现博士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必要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许贞贞
因受"外语工具说"以及"职业"属性的影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一度高举"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旗帜,"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被广泛施行。但面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诸多院校因为其姓"公共"的原因,而不断被削减课时的"生存式微"尴尬,以及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简单的"英语+"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本文欲从外语课程本身的跨学科属性以及新时代外语人才需求出发,寻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新的转向,探索一条"学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跨学科发展新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连生 文少保 方运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学科间的条块分割,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创新源泉也成为大学科研竞争力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学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在大学内部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存霞 张童 陆道坤
破解课程思政“硬融入”和“表面化”难题,要以学生精准“增值”为指向,围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精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一是精准地准备。科学研判学情,系统收集与分析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明晰课程思政建设指向。二是精准设计与实施。从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资源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精心构画,精准定位“落脚点”并基于此推动思政的有机融入。三是精准选择教学方法并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优质师生生态和生态课堂建设,为精准课程思政提供环境与氛围支持。四是精准评价与反思,以学生“增值”为核心,渐次延伸到教学与课程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精准”反思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思政 精准融入 内涵
[期刊] 求索
[作者]
许安明
文化产业数字化过程产生的大量内容数据和行为数据,为大数据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大数据以数据和技术要素融入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大数据技术创新。一方面,大数据以数据要素投入到文化产业,降低生产成本,产生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大数据以技术要素投入到文化产业链的创新、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然而,大数据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数据流通不畅、企业应用动力不足、行业垄断等现实困境,亟需推进文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培育融合主体和复合人才,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攻克关键技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 文化产业 内涵 机理 推进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文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包括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密切相关。为高质量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应当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现代农业;重塑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促进小农户和农业强国建设有机衔接;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梦怡
为了研究国家审计如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本文首先对国家审计推动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随后,从共同富裕的内容、国家审计监督共同富裕的方向以及国家审计防范共同富裕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出发,探讨了国家审计推动共同富裕的机理。继而根据内涵与机理,提出实施共同富裕政策跟踪审计、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加强审计机关问责力度、使用研究型审计思维模式、提供专门的共同富裕项目结果公告等国家审计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以期实现国家审计助推共同富裕的目的。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共同富裕 机理 路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常宇豪
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回顾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进程与衍变,对重构规制理念、完善规制体系、促进民间借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运用历史分期和事件分析等方法,将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划分为三个时期,研究各个时期规制进程和阶段性特征,即规制框架初步建立、模式基本形成、监管总体宽松的规制形成期,刑法规制框架基本建立、规制手段趋于完善、监管总体严厉的规制发展期,以及规制模式向激励型转变、监管松紧趋向适度的规制提升期。总结近30年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衍变规律,总体趋向是规制理念走向成熟、规制范围更趋广阔、规制方式趋于灵活、规制体系逐步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