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1)
- 2023(9756)
- 2022(8238)
- 2021(7685)
- 2020(6222)
- 2019(13640)
- 2018(13781)
- 2017(25411)
- 2016(14210)
- 2015(15918)
- 2014(15834)
- 2013(14892)
- 2012(14043)
- 2011(12637)
- 2010(12699)
- 2009(11762)
- 2008(11655)
- 2007(10604)
- 2006(9495)
- 2005(8538)
- 学科
- 济(54097)
- 经济(54037)
- 管理(42285)
- 业(32317)
- 企(26745)
- 企业(26745)
- 地方(18444)
- 方法(17748)
- 环境(16632)
- 农(16360)
- 学(14809)
- 中国(14467)
- 数学(14407)
- 数学方法(14155)
- 制(12494)
- 财(12371)
- 业经(12307)
- 划(10721)
- 农业(10599)
- 体(10593)
- 地方经济(10343)
- 和(10111)
- 理论(10084)
- 融(8552)
- 金融(8544)
- 贸(8502)
- 贸易(8497)
- 资源(8333)
- 银(8223)
- 银行(8199)
- 机构
- 学院(194811)
- 大学(192883)
- 管理(69558)
- 济(69522)
- 研究(69438)
- 经济(67606)
- 理学(59223)
- 理学院(58398)
- 管理学(57162)
- 管理学院(56810)
- 中国(52657)
- 科学(45869)
- 京(42800)
- 所(35504)
- 农(34796)
- 财(32781)
- 中心(32543)
- 研究所(32388)
- 江(31530)
- 业大(30055)
- 范(29607)
- 师范(29276)
- 农业(27258)
- 北京(26670)
- 院(26253)
- 州(25542)
- 财经(25354)
- 师范大学(23459)
- 技术(23350)
- 经(22700)
- 基金
- 项目(133809)
- 科学(104452)
- 研究(98711)
- 基金(93794)
- 家(83005)
- 国家(82295)
- 科学基金(69509)
- 社会(61027)
- 社会科(57489)
- 社会科学(57469)
- 省(54806)
- 基金项目(50017)
- 划(46055)
- 教育(44731)
- 自然(44556)
- 自然科(43317)
- 自然科学(43304)
- 自然科学基金(42443)
- 编号(41088)
- 资助(36741)
- 成果(33677)
- 重点(30947)
- 发(30398)
- 课题(29674)
- 部(27853)
- 创(27393)
- 创新(25713)
- 科研(25192)
- 国家社会(24875)
- 计划(24681)
共检索到299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环保政策在纵向政府层层执行中的怠惰拖延以及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对横向环境协作的忽视冷漠导致了跨域生态环境协作的困境。作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典型样本,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嬗变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困境。作为枢纽和信息交汇处,纵向"中继者"组织——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生态环境部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以及横向"中继者"组织——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组织,可以推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跨域协作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学者、民众等行动主体的协作治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各个行动主体在理性的"搭便车者"和无私的奉献者之间面临着两难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抑制行动主体的自利性并强化其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利他性是实现协作治理的关键。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研究型事业单位和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民众、学者等行动主体就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协作,形成跨域治理的"空间利益共同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达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在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在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毕馨雨 杨涵羽
面对日益迫切的流域生态治理需求,依托"科层制"的纵向流域治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流域发展的需要,横向府际和部门间协作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然而,流域协作治理中依然面临着地方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分配难以达成共识、流域协调机构难以履行协调职能等治理困境。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为例,探讨流域内"条块"关系的调适对流域协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如何对流域横向协调机构进行权力与资源的合理匹配。应从赋予流域协调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职能、完善"条块"协作的法律体系、保障协作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三方面来调和"条块"关系,推动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汪有奎 贾文雄 刘潮海 陈文 赵成章 王启尤 汪杰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
关键词:
祁连山北坡 生态环境 变化趋势 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晶 毕馨雨
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四个案例进行剖析,探究了地方政府治理策略选择、协作治理学习路径对于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的影响。文章认为,跨域环境协作治理受到横、纵两个方向治理因素的影响。从治理纬度上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对于科层发包型协作、适应调整型协作、市场契约型协作和多元参与型协作四种治理策略的选择,影响着环境协作关联的达成;从治理经度上来说,环境协作的达成受到协作主体间学习路径的影响,即环保政策是否在经历了地方政府的创新和试点、环保政策的反馈与选择、环保政策上升为规章制度等三个阶段后而最终保存下来。只有某种治理策略被选择并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路径后最终保存下来,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协作治理的集体行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民望 吴京
区块链技术的多中心机制与跨界环境协作治理的多中心治理形态形成概念契合,但鲜有研究探讨区块链如何赋能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为此,首先,借用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结合环境治理进程,嵌套形成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图谱,包括三种协作风险与三种交易成本。其次,基于区块链核心技术、硬件设备与区块链平台搭建应用技术架构,进一步探讨区块链技术破解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阐明区块链技术赋能跨界环境协作治理需要解决的认知风险、安全风险和僵化风险。区块链技术为破解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
环境协作治理 区块链 协作风险 交易成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民望 吴京
