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5)
2023(8159)
2022(6703)
2021(6444)
2020(5250)
2019(12624)
2018(11903)
2017(23948)
2016(12331)
2015(14379)
2014(14146)
2013(14493)
2012(13648)
2011(12735)
2010(12540)
2009(11968)
2008(12161)
2007(10713)
2006(9643)
2005(9084)
作者
(34590)
(28882)
(28812)
(27588)
(18858)
(13801)
(13189)
(11343)
(11092)
(10309)
(10133)
(9858)
(9375)
(9358)
(9091)
(9036)
(8589)
(8421)
(8270)
(7567)
(7336)
(7168)
(6645)
(6594)
(6587)
(6470)
(6390)
(5916)
(5792)
(5605)
学科
(66224)
经济(66162)
方法(34534)
(34486)
管理(34342)
数学(31208)
数学方法(31094)
(28029)
企业(28029)
(20327)
银行(20182)
中国(19129)
(18911)
(18514)
(15831)
贸易(15817)
(15466)
(15094)
金融(15094)
(14409)
(13785)
业经(11300)
(10649)
制度(10645)
业务(9759)
(9488)
(9382)
农业(8751)
银行制(8442)
(8409)
机构
大学(195223)
学院(188363)
(98975)
经济(97604)
管理(75202)
研究(66552)
理学(64376)
理学院(63790)
管理学(63295)
管理学院(62928)
中国(61154)
(46013)
(40642)
财经(37655)
(34724)
经济学(34639)
科学(31904)
(31673)
经济学院(31331)
中心(30503)
财经大学(28778)
研究所(28383)
北京(26404)
(25731)
(24541)
(24167)
(23958)
金融(23648)
(23148)
银行(23142)
基金
项目(117693)
科学(95905)
基金(92681)
研究(88248)
(78994)
国家(78450)
科学基金(68593)
社会(62570)
社会科(59795)
社会科学(59785)
基金项目(47145)
自然(41076)
教育(40643)
自然科(40224)
自然科学(40215)
资助(39911)
自然科学基金(39616)
(39009)
(34272)
编号(32386)
(30119)
国家社会(28260)
教育部(27391)
成果(27056)
中国(26568)
重点(26086)
人文(25707)
(24593)
(24423)
大学(23890)
期刊
(102274)
经济(102274)
研究(66983)
(36577)
金融(36577)
(33813)
中国(33786)
管理(28489)
科学(24167)
学报(22398)
财经(21179)
(20780)
经济研究(18630)
大学(18614)
(18232)
学学(17525)
(15937)
国际(14869)
问题(14428)
教育(13712)
技术(13522)
世界(12942)
业经(12576)
农业(12487)
理论(10379)
技术经济(10344)
统计(9934)
商业(8732)
实践(8728)
(8728)
共检索到295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红军  王爱民  郑忠良  
本文首先回顾了跨国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接着,本文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构建了跨国银行进入的时机选择模型,并通过生存模型实证检验了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确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集中于三个阶段,且规模越大、资本量越充足及对中国市场的经验越为丰富的银行业越早进入中国市场;研究还发现,跨国银行母国对中国的投资规模越大、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越高,跨国银行越早进入中国市场。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亚洲地区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选择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爱民  张红军  
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跨国银行进入模式;接着回顾了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选择,并通过有序结果的Logistic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跨国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其母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越多,就越可能以分行模式进入中国市场。此外,跨国银行如果来自亚洲地区,则它们在中国市场设立分行的可能性更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红军  郑忠良  
本文运用生存模型,实证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确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规模越大、资本量越充足及对中国市场的经验越丰富的外资银行越早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外资银行母国对中国的投资规模越大、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越高,外资银行越早进入中国市场。另外,研究还发现亚洲地区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没有明显的先行优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晞  
近年来理论界对跨国银行在华营运的研究多数将重点局限在外资银行竞争策略及其发展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方面。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组织扩展模式,特别是从跨国公司理论角度出发所作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则几乎为空白。本文运用邓宁的国际折衷理论,从专属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方面分析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决定因素。通过运用OLS回归模型对322家样本银行进行分析发现,银行规模、国际化经验、母国对华直接投资、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白康麟  屠梅曾  
近年来,很多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韩国银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通过回顾韩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情况,从支持在华韩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放松对外国银行进入的管制,以及中国日渐成熟的消费金融市场来分析其原因,最后指出在华韩国银行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对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红军  杨朝军  
本文首先从地域和城市两个层次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区位分布,并归纳了重点城市外资银行的经营现状及特点。接着本文基于Panel-data技术,实证分析了影响外资银行在中国16个重点城市区位选择的动因,结果表明服务于母国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及追求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市场机会是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指出,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放开,追求中国市场的潜在机会势必会愈发影响到外资银行的区位选择。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红军  
