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08)
- 2023(8690)
- 2022(7575)
- 2021(7041)
- 2020(5996)
- 2019(14190)
- 2018(13917)
- 2017(27462)
- 2016(15361)
- 2015(17302)
- 2014(17565)
- 2013(17465)
- 2012(16668)
- 2011(15249)
- 2010(15629)
- 2009(14540)
- 2008(14841)
- 2007(13830)
- 2006(12104)
- 2005(11040)
- 学科
- 济(63956)
- 经济(63893)
- 业(44202)
- 管理(43458)
- 企(36024)
- 企业(36024)
- 方法(28727)
- 数学(25181)
- 数学方法(24851)
- 农(19240)
- 财(17448)
- 中国(17297)
- 地方(14215)
- 贸(14040)
- 贸易(14033)
- 易(13659)
- 业经(13447)
- 制(13171)
- 策(12521)
- 农业(12448)
- 学(12428)
- 银(10418)
- 银行(10398)
- 和(10231)
- 务(10173)
- 财务(10145)
- 财务管理(10118)
- 理论(10073)
- 行(9938)
- 融(9542)
- 机构
- 大学(224276)
- 学院(223131)
- 济(94982)
- 经济(92872)
- 管理(86072)
- 研究(77887)
- 理学(73289)
- 理学院(72413)
- 管理学(71246)
- 管理学院(70771)
- 中国(58699)
- 京(47342)
- 科学(46061)
- 财(44843)
- 所(39893)
- 农(37918)
- 中心(36030)
- 研究所(35947)
- 江(35714)
- 财经(34639)
- 业大(31696)
- 经(31220)
- 范(31094)
- 师范(30851)
- 北京(30094)
- 农业(29911)
- 经济学(28407)
- 州(27898)
- 院(27655)
- 经济学院(25715)
- 基金
- 项目(140167)
- 科学(109946)
- 研究(105637)
- 基金(100027)
- 家(86027)
- 国家(85280)
- 科学基金(72461)
- 社会(65120)
- 社会科(61733)
- 社会科学(61713)
- 省(54982)
- 基金项目(52134)
- 教育(49701)
- 划(46715)
- 自然(45866)
- 编号(44958)
- 自然科(44766)
- 自然科学(44751)
- 自然科学基金(43967)
- 资助(41913)
- 成果(38246)
- 部(31839)
- 重点(31769)
- 课题(31490)
- 发(31340)
- 创(28909)
- 教育部(27331)
- 性(27235)
- 项目编号(26980)
- 创新(26971)
- 期刊
- 济(107571)
- 经济(107571)
- 研究(69297)
- 中国(45797)
- 财(34753)
- 农(34231)
- 学报(31583)
- 管理(31088)
- 科学(29937)
- 教育(28752)
- 大学(23808)
- 融(22938)
- 金融(22938)
- 农业(22777)
- 学学(22025)
- 技术(19548)
- 业经(17882)
- 经济研究(17470)
- 财经(16929)
- 经(14552)
- 问题(14473)
- 贸(13222)
- 业(12392)
- 技术经济(11839)
- 图书(11423)
- 国际(11390)
- 理论(11266)
- 统计(10856)
- 商业(10765)
- 现代(10233)
共检索到342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玉华
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但在实践中存在“跨而不合”“合而不深”等现象,需要从“浅表”走向“深度”。本文立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追求和基本特征,建构了包括指向学习内容的“学科整合程度”、指向学习过程的“学习投入程度”和指向学习结果的“问题解决程度”的“三度”分析框架,引导和支持教师从不同水平、动态视角、“质”的方式来辨析并判断实践中的区别与变化。走向深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需要以源自真实情境的大问题、大任务作为组织中心;在多门学科“学以致用”中实现“用以致学”;通过“学习赋权”助力学生自主投入与反思建构。同时,学校应关注不同水平和素养指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规划。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冯玉萍
跨学科研究项目组织模式是目前形式灵活、成本较低的比较适合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已经成为大学内部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形式。跨学科研究项目组织模式与其他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或单学科研究项目组织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影响高校跨学科研究项目组织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并从跨学科研究应与传统学科相辅相成;科研团队成员的协同创新;制定相对公平的评审程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搭建跨学科横向科研项目的交流平台;建立有效的问题解决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跨学科 研究项目 组织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曹妍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发展,突出学科交叉以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知识转化和知识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理性行为理论对我国42所首轮"双一流"高校的学者跨学科研究行为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合跨学科特征的层次,分析不同的跨学科研究策略。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者跨学科行为的主要推动因素为学者的跨学科背景以及学者自主的探索意愿,而跨学科平台组织与项目制度支持仅有微弱作用;具体到跨学科策略,其主要受制于学科特性,人才培养和与学术共同体的交流活动、职称评定以及绩效激励更多地推动文献综述等浅层的跨学科行为,而跨学科平台组建和项目制度将促进研究方法与理论方面的跨学科行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张良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是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重塑时代新人的素质结构所采取的创新举措。其内涵涉及三个方面: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体现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的三位一体;以学科为立足点,关注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的交融互渗;以综合学习为特征,彰显学习的整体性、联结性和具身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一顽疾所进行的破冰行动,它能够为教材内容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变革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为实现义务教育减负增效改革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措施。其实施期望不仅体现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目标的交融,同时以内蕴大观念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实现任务下的学习活动与多样化学习支持的协同,并超越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开拓新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内涵 定位 实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洪瑞 崔允漷
跨学科主题学习集中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精神,是一种有待持续建构的中国课程话语。从学理建模上看,新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表征为“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两种类型,旨在区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广义的超学科学习,明确其在综合学习中的位置,同时推动政策执行的可操作与可观测,引导各科教师深度参与其中。从关系澄清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迭代变革,是主题学习的学科属性复归,是推进综合学习的中间路径。从实践要义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把握学校学习的学科属性,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落实综合学习的变革旨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俊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大学进行知识创新的一项重要方略,女性研究就是西方大学中一项典型的跨学科学术,它的影响力已不容低估。但是,在以学科为建制的大学组织中生存,女性研究依然面临着许多组织上的困境。深度剖析女性研究这一跨学科的个案,可以为我们今天大学中的跨学科尝试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
