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3)
- 2023(10600)
- 2022(8405)
- 2021(7804)
- 2020(6380)
- 2019(14235)
- 2018(14079)
- 2017(26748)
- 2016(14954)
- 2015(16637)
- 2014(16350)
- 2013(15996)
- 2012(14989)
- 2011(13590)
- 2010(14132)
- 2009(12930)
- 2008(13163)
- 2007(12254)
- 2006(11349)
- 2005(10413)
- 学科
- 济(56893)
- 经济(56730)
- 业(40299)
- 管理(39650)
- 企(33736)
- 企业(33736)
- 中国(20221)
- 农(19998)
- 方法(18896)
- 业经(16497)
- 财(14805)
- 学(14403)
- 制(14354)
- 数学(13662)
- 数学方法(13386)
- 地方(13340)
- 策(13114)
- 农业(12825)
- 理论(12282)
- 和(11313)
- 教育(11280)
- 贸(10592)
- 贸易(10585)
- 银(10309)
- 易(10288)
- 银行(10283)
- 行(9912)
- 融(9598)
- 金融(9596)
- 发(9334)
- 机构
- 大学(215385)
- 学院(211446)
- 济(84661)
- 经济(82497)
- 研究(82052)
- 管理(77434)
- 理学(65327)
- 理学院(64455)
- 管理学(63156)
- 管理学院(62716)
- 中国(60424)
- 科学(48818)
- 京(47013)
- 财(42070)
- 所(41479)
- 研究所(37504)
- 农(36333)
- 中心(36052)
- 江(35411)
- 范(32321)
- 财经(32053)
- 师范(32046)
- 院(30140)
- 北京(29955)
- 业大(29220)
- 经(29026)
- 农业(28031)
- 州(27300)
- 师范大学(25992)
- 经济学(25090)
- 基金
- 项目(135521)
- 科学(107631)
- 研究(102210)
- 基金(97825)
- 家(85629)
- 国家(84858)
- 科学基金(71853)
- 社会(65269)
- 社会科(60694)
- 社会科学(60674)
- 省(52058)
- 基金项目(50247)
- 教育(47694)
- 自然(45287)
- 划(44897)
- 自然科(44230)
- 自然科学(44215)
- 自然科学基金(43464)
- 编号(42761)
- 资助(39148)
- 成果(37620)
- 重点(31564)
- 课题(30882)
- 发(30372)
- 部(30116)
- 创(27725)
- 性(26464)
- 国家社会(26405)
- 创新(25824)
- 教育部(25689)
共检索到341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对优秀理科博士生成长经历的质性分析发现,优秀理科博士生学术社会化历程主要包括学术预期社会化、专攻准备、阈限过渡和自我确证四个阶段。其中阈限过渡中的“学术方向确定”和“想法实现挑战”是博士生分化的关键期。优秀科研能力的养成是在独立解决科研困难与自我确证成为好研究者的张力中产生的。高质量理科博士生的培养应重视博士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提高论文选题难度;设立学术保护区,帮助博士生顺利跨越阈限;调整导师指导策略,强化博士生独立自主科研能力;弱化科研计量评价,注重内隐性科学素养的培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包水梅 魏玉梅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熊华军
MIT既抓跨学科博士生数量,同时又注重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保证了MIT能始终活跃在科学领域的最前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指出社会、政府和大学这三股力量观念的转变是跨学科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外因,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博士生是跨学科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
MIT 跨学科博士生 CSBi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鑫 朱佳妮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成为研究者的必经之路。从事学术职业是教育学博士生的主要归宿,其学术社会化经历却鲜为人知。基于扎根理论分析15位教育学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资料,结合6所高校博士生培养相关文本,探究学术社会化的核心要素与作用机理,构建教育学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模型。研究发现:读博动机主要在预期社会化阶段发挥作用;院系制度与人际互动是集体社会化阶段的保障性和支持性要素;个人社会化阶段视自我主导力与组织支持程度的高低,分化出主动建构、自我沉淀、寻找外援及接受规训4种类型。高匹配度的导生关系、支持性的制度环境利于激发和维持强动机,顺利实现学术社会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峻杉
分析了我国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的特征,即他们多为自发地通过考试选拔进入硕士或博士阶段学习,其目标取向既有学术性追求,也有各种复杂的生活性追求。认为跨学科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是我国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出特征。学业适应需求与教师有限指导之间的矛盾、成长周期与跨学科优势体现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两大挑战。指出应加强前期合理选拔,注重考查研究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原有学科基础素质;教师也要了解跨专业研究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技巧;在院校层面则要通过跨学科课程和项目的优化设置,建立基础知识补充的有效督导机制,对跨学科培养给予制度保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付鸿飞 周文辉 贺随波
对112个博士生培养单位12760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博士生的低度跨学科学习行为与其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负相关,中度和高度跨学科学习行为与其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显著负相关;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的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显著正相关,且导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学习行为与科研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为提升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和导师在遴选跨学科博士生时要全面考察,博士生也要审慎对待跨学科学习,导师对跨学科博士生要加强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关键词:
博士生 跨学科 科研绩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牛晓雨
