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68)
- 2023(15337)
- 2022(12885)
- 2021(12422)
- 2020(10350)
- 2019(24319)
- 2018(23996)
- 2017(43894)
- 2016(24500)
- 2015(27991)
- 2014(28030)
- 2013(27219)
- 2012(25217)
- 2011(22960)
- 2010(22877)
- 2009(20778)
- 2008(20316)
- 2007(17940)
- 2006(15403)
- 2005(13807)
- 学科
- 济(98697)
- 经济(98606)
- 管理(61142)
- 业(56871)
- 方法(45558)
- 企(44967)
- 企业(44967)
- 数学(40988)
- 数学方法(40493)
- 中国(34067)
- 农(25552)
- 财(23359)
- 地方(21461)
- 教育(21181)
- 学(20899)
- 贸(20453)
- 贸易(20444)
- 易(19849)
- 业经(18764)
- 农业(16851)
- 理论(16643)
- 制(16617)
- 环境(14821)
- 和(14073)
- 务(13930)
- 财务(13886)
- 财务管理(13853)
- 技术(13781)
- 银(13699)
- 银行(13657)
- 机构
- 大学(345801)
- 学院(340072)
- 济(139766)
- 经济(136767)
- 管理(125608)
- 研究(122747)
- 理学(108426)
- 理学院(107013)
- 管理学(105092)
- 管理学院(104404)
- 中国(86952)
- 京(74677)
- 科学(73432)
- 财(61147)
- 所(60913)
- 研究所(55822)
- 中心(55412)
- 农(53521)
- 范(53317)
- 师范(52908)
- 江(49914)
- 财经(49612)
- 业大(48370)
- 北京(47789)
- 经(45340)
- 院(44557)
- 经济学(44034)
- 师范大学(43532)
- 农业(42194)
- 经济学院(39809)
- 基金
- 项目(230549)
- 科学(183307)
- 研究(171067)
- 基金(167338)
- 家(146551)
- 国家(145350)
- 科学基金(123896)
- 社会(108256)
- 社会科(102547)
- 社会科学(102521)
- 省(88159)
- 基金项目(88118)
- 教育(84449)
- 自然(79400)
- 划(77682)
- 自然科(77540)
- 自然科学(77513)
- 自然科学基金(76096)
- 编号(69433)
- 资助(68498)
- 成果(57451)
- 重点(53608)
- 部(53227)
- 发(50798)
- 课题(50356)
- 创(47570)
- 教育部(46056)
- 国家社会(45177)
- 创新(44470)
- 科研(44256)
- 期刊
- 济(146472)
- 经济(146472)
- 研究(107461)
- 中国(70491)
- 教育(59495)
- 学报(50946)
- 科学(48335)
- 财(46944)
- 农(46877)
- 管理(43688)
- 大学(39437)
- 学学(35896)
- 技术(32388)
- 农业(32263)
- 融(26582)
- 金融(26582)
- 经济研究(24323)
- 财经(24153)
- 业经(21713)
- 问题(21060)
- 经(20941)
- 业(18946)
- 贸(18436)
- 统计(16098)
- 国际(16083)
- 资源(15901)
- 技术经济(15809)
- 世界(15666)
- 发(15508)
- 版(15422)
共检索到504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晓婷 张博 安宁
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对不同尺度空间的修复作用已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之一,但大部分研究仍缺乏对于中国经验案例的探讨。为进一步发挥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在城市和区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中西方有关这一新兴现象的理论和实践对话,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讨了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及其空间效应。基于多案例观察发现,跨境教育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性、象征性和情境性3个维度。研究发现,这些跨境办学机构只能被视为一种教育飞地,对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物质影响仅仅是体现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周边社区的绅士化等方面,对于城市深层的发展格局和肌理重构缺乏实质性帮助。相较于对城市的物质性修复,这些跨境教育机构对于城市空间的象征性修复作用显然更加明显,对城市品牌营建、城市发展愿景的扶持以及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从情境性来看,跨境教育基础设施除了在校园尺度上提供了独特的境外学习情景模式之外,在与迁出地的联系以及与城市和社区尺度上的社会文化联系等情境性交流方面都比较缺乏。研究提供了对非新自由主义社会语境下跨境教育基础设施流动所产生的(城市)空间效应的反思,对现有的有关这一新兴现象的理论和概念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和对话,对跨境办学及其政策也提供了非教育学层面的反思,对于面向教育的区域与城市发展决策也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阳 鲁志国
基于"新基建"背景,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视角,利用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空间经济特征明显,信息基础设施及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空间竞争特征,周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水平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双重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双重门槛效应存在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了正"V"型态势;具体来看,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低于门槛值时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跨过门槛值后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玲玉 杨萌 石龙宇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基础设施是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论文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对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尤其是水环境问题;当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较为完善,能有效支撑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的政策、经济和教育优势,为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论文从多角度对大湾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助力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玲玉 杨萌 石龙宇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基础设施是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论文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对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尤其是水环境问题;当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较为完善,能有效支撑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的政策、经济和教育优势,为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论文从多角度对大湾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助力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洋 张虹鸥 岳晓丽
