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21)
2023(8936)
2022(7238)
2021(6920)
2020(5456)
2019(12478)
2018(12660)
2017(22044)
2016(13150)
2015(14976)
2014(15092)
2013(13814)
2012(12883)
2011(11619)
2010(11739)
2009(10572)
2008(10368)
2007(9392)
2006(8196)
2005(7466)
作者
(33859)
(28202)
(27619)
(26461)
(17764)
(13340)
(13110)
(10916)
(10909)
(10196)
(9727)
(9360)
(8929)
(8835)
(8604)
(8559)
(8502)
(8258)
(8182)
(7879)
(7201)
(6960)
(6712)
(6601)
(6459)
(6230)
(6171)
(6166)
(5755)
(5585)
学科
(37920)
经济(37867)
管理(29987)
(24827)
教育(21843)
(21206)
企业(21206)
中国(17501)
理论(13269)
方法(12463)
(12422)
(12341)
(10528)
地方(10514)
业经(10168)
(9542)
教学(9252)
数学(9065)
数学方法(8887)
(8164)
农业(8117)
(7563)
(6869)
(6547)
技术(6536)
银行(6534)
(6418)
金融(6410)
(6382)
贸易(6380)
机构
大学(169081)
学院(166800)
研究(60278)
管理(53727)
(52540)
经济(50858)
理学(45459)
理学院(44708)
管理学(43683)
管理学院(43315)
中国(39594)
(38629)
科学(36430)
(35413)
师范(35173)
教育(33025)
(29400)
师范大学(28663)
(28032)
中心(27035)
(26808)
研究所(26713)
北京(24852)
(24749)
技术(23657)
(22483)
业大(22428)
(22394)
职业(21307)
财经(20476)
基金
项目(109025)
研究(90126)
科学(86024)
基金(72625)
(62140)
国家(61339)
社会(52930)
科学基金(51419)
社会科(49482)
社会科学(49469)
教育(49013)
(45459)
编号(41478)
(39885)
基金项目(37678)
成果(37393)
课题(31981)
自然(30345)
自然科(29555)
自然科学(29546)
自然科学基金(28989)
资助(28043)
(27658)
重点(25829)
(24965)
项目编号(24930)
(24622)
规划(24074)
(23506)
(22745)
期刊
(65716)
经济(65716)
研究(60027)
教育(58035)
中国(46347)
学报(25175)
(22978)
(22195)
科学(22030)
大学(20273)
管理(19333)
技术(17874)
学学(17180)
农业(15411)
职业(15209)
(12421)
金融(12421)
业经(11611)
图书(11023)
技术教育(10036)
职业技术(10036)
职业技术教育(10036)
(9984)
论坛(9984)
经济研究(9926)
(9902)
财经(9885)
(8677)
(8605)
问题(8408)
共检索到267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子华明  钟志勇  
跨境民族的共同体构建包括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当前,需要增强共感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认识、需进一步引导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的良性关系、需破解多元媒介影响带来身份认同障碍等。文化记忆是集体共有的知识,文化价值观是其具体的体现,通过学校教育促进不同层次的认同发展从而在构建共同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彝族作为典型的跨境民族,其文化记忆主要包括了对时空的认知记忆、对自我及他人的认知记忆、对社会人际及情感认知记忆。彝族文化记忆对于构建共同体可起桥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从强化彝族群体的文化情感认同、增强心理认同以及培育行为认同几个方面来开展文化记忆的传承教育,进而促进彝族的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生成和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凌雁  曾青云  
关于中国成人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界乃至业内严重失忆或极力回避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号角下,我们重提这个问题,并以此为基点开展专题研究的积极行动,当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应然内容。那么,如何叙述中国成人教育文化的历史印迹,如何校正关于成人教育文化的种种误读,如何探索成人教育文化的传承路径,就成为记忆与传承中国成人教育文化无可避讳的先声。而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讨论的要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宁  
一、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具有深刻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一)促进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1.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维护总体有利的良好周边环境。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曹萌  
东北跨境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该研究可以为传承保护和开发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跨境国际化文化合作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对于国家周边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国家文化边疆建设,以及邻国间的睦邻友好均有重要意义。从学术价值看则可以创拓出跨境民族文化学,进而开拓出跨境民族学学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余烁  刘莹  
德国在面对少数族裔群体所引发的内外部社会问题时,主要通过跨文化教育增强少数族裔个体的德语运用、知识学习、职业技术、文化融合等四项核心能力。其中,构建德语学习网络的主要基础和功能在于家长协同配合、幼儿习惯养成、学习阶段衔接等;对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则通过打造内容多元、管理全面且有体系化保障的学科融合课程来实现;跨文化职业教育技能依赖政府保障职业教育权利、工会和行会组织提升政企动力、企业确保培训和就业岗位数额等进行培养;主流文化氛围的创建与融入主要依靠政府组建的跨部门工作组进行顶层设计、相关机构在基金会支持下设立文化项目、学校营造文化环境和语言浸入情境等。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满足德国少数族裔对于日常交流、知识获取、物质收获和精神共生等四项社会属性的需求,从而实现族裔共同体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对德国在族裔共同体建设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有助于我国更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将乡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二者融合,从特定的乡村儿童群体及其生存的乡村场域出发,注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实现乡村儿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提供思想准备和实践基础,从而引导乡村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原初的儿童价值观教育为起点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主体被分割化以及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通过场域耦合改革单一教学模式、主体耦合探索联动陪伴模式、目标耦合建立潜力滋养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儿童与民族意识有机耦合的培养模式,激活与唤醒乡村儿童价值观的原初意义,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乡村儿童心灵深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秀芹  
美国教育哲学中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不仅是美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而且是美国成人教育的基础、宗旨和发展动力。美国成人教育是美国人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提高了人的品质、价值和生存质量,增强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增加了个人的成就感、快乐感和幸福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志华  
本文尝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视角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从两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来分析,最后在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箐  
我国民族音乐不仅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是人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化环境中,要想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凝聚力与综合竞争力,就要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的传承显得极为重要。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要立足民族之根本,在这个基础上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进,不断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由李巧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海庆  郎奥博  
我国乡村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民间音乐复杂多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及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具有一定的地区特色,是乡村集体文化的凝聚,能够充分展现乡村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传承。民间音乐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振杰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欣  
现代企业中,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企业家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角度,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企业家文化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取向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各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乐维英  
有效的研修模式一定是针对某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借助《上海市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踏着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平台,七所学校的八位老师聚集在一起,追寻数学的起源,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