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64)
2023(16516)
2022(14038)
2021(13147)
2020(10850)
2019(25228)
2018(24706)
2017(47833)
2016(25703)
2015(28902)
2014(28866)
2013(28604)
2012(26388)
2011(23639)
2010(24006)
2009(22492)
2008(21466)
2007(19317)
2006(17304)
2005(15706)
作者
(72409)
(60013)
(59732)
(56804)
(38105)
(28746)
(27317)
(23200)
(22973)
(21736)
(20600)
(20293)
(19074)
(19043)
(18609)
(18517)
(17661)
(17379)
(17297)
(16959)
(14996)
(14565)
(14501)
(13620)
(13457)
(13380)
(13375)
(13348)
(12105)
(11705)
学科
(99189)
经济(99051)
管理(76077)
(71310)
(60254)
企业(60254)
方法(42370)
数学(36494)
数学方法(36129)
(34992)
银行(34845)
中国(33641)
(33245)
(31767)
金融(31763)
(30751)
(30703)
(27338)
地方(24268)
业经(23951)
(22159)
贸易(22139)
(21634)
(19229)
(18597)
财务(18516)
财务管理(18477)
农业(18233)
(17638)
企业财务(17557)
机构
大学(356860)
学院(353751)
(144544)
经济(141242)
管理(139147)
理学(118728)
研究(118696)
理学院(117416)
管理学(115604)
管理学院(114954)
中国(100043)
(76579)
(72138)
科学(69218)
(58294)
中心(56877)
财经(56092)
(54260)
(53613)
研究所(52396)
(50924)
业大(49054)
北京(48706)
(45785)
师范(45391)
经济学(44751)
(44247)
(43050)
农业(42078)
财经大学(41898)
基金
项目(236410)
科学(185882)
研究(177599)
基金(171406)
(147485)
国家(146259)
科学基金(126106)
社会(112294)
社会科(106483)
社会科学(106455)
(91180)
基金项目(90855)
教育(81302)
自然(79784)
自然科(77876)
自然科学(77862)
自然科学基金(76463)
(76449)
编号(73078)
资助(70327)
成果(60474)
(52879)
重点(52603)
(50371)
课题(50248)
(49431)
(46910)
国家社会(46262)
创新(46167)
教育部(46088)
期刊
(160928)
经济(160928)
研究(113789)
中国(76065)
(56277)
金融(56277)
(55968)
管理(52234)
学报(52184)
(50151)
科学(48032)
教育(41838)
大学(40644)
学学(37754)
农业(32606)
技术(30348)
财经(28136)
经济研究(24943)
业经(24941)
(23922)
问题(20931)
图书(19519)
理论(19215)
(17775)
实践(17587)
(17587)
国际(16392)
(16349)
技术经济(16105)
科技(16102)
共检索到552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任永菊  
跨国银行地区总部是区别于地区办事处、当地办事处、一般分支机构以及地区中心等地区性组织的地区性组织,它们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溢出机制也就存在差异。跨国银行地区总部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溢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子系统,其中宏观子系统从人力资源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对金融中心建设产生促进作用,微观子系统则从金融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溢出。这种复杂的溢出机制给各界提出了不同问题。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任永菊  
跨国银行地区总部可以通过溢出效应促进金融中心建设。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天津目前正大力发展金融业,也有可能向金融中心方向发展,而利用跨国银行地区总部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天津的金融中心建设。但是从金融地域系统的角度来看,天津通过吸引跨国银行地区总部促进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进行包括战略方针与原则、战略目标与依据以及战略步骤与措施等方面的战略性思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色机制,实现从上海特色到全国统一立法的"自下而上"制度变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晓昀  
开放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具体落实到"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比较,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大致以开放发展金融政策为先导,以地方金融立法进行特色促进,加以国家性金融立法的普遍适用。上海立足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秉承开放发展理念,引导开放发展的机制设计。"引进来"要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金融监管五个层面展开,"走出去"要加强与我国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国际金融组织等层面的金融合作。未来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法》要明确"开放发展"的立法宗旨,纳入开放发展的特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纯福  
银行总部是金融中心的标志。金融市场与银行总部互为条件,银行总部圈的层级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能量。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率先成立以及大型商业银行营运机构在上海的逐步集聚,为发展银行总部圈奠定了必要基础。比较若干模式,交易、创新型功能总部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功能型总部为突破,形成中外资银行共同参与合作竞争的高层级银行总部圈,增强对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并走向综合化、国际化,这是积极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浩  
对于跨国公司(MNCs,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设立地区总部(RHQs,RegionalHeadquarters)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课题所涉及到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界及实业界目前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本文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主观动机与国际金融中心战略选择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初步综述,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对MNCs地区总部吸引力的现状,指出:当前上海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就必须要切实把握总部经济的实质内涵,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制定长远视角的整体战略目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少君  张少华  王炜婷  