学术社会化是博士生顺利进入学术职业的重要过程,疫情期间主要依托线上开展学术互动。访谈了15名疫情背景下培养的教育学博士生,并对数据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在线上课程学习、导学互动和学术共同体交流等学术互动实践中,博士生分别面临走马观花与真诚交流的社会化互动形式,获得社会化是自己的事与超越时空界限的社会化互动体验,选择自我修炼与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的社会化应对方式,进而面临“逆反学术社会化”与“学术社会化”的张力拉扯。通过开展注重交流的网络学术活动、关注博士生网络学术社交体验、搭建网络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线上学术互动的环境营造、认知建立和支持服务,进而消解张力,实现博士生学术互动的混合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已成为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高校人才培养长期被固定在封闭孤立的学科组织内部,缺乏跨学科培养的组织制度基础,“跨界搭桥”构建学术组织间协同培养模式成为高校落实跨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对国内外顶尖研究型大学开展案例研究发现,存在“跨学院联合式”“学院主导-跨学科组织连接式”“跨学科组织主导-学院参与式”三种协同模式,不同模式下师资安排、课程科研设置、考核评价、学科文化等关键培养要素的协同运作呈现差异,在跨学科整合性上存在区别。高校可采取搭建学术组织间协同育人关系,赋予跨学科组织人才培养自主权;设置联合导师组制、重构跨学科课程科研与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跨学科学术文化等策略,以组织制度变革推进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真正落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国兴
通过调查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数据,分析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数据可知,跨学科学习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晓林 曾燕 李麟 刘细文
提出开放学术资源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框架,建议图书馆积极支持开放出版并在开放期刊选择、资助政策和论文处理费控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提出基于开放资源环境的层级复合馆藏策略,建议充分依靠开放环境提供普遍检索,同时选择关键资源定制个性化服务和保障长期保存,并积极将本地资源融入数字化开放环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青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内涵演变进行历时分析。与此同时,借鉴埃尔加的观点,将影响专业社会化的复杂要素归纳为组织环境、关系网络和个体特征。通过对国外成果的系统梳理,研究得出:学科文化和院系制度为博士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发展空间;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博士生获取信息及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种族与性别偏见已成为博士生专业发展的突出障碍,而学习动机、时间管理及心理素质是博士生调节外来影响,进而发挥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延续现有趋势,我国研究者可从三方面继续推进:关注专业社会化环境中系列要素的动态组合;借鉴社会化研究方法多角度呈现博士生教育现状;构建具有本土意义的专业社会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
博士生培养质量 专业社会化 影响因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洋磊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连续比较法",沿着"识别冲突特征-建构理论模型"的路径,按照开放编码、轴向编码、选择编码三级登录的方式,生成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冲突特征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冲突呈现"多重逻辑制约"的特征,它是由国家、院校、跨学科研究从业者等行动者共同建构的,其根本成因是大学对外部力量的"依附式自主"。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亟须进行"内生性制度创新"。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东民 何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合作迅速上升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美金融合作的重点表现在双方的市场准入,并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而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监管领域尚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美金融合作存在明确而显著的内在需求,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政府可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和创新的策略,推动中美双边金融合作,这将显著增强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有助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为全球金融治理做出贡献。
关键词:
中美金融合作 金融改革 全球金融治理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舒非 丰鹂萱 邱均平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北美图书情报学科博士生科研主题的变化,反映图书情报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变和发展。[研究设计/方法]收集了北美图书情报学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主题以及博士生就读期间所发表科研论文的研究主题,通过统计分析博士生科研主题的跨学科性演变特征。[结论/发现]图书情报学科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特性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领域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转变;而博士生导师的学科背景会影响其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的跨学科性,导师的跨学科背景对博士生的论文发表产出有积极影响,但对其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没有显著影响。[创新/价值]通过分析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使用的ProQuest学科分类主题词,使用总体数据而不是样本来分析图书情报学科的科研主题演变;导师的学科背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和科研发表的影响也是本文的新发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