大学 跨学科研究 组织策略 女性研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肖彬
在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蓝海战略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为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就是在学科建设中执行蓝海战略。借鉴蓝海战略理论中引爆点领导法,提出了以人为本培育动力、整合资源加大推力与协调利益排除阻力等推进我国高校跨学科建设的三点策略。
关键词:
蓝海战略 跨学科研究 案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凡丰 徐晓创 周辉 邓宁
跨学科研究是为解决共同的科研问题,来自多个学科的学者开展合作的科研组织方式。科研问题、学科制度,特别是后者,影响着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设计方案选择。论文剖析高校实践中多种跨学科研究组织设计的学科整合程度和效果,认为相对独立的跨学科中心因与学科院系结构有较大的冲突,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公共技术平台因资源的共建共享而促进科研人员的集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科研的组织化、实体化运行;依托学科院系建设的新体制机构、集群聘任模式是两种促进跨学科研究的较佳方案。这些组织设计方案的分类比较,对高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学科制度 科研问题 组织设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伍红林 田莉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改革新要求,但它并非新事物。跨学科教育随着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已有较长历史,不过在长期的学校分科教学中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学校的传统育人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理想新人的培养要求,当下在国家课程标准中推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正当其时。其基本要义是以某一学科为依托,基于主题建构学习任务,进行学科整合,形成以培养跨学科素养为目标的主题单元网络,以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或任务完成过程贯穿始终。依据不同的跨学科方式和主题来源,可以形成单学科拓展式主题学习、多学科交叉主题学习、跨学科大概念主题学习、超学科主题学习等不同类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研发机制,确定适切的主题支点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处理好“1”与“X”的关系,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重构学校物型环境创设学习新空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崔允漷 郭洪瑞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既是亮点又是难点,但它是一个多义词,亟须厘清。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是指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四个关键特征表现为以科目之跨为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和以素养培育为旨归,强调了其科目学习的逻辑起点,观照了学习内容组织的变革,凸显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革命的表征。从实践策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实施单元化,以单元作为设计实施的单位和载体;应注重主题意义化,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应注重内容结构化,开展指向整合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注重学习实践化,推进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变革;应注重评价表现化,嵌入表现性评价变革传统评价方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锦琦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20012015年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能源消费结构的限制、产业结构的约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制约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困局。据此,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创新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森林、湿地与林地管理,増加森林的固碳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江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常广庶
库存是影响供应链成本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地减少库存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性能,因此库存管理是优化供应链运作、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论文针对库存管理中的(s,S)策略,建立了库存水平变化的模型,分别分析了无采购条件限制和有采购条件限制下的库存水平的变化,并分别给出了期望值和方差。
关键词:
供应链 电子采购 库存水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锦琦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2001~2015年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能源消费结构的限制、产业结构的约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制约成为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困局。据此,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创新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森林、湿地与林地管理,増加森林的固碳能力。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江西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勇跃 田文芳 吴金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研究的问题日益复杂,科学研究大量分化、高度综合,迫切需要跨单位、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文章首先介绍了主题研究领域跨学科科研交叉行为分析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个分析方法,以肿瘤学领域为例,探讨了主题研究领域跨学科科研交叉行为分析过程,详细地分析了肿瘤学领域下的跨学科科研交叉行为。
关键词:
主题分析 跨学科 科研协作 肿瘤学领域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连生 吴卓平 王松婵
跨学科研究组织已经成为研究机构进行研发创新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促进跨学科项目启动和运行的措施、跨越学科边界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的奖励体系、不同学科文化的对话与融合、获取有限资源的组织优势、经费筹措与管理体系、协调相关单位人事关系的制度与政策和基于项目评估的资源分配调整办法这8个方面构成了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支撑条件,对这些支撑条件的认识也为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提供了管理改革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