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2)
- 2023(13783)
- 2022(12267)
- 2021(11605)
- 2020(9825)
- 2019(22640)
- 2018(22299)
- 2017(42893)
- 2016(23547)
- 2015(26652)
- 2014(26463)
- 2013(25644)
- 2012(23426)
- 2011(20910)
- 2010(20677)
- 2009(18207)
- 2008(17444)
- 2007(14955)
- 2006(12531)
- 2005(10572)
- 学科
- 济(85602)
- 经济(85510)
- 管理(65137)
- 业(62500)
- 企(52063)
- 企业(52063)
- 方法(43718)
- 数学(38277)
- 数学方法(37708)
- 农(23989)
- 中国(22636)
- 财(21932)
- 业经(19369)
- 学(18788)
- 地方(17327)
- 理论(17116)
- 农业(15983)
- 贸(15626)
- 贸易(15622)
- 制(15439)
- 技术(15355)
- 易(15172)
- 务(14485)
- 财务(14413)
- 财务管理(14385)
- 和(14353)
- 企业财务(13629)
- 教育(13465)
- 环境(13425)
- 划(12263)
- 机构
- 大学(319765)
- 学院(318543)
- 管理(129335)
- 济(120282)
- 经济(117424)
- 理学(113297)
- 理学院(112079)
- 管理学(109906)
- 管理学院(109344)
- 研究(102236)
- 中国(73012)
- 京(67257)
- 科学(65208)
- 财(52938)
- 农(51931)
- 所(50436)
- 业大(49901)
- 中心(47633)
- 研究所(46272)
- 江(45649)
- 财经(43713)
- 范(43363)
- 师范(42917)
- 北京(41874)
- 农业(40592)
- 经(40015)
- 院(37859)
- 州(37123)
- 技术(36313)
- 经济学(35250)
- 基金
- 项目(230190)
- 科学(180418)
- 研究(169231)
- 基金(164863)
- 家(143613)
- 国家(142380)
- 科学基金(122800)
- 社会(103627)
- 社会科(98080)
- 社会科学(98053)
- 省(91584)
- 基金项目(88342)
- 自然(81341)
- 教育(80218)
- 自然科(79482)
- 自然科学(79461)
- 自然科学基金(77993)
- 划(77017)
- 编号(70532)
- 资助(67900)
- 成果(56113)
- 重点(51373)
- 部(50711)
- 创(48548)
- 课题(48537)
- 发(48449)
- 创新(45140)
- 科研(44559)
- 大学(43667)
- 教育部(43589)
- 期刊
- 济(124422)
- 经济(124422)
- 研究(89119)
- 中国(61556)
- 学报(51701)
- 科学(46415)
- 农(45835)
- 管理(45506)
- 教育(44259)
- 大学(39530)
- 财(39367)
- 学学(36799)
- 农业(32443)
- 技术(30456)
- 融(22479)
- 金融(22479)
- 业经(21322)
- 财经(20055)
- 经济研究(19213)
- 图书(18472)
- 经(17032)
- 业(16618)
- 科技(16222)
- 问题(15955)
- 理论(14968)
- 版(14781)
- 技术经济(14633)
- 实践(13928)
- 践(13928)
- 资源(13667)
共检索到447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包志梅
对48所研究生院8 064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原"985工程"高校招收的跨学科博士生比例高于原"211工程"(非"985工程")高校;人文社科类跨学科博士生比例较高,其次分别是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跨学科比例最低;院士、长江学者招收的跨学科博士生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通教授和普通副教授;源于内部动机读博的学生跨学科比例要高于源自外部动机的读博生。跨学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前沿知识、跨学科知识、独立研究能力提升和入学前科研产出均显著高于非跨学科者,但在入学后科研产出上,跨学科与非跨学科博士生之间差异并不显著。研究认为,应基于跨学科博士生发展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充分考虑博士生与导师知识的匹配度,跨学科配置师资,加强对跨学科博士生的引导。
关键词:
跨学科 博士生 科研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包水梅 魏玉梅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思遥
通过分析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 37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围绕跨学科培养环境、跨学科投入和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博士生对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对导师跨学科培养的满意度较高,博士生自身的跨学科投入不足,其跨学科技能和反思性行为水平进步空间较大。跨学科投入在跨学科资源和博士生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能力之间以及导师跨学科培养与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跨学科背景增强了跨学科课程及跨学科投入对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促进作用,削弱了跨学科资源及导师跨学科培养对跨学科能力的预测效应。基于此,培养单位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适当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投入,并根据博士生的跨学科背景完善跨学科培养体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瑶 王铭 马永红
提出了协同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概念,即教育参与要素在共同目标下进行知识生产关系协同,通过跨学科、创新中心、校内外合作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元知识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具有研究导向、能力导向、多元导向的特点,认为跨学科路径在特点、目标、内涵、机制等方面与协同培养相契合,是实现博士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必要途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谷贤林 高爱平
大量科技与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催生跨学科产生、推动跨学科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以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对如何通过培养跨学科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予以了探讨。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有:个体化设计项目、跨学科学位项目、跨学科经验补充项目和非学位跨学科项目四种类型。虽然它们的组织规范程度略有差异,但都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应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发展说明:在单一学科仍居高校统治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建立新的机构或以项目制来推动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比调整现有的学术组织、学术人员更简单、有效。
关键词:
加拿大 跨学科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国兴
通过调查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数据,分析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数据可知,跨学科学习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海迪