本文利用不同时期进入中国的各国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期讨论影响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影响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因素不一致,但"跟随客户"动机是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动因,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产生的市场机会也对跨国银行的进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1985~1996年样本期内,跨国银行进入动因区位优势假说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同时,不同阶段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及中国市场的风险因素也影响到跨国银行的进入速度。第二阶段的数据检验表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姚战琪  
针对外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效应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外国银行进入后的直接效应和潜在效应,实证研究进一步支持了有序开放金融服务和推进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的积极效应大于负面影响的结论,同时,深入分析了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效应以及我国在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穆怀中  陈曦  
本文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老年人口比重以及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等要素构建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并以此作为判断城乡养老保险水平是否协调的根本依据,进一步采用养老保险宏、微观适度水平下限水平构建了城乡养老保险"适度系数"和"梯度协调系数",分析了城乡养老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文章对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阳  原雪梅  
依据经典的追随客户假说,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权重矩阵来研究跨国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扩张行为,并进而分析了跨国银行的进入是否缓解了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信贷困境问题。对中国在内的43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发现,跨国银行会追随本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活动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相对而言,国际贸易活动的作用更为显著。而且,跨国银行的经营行为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数据测算表明空间外溢效应至少解释了总效应的32%以上。研究并未发现跨国银行存在着对新兴市场国家优质客户进行挑选的"摘樱桃效应",相反,它们向这些国家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贷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征  黄宪  
根据实证结果的演化轨迹,跨国银行海外拓展的根本动机是逐步释放的,其进取型扩张战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和经济运行可能产生广泛影响。文章融合折衷理论的OLI范式与金融自由化(FL)理论,将跨国银行对新兴市场FDI的动机和效应纳入综合分析框架,基于FDI供给面与需求面的互动关系,剖析东道国金融自由化对跨国银行FDI时机和扩张路径的影响,以及跨国银行FDI对东道国金融改革和国家利益的影响,据此提出银行业对外开放策略安排的基本准则。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翔  钟磊  
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国别银行为切入点来探讨跨国银行的进入策略。首先研究改革开放后意大利银行拓展中国市场的路径。然后结合对在华意大利银行的实地调研,归纳和分析意大利银行进入中国市场采用的关键性进入策略。最后解释了意大利银行相对于其他欧洲跨国银行在华参与度较低的原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国红  何德旭  
本文运用Panzar-Rosse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H值及每年的Ht值,并以Ht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CR4)、外资银行机构数、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和市场不稳定程度(IIt)为解释变量,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外资银行进入强化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但作用有限;外资银行资产份额与市场竞争程度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机构数与竞争程度不相关;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验证了SCP假说;市场稳定程度与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很弱的负相关。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加大引进外资银行的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俊青  谢芳  
基于1995—2015年28个国家(地区)的845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以研发投入度量的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够显著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的边际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干预较多以及法治环境较差的国家(地区)中更加显著。本文从跨国视角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为理解外资银行进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来自企业创新活动层面的新经验证据,也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快银行业对外开放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家庭  张俊韬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和无序扩张的现实问题,对1999—2008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蔓延现象进行了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蔓延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城市表现出蔓延现象,平均蔓延指数为3.9047,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为122.67%,市区人口增长率为47%,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低密度扩张趋势;(2)我国城市蔓延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东部地区城市蔓延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