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55)
2023(2336)
2022(1826)
2021(1807)
2020(1413)
2019(3115)
2018(3192)
2017(5393)
2016(3217)
2015(3265)
2014(3210)
2013(3215)
2012(3078)
2011(2854)
2010(2835)
2009(2419)
2008(2492)
2007(2465)
2006(2126)
2005(1993)
作者
(8559)
(7196)
(6979)
(6724)
(4340)
(3289)
(3220)
(2878)
(2695)
(2592)
(2523)
(2367)
(2362)
(2299)
(2244)
(2225)
(2204)
(2148)
(2133)
(2085)
(1765)
(1763)
(1707)
(1678)
(1669)
(1627)
(1605)
(1511)
(1438)
(1411)
学科
(7897)
经济(7890)
管理(7094)
(6093)
(5355)
企业(5355)
教学(3731)
中国(3414)
教育(2987)
理论(2981)
(2759)
(2635)
(2538)
贸易(2537)
业经(2530)
(2502)
(2399)
方法(2188)
(2049)
(2028)
地方(1959)
公司(1939)
(1845)
国公(1844)
跨国(1844)
跨国公司(1844)
(1772)
银行(1762)
(1744)
农业(1728)
机构
大学(39717)
学院(37504)
研究(15776)
(13617)
经济(13190)
管理(13074)
中国(11100)
理学(10591)
理学院(10389)
管理学(10170)
管理学院(10091)
(9096)
科学(8910)
(7830)
中心(7515)
(7401)
师范(7349)
教育(7035)
(6996)
研究所(6918)
(6842)
(6390)
师范大学(6191)
北京(6098)
(5895)
技术(5392)
(5325)
(5220)
业大(5195)
农业(5009)
基金
项目(23979)
研究(19965)
科学(18675)
基金(15953)
(14290)
国家(14166)
科学基金(11464)
社会(10938)
教育(10351)
社会科(10337)
社会科学(10334)
编号(9326)
(9122)
(8879)
成果(8485)
基金项目(8028)
课题(6989)
自然(6975)
自然科(6813)
自然科学(6807)
自然科学基金(6675)
资助(6153)
重点(5934)
项目编号(5833)
(5731)
(5688)
(5570)
(5193)
规划(5070)
(4982)
期刊
(18076)
经济(18076)
研究(14503)
中国(13202)
教育(12282)
(5859)
管理(5733)
学报(5729)
(5643)
科学(4926)
(4288)
金融(4288)
大学(4273)
农业(4015)
学学(3703)
技术(3688)
经济研究(3184)
图书(3116)
国际(2880)
(2656)
业经(2569)
职业(2456)
(2391)
(2168)
论坛(2168)
情报(2103)
问题(2081)
财经(2036)
书馆(2029)
图书馆(2029)
共检索到68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伍红林  田莉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改革新要求,但它并非新事物。跨学科教育随着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已有较长历史,不过在长期的学校分科教学中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学校的传统育人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理想新人的培养要求,当下在国家课程标准中推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正当其时。其基本要义是以某一学科为依托,基于主题建构学习任务,进行学科整合,形成以培养跨学科素养为目标的主题单元网络,以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完成过程贯穿始终。依据不同的跨学科方式和主题来源,可以形成单学科拓展式主题学习、多学科交叉主题学习、跨学科大概念主题学习、超学科主题学习等不同类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研发机制,确定适切的主题支点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处理好“1”与“X”的关系,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重构学校物型环境创设学习新空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张良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重塑时代新人的素质结构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其内涵涉及三个方面: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体现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的三位一体;以学科为立足点,关注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的交融互渗;以综合学习为特征,彰显学习的整体性、联结性和具身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一顽疾所进行的破冰行动,它能够为教材内容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变革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为实现义务教育减负增效改革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其实施期望不仅体现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目标的交融,同时以内蕴大观念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实现任务下的学习活动与多样化学习支持的协同,并超越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开拓新的教学境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洪瑞   崔允漷  
跨学科主题学习集中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精神,是一种有待持续建构的中国课程话语。从学理建模上看,新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表征为“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两种类型,旨在区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广义的超学科学习,明确其在综合学习中的位置,同时推动政策执行的可操作与可观测,引导各科教师深度参与其中。从关系澄清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迭代变革,是主题学习的学科属性复归,是推进综合学习的中间路径。从实践要义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把握学校学习的学科属性,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落实综合学习的变革旨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崔允漷   郭洪瑞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既是亮点又是难点,但它是一个多义词,亟须厘清。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是指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四个关键特征表现为以科目之跨为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和以素养培育为旨归,强调了其科目学习的逻辑起点,观照了学习内容组织的变革,凸显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革命的表征。从实践策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实施单元化,以单元作为设计实施的单位和载体;应注重主题意义化,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应注重内容结构化,开展指向整合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注重学习实践化,推进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变革;应注重评价表现化,嵌入表现性评价变革传统评价方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玉华  
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但在实践中存在“跨而不合”“合而不深”等现象,需要从“浅表”走向“深度”。本文立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追求和基本特征,建构了包括指向学习内容的“学科整合程度”、指向学习过程的“学习投入程度”和指向学习结果的“问题解决程度”的“三度”分析框架,引导和支持教师从不同水平、动态视角、“质”的方式来辨析并判断实践中的区别与变化。走向深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需要以源自真实情境的大问题、大任务作为组织中心;在多门学科“学以致用”中实现“用以致学”;通过“学习赋权”助力学生自主投入与反思建构。同时,学校应关注不同水平和素养指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规划。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红  张晓会  