基于我国38所研究生院高校1729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学术型博士生抱负与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及就业多元化的背景下,博士生的抱负呈现多元化、异质化的特征。自我承认和人际归属抱负、社群贡献抱负、社会认可抱负对三类科研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财务自足抱负对三类科研能力并无显著影响。自我承认和人际归属抱负、社群贡献抱负对三类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大;社会认可抱负对构想与实践能力、专业表达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作用较大,对前期准备能力的促进作用有限。
关键词:
学术型博士生 抱负 科研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东海
通过对全国56所传统研究生院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专业实践时长不足、课程安排与学术学位研究生雷同等现象。培养过程中发现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研究生对校外导师的指导质量评价偏低,大多数的毕业作品仍以毕业论文为主。在研究生实践能力成长过程中,教师教学的实践性、校内导师的指导以及专业实践的效果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玲
基于4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博士生所跨学科专业差异越大,其在博士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越弱。和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同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博士生、同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博士生、跨学科门类博士生科研能力依次降低。且跨学科学习经历与高校跨学科培养能直接显著预测博士生科研能力,也能通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科研能力。因此,在招收跨学科博士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特长优势;高校应明确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跨学科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激发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以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海生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可知,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在人口统计变量特征等方面不存在差异,而在学科、学习方式等维度上存在明显不同。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可以归因为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两类,个体因素主要体现为博士生专业基础与科研能力、读博动机以及学习方式;制度因素则包括导师指导方式、论文选题工作、科研成果发表要求、学业考核制度、科研资助政策、资助方式、国家公派政策等方面。认为改进的切入点在于改革招生政策、完善培养制度以及切实落实院系和导师的职责。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雨萌 白丽新
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是培育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基于2016—2017年全国第四次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剖析跨学科培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参与过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在发散思维、关联能力、论文应用性等方面显著高于仅参与单一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跨学科培养方式的质量和数量均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促进效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并存在阈值效应。应结合不同高校和平台博士生的具体状况,合理配比投入跨学科教育资源和调整跨学科人才培养思路。把握质量数量的耦合协调度,同时构建全方位的动态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培养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
跨学科培养 博士生 创新能力 阈值效应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岚 陶涛 周笑南
根据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划分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的五个维度阐述相应的培养途径,包括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学习社群、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完善跨学科导师组制和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等。研究发现:IGERT项目是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围绕有潜力的跨学科研究生组织师资和其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跨学科身份认同。这为我国高校在强调"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的背景下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已成为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高校人才培养长期被固定在封闭孤立的学科组织内部,缺乏跨学科培养的组织制度基础,“跨界搭桥”构建学术组织间协同培养模式成为高校落实跨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对国内外顶尖研究型大学开展案例研究发现,存在“跨学院联合式”“学院主导-跨学科组织连接式”“跨学科组织主导-学院参与式”三种协同模式,不同模式下师资安排、课程科研设置、考核评价、学科文化等关键培养要素的协同运作呈现差异,在跨学科整合性上存在区别。高校可采取搭建学术组织间协同育人关系,赋予跨学科组织人才培养自主权;设置联合导师组制、重构跨学科课程科研与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跨学科学术文化等策略,以组织制度变革推进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真正落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胡甲刚
以华盛顿大学"城市生态学"IGERT博士项目为个案,从学科特点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与招生策略、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研究训练与学位论文等方面介绍了"城市生态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并总结了"城市生态学"跨学科培养的创新做法与基本经验。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丁学芳 韩映雄
阐述了"学科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生"的内涵,说明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跨学科研究生实现学科文化融入的因素,阐述了跨学科研究生学科文化融入的过程和途径,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学科研究生实现学科文化融入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