区块链技术的多中心机制与跨界环境协作治理的多中心治理形态形成概念契合,但鲜有研究探讨区块链如何赋能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为此,首先,借用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结合环境治理进程,嵌套形成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图谱,包括三种协作风险与三种交易成本。其次,基于区块链核心技术、硬件设备与区块链平台搭建应用技术架构,进一步探讨区块链技术破解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阐明区块链技术赋能跨界环境协作治理需要解决的认知风险、安全风险和僵化风险。区块链技术为破解跨界环境协作治理行动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思路。
关键词:
环境协作治理 区块链 协作风险 交易成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钰
合作治理乃是当前我国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它能够通过推进各区域缔结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合作治理共识,厘清治理责任,从而有效应对蔓延性、外部性、跨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利益整合问题仍是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掣肘和短板。因此,通过搭建区域信任与利益协商桥梁、健全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体系、统一利益目标与增强利益分配规范化、优化利益共享与利益补偿格局等途径来构建利益整合机制乃是协调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跨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合作 利益整合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晓红 于澎涛 王彦辉 王金叶 王顺利 刘贤德 徐丽宏 吴旭东
TOPOG模型是基于热带森林小流域研究而开发的生态水文过程模型。为了检验该模型在模拟温带小流域森林水文影响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应用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2001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生态水文数据,运用TOPOG模型的"水量"模式模拟了流域的林冠截留、蒸散与径流等生态水文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TOPOG模型能准确的模拟雨量为5~25 mm的次降雨截留量;也能较准确的模拟海拔2730~3100 m的青海云杉林总蒸散量及其组成,以及海拔2700~2800 m的阳坡草地总蒸散量;模拟的生长季小流域径流量与实测值相一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强 杜志成
生态安全是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尤其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点。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脆性特征,构建了"安全状态-脆性作用-脆性控制"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安全评价中层次较多、维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利用可拓综合分析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安全状态和趋势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域地图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信息图谱方法生成安全评价结果图谱,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可视化表示;最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冰川与水涵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勃 郝建秀 张凯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并结合历史,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减轻草原人畜压力;实现合理用水,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
山地草原 荒漠化 原因诊断 对策 肃南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谢丽丽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系统梳理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设路径。当前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的良好成效,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原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性增加,整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依然面临自我修复能力较差、保护修复难度较大以及生态产品短缺等问题。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须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综合统筹谋划;坚持绿色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岩 李婉如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环境工作的战略目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自2012年至今的各行动主体合作网络进行整体特征、个体节点和聚类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安江生态补偿治理中各级政府扮演差异化的角色,表现出平台治理的特性:通过系统化机制构建而非对参与者的直接约束实现治理,通过结构性混合来实现不同主体的松散联结,平台参与者具有明显异质性,平台处于持续的演化中。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治理过程说明我国已经产生了环境治理领域的平台治理实践,并回应了“协作平台”这一治理理论最新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岩 李婉如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环境工作的战略目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自2012年至今的各行动主体合作网络进行整体特征、个体节点和聚类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安江生态补偿治理中各级政府扮演差异化的角色,表现出平台治理的特性:通过系统化机制构建而非对参与者的直接约束实现治理,通过结构性混合来实现不同主体的松散联结,平台参与者具有明显异质性,平台处于持续的演化中。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治理过程说明我国已经产生了环境治理领域的平台治理实践,并回应了“协作平台”这一治理理论最新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司林波 聂晓云 孟卫东
目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环境保护内聚力不足、责任分担难以界定、合作共识难以达成等治理困境。建构以内生动力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是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实现,必须健全决策与预防、参与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互信、政绩考核与监管,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协同治理机制,以保障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切实取得实效。
关键词:
跨域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多元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