推动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举措,但在推动跨学科实际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不少障碍,其根源在于未厘清跨学科的内涵和机理路径。本研究从知识生产模式出发,提出跨学科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关系之间的动态调整,其本质是多主体、多形态、多维度的知识生产机制,具体表现为跨学科知识生产主体多元化且异质性,知识生产方式“整合化”,知识生产应用“情境化”,知识生产文化“思维化”和“统筹化”。基于内涵,总结跨学科知识的形成经历“知识分离-知识磨合-知识重构”三阶段,跨学科知识网络经历“知识裂变-知识成链-知识成网”三阶段,形成阶段展示出跨学科具有异质性、碎片化、协同性的特征。基于跨学科的本质内涵和形成机理,提出跨学科发展的三条路径:学科共生、学科共栖和学科共融。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谈清怡   肖晓燕  
由于中西方的学情不同,二者的跨学科学习在课程目标和性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一是课程性质不同。西方的跨学科经过了分学科、多学科的阶段,进入了跨学科的范畴,并逐步向超学科的方向迈进。STEAM是与分科课程并列的综合课程。而我国的跨学科学习还带有学科性质,跨学科学习被设置在每个学科单独的课程标准中,因此尚未脱离分科课程范畴。
关键词: 中西比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松  江丽容  黄灵亮  
本文通过酒店前台和后台工作技能的对接,采用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形成跨学科主题设计式学习形式,实践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酒店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曾粤亮  司莉  
[目的/意义]对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内涵、类型与特点进行剖析,为跨学科科研合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推动知识创新。[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对跨学科、跨学科研究、科研合作等概念进行辨析,提出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内涵,总结其类型与特点。[结论/发现]从组织结构与运行视角,根据合作动因与规模将当前科研环境中跨学科科研合作分为三大类型,即个体需求驱动的合作、科研项目联结的合作、跨学科研究实体组织的合作,三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实践场景。结合“有组织科研”的战略布局,在跨学科科研合作类型中,个体需求驱动的合作凸显自由探索的特点,是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基础,而从组织管理与成效保障层面比较,以科研项目联结的合作和跨学科研究实体组织的合作更适应新时代复杂科学研究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价值]对跨学科科研合作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析,为其深入研究和组织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董艳   阳思雨   周欣雨   郑娅峰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活动,对学习者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知识建构的应用场景已由单一学科知识习得转化为跨学科知识整合。然而,传统知识建构理论主要应对单一学科知识整合问题,缺少对跨学科场景知识建构的理论探索,难以应对当前跨学科复杂问题解决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急切育人诉求。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知识建构理论现存问题及挑战的基础上,首先解析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内涵特征;并从情境认知理论和社会调节理论等角度出发,构建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多层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变革诉求,提出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四项实践原则,以期为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进而助力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龙  
跨学科学习是深化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契机,需要妥善处理好“跨学科性”与“学科性”的关系。目前,人们对跨学科学习理解存在概念认识上学科立场的模糊性、价值观上忽视学科学习的合理性和知识观上轻视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过于强调“跨学科性”而忽视“学科性”,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摇摆不定。坚守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是跨学科学习绕不过去的真问题,为跨学科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是实现跨学科学习深度育人的关键所在。基于学科立场的跨学科学习,需要树立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价值取向,依托真实问题进行整体谋划设计,协同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合作。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郎镝  
<正>1.关注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的设计,需要依据现有各独立科目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时交叉渗透、对接延伸。在教学目的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情感、思想、文化综合,课程与文本、行动、生活、实践融通;在教学资源上,要在明确主导学科和相关学科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选取典型内容,设计典型学习,运用典型学科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典型实践,最终让学生获得典型体验,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效果。
关键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勇  钱省三  应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正变得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举措。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被视为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教化理论。基于课程概念重建的教化性课程批判地借鉴了德国教学论中的教化思想。从根本上讲,教化性课程是一种复杂性对话,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形成。这种自我形成是一种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精神形成,这可以有效消除教育概念的"社会工程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化性课程的实施更多依赖于课程研究而非教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佳豪   宋凯   李玉莹   孙玉伟  
[目的/意义]从数据引用的视角拓展知识领域的定义方式,为科技情报分析工作中知识领域的跨学科性和主题演变分析提供探索性框架。[方法/过程]在定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以自然科学数据集为例,运用跨学科性相关测量指标、DTM主题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对引用共同数据集的文献进行知识领域跨学科性和主题演变分析。[结果/结论]沿着学科—主题脉络分析的路径,提出了一个针对知识领域跨学科性和主题分析的探索性框架,发现由数据集引用定义的知识领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间知识流动和跨学科合作,促进更细粒度研究群体和新型研究社区的发现以及研究社区中数据角色的识别,其相关指标能够为数据评价提供新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