研究目标:测度跨国金融压力的溢出效应及影响渠道。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分析多国多变量交互作用的GVAR-DY网络分析框架,用于测度跨国金融压力溢出效应及渠道作用。研究发现:各国金融压力之间存在大小不一的溢出作用,金融渠道是造成各国金融压力溢出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直接溢出效应渠道、经济渠道和贸易渠道,全球共同冲击渠道的作用相对较小。同时,德国和美国是"对他国金融压力溢出"具有最大效应的两个国家,澳大利亚、南非和中国位居其后。研究创新:在综合GVAR模型以及Diebold和Yilmaz (2012,2014)方法基础上,提出了GVAR-DY网络分析框架,识别和测度了跨国金融压力溢出的各种渠道。研究价值:有利于加深对跨国金融监管的理解,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朱福林  
利用1993—2013年132国家(地区)相关数据,分别构造出制度因素与国际R&D溢出渠道的交互项,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R&D溢出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均呈现正向影响,制度的改善有助于从国际R&D溢出存量中获得更多的技术进步促进效应;制度因素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地区)获得国际R&D溢出效应弱于发达国家(地区)的重要原因。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朱福林  
利用1993—2013年132国家(地区)相关数据,分别构造出制度因素与国际R&D溢出渠道的交互项,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R&D溢出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均呈现正向影响,制度的改善有助于从国际R&D溢出存量中获得更多的技术进步促进效应;制度因素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地区)获得国际R&D溢出效应弱于发达国家(地区)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项俊波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上海总部正式运作的完整起步之年。本文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央行上海总部必须加快上海总部建设以及加强基层央行建设,全面履行好中央银行职责;必须正确认识和判断我国金融业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必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晔  杨培祥  谢富生  
文章基于交叉相关函数的信息溢出检验方法,对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两个板块之间的风险溢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市场之间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均值、波动率、1%下跌、5%下跌、1%上涨、5%上涨等六类信息溢出上皆显著,表示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一体化;单向的Granger因果检验只发现从银行板块到互联网金融的1%上涨和5%上涨信息溢出效应,未显示有从互联网金融到银行板块的任何单向溢出效应,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主要受到来自银行板块的风险溢出影响,处在一个被动吸收风险信息的位置,监管部门要重点防范传统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月飞  
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银行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并迅速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本文从发展动力、区位动力及机构动力出发,深入探讨了跨国银行蓬勃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求为中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实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对怎样发展我国的跨国银行提出了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余秀荣  王爱华  陈丽娟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发达的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大量财富,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运用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生产、产品创造、资产定价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因此,本文拟借用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分析,把非银行金融中介纳入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来研究,分析非银行金融中介在金融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揭示其服务内容,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以期促进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任永菊  
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具有与其历史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特点,因此,调整其产业结构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分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下简称RHQ)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入手,分析了RHQ在天津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天津吸引RHQ的特殊优势,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亚敏  王浩  
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演进的协同效应,对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初步综述。本文认为当前上海加速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就必须切实把握总部经济的实质内涵,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制定国际金融中心演进的长远战略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