为探究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效应,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88个科技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56个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平均最近邻距离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集聚性与空间差异格局。基于地理探测器从经济水平、居住收入、住房价格、人口学历结构4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效应。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呈现高度的空间集聚性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核心区、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南部地区,在县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空间极化现象;(2)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对人口学历结构、经济水平、住房价格的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显示出区域发展效应;(3)不同性质科技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效应有所差别,基础研究类科技基础设施对人口学历结构的影响强度最高,应用类科技基础设施对经济水平的影响最为明显。该研究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地理的学术研究提供案例补充,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文彬 廖恒
本文基于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使用经济距离还是使用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且表现出空间溢出性,能够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结论在替换经济变量、工具变量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城市边界效应和技术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是新基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方方 雷丽萍 杨旭宇
本文基于200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是促进金融集聚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对本地的金融集聚起促进作用的同时抑制临近城市的金融集聚。本研究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程度,以期对现有研究金融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文献作进一步的拓展与补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朋亲 毛艳华
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基础设施是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和促进区域一体化、融合互动的重要载体,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项目面临“一国两制”下制度异质性、利益主体多元化、成本收益难以平衡等诸多横向府际冲突问题,影响不同主体的参与实践。为更好地构建多元协同关系,促进各主体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协同治理,文章以港珠澳大桥为例,结合协同治理模型(SFIC模型)对港珠澳大桥的协同治理路径(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创新表现、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利益认知、平台建设、全周期管理、制度发展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横向府际协同治理的路径,以有效提高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网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田新朝
养老服务跨境合作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激发福利红利和促进社会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下,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治理存在现实需求、红利效应与合作风险。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治理的路径在于构建合作的机制、结构与模式,重点是形成主体结构、层级结构和平台结构,推行"异地养老模式"、"共同体模式"与"网络模式"。建议加强市场组织合作与管理、推进要素资源共享互利、建立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养老服务 协同治理 跨境合作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冯泽华 刘志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要素高速流动的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是关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需求日益增长,借助“数字湾区”建设之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有助于加快“两个市场一类规则的三种演化”。运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思维进行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面临规则衔接、组织监管、权利保障等困境。粤港澳三地宜形塑“立法+组织+权利”的三维法治路径,通过点面结合的立法规制、上下贯通的组织监管以及共殊相融的权利保障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安全有序的跨境流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亚平 李彬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跨区域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税收争议解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相互协商程序作为解决跨境税收争议的一种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但实施效果仍有待提高。尤其随着BEPS成果的推进和落实,税收规则的变化给跨境经营企业带来更大不确定性,给相互协商程序的有效实施带来新的挑战。文章在对比内地和港澳地区相互协商程序机制差异的基础上,分析该机制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结合BEPS第14项行动计划的成果,建议从税收争议的预防机制、协商机制和终结机制三个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协同与完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田新朝
养老服务跨境合作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激发福利红利和促进社会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下,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治理存在现实需求、红利效应与合作风险。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治理的路径在于构建合作的机制、结构与模式,重点是形成主体结构、层级结构和平台结构,推行"异地养老模式"、"共同体模式"与"网络模式"。建议加强市场组织合作与管理、推进要素资源共享互利、建立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养老服务 协同治理 跨境合作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文琴 陈心雨 曾文 肖鹏
文章通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基础,探究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与发展方向。采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从设施网络、文献资源、购书经费、从业人员、服务效能和优劣势方面分析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现状,梳理粤港澳地区图书馆的合作传统与历史。立足于各城市需求和交流共识,认为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需要解决基层图书馆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统一管理、长效合作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各级图书馆服务效能参差不齐等问题,并对未来合作路径提出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 申明浩 滕明明 杨永聪 申么
数字经济时代,跨境数据要素流动需要配套合理的治理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提供了良好的测试平台,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参照的治理方案。文章对欧盟、美国和其他治理体系的演进归纳借鉴,针对大湾区的特征,分析了大湾区面对的"三元悖论"难题,讨论了大湾区在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并结合跨境数据生命周期提出"四个维度、五个方面"的原则框架。文章明确了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场景应用、优化监管机制四条优化路径,为大湾区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修岩 王雨昕
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2)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3)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