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87)
2023(9416)
2022(7988)
2021(7493)
2020(5956)
2019(13909)
2018(13711)
2017(26182)
2016(14234)
2015(16222)
2014(16032)
2013(15776)
2012(15133)
2011(13688)
2010(13841)
2009(12848)
2008(12904)
2007(11871)
2006(10801)
2005(10158)
作者
(41092)
(34307)
(34249)
(31894)
(21911)
(16654)
(15626)
(13150)
(13082)
(12383)
(11656)
(11594)
(10911)
(10812)
(10478)
(10431)
(10192)
(10146)
(10042)
(9926)
(8729)
(8473)
(8299)
(7971)
(7838)
(7580)
(7577)
(7566)
(6905)
(6763)
学科
(63213)
经济(63139)
(43584)
管理(42282)
(36282)
企业(36282)
地方(20938)
方法(20242)
中国(19455)
(17984)
(17190)
数学(16564)
数学方法(16331)
业经(16029)
(13012)
农业(12459)
(12376)
财务(12347)
财务管理(12321)
企业财务(11812)
(11734)
贸易(11719)
(11326)
(11264)
地方经济(11168)
(10705)
金融(10702)
(10661)
(10502)
银行(10489)
机构
学院(202299)
大学(200870)
(78570)
经济(76650)
管理(75110)
研究(70839)
理学(63031)
理学院(62195)
管理学(61127)
管理学院(60729)
中国(56076)
(44907)
科学(43267)
(38283)
(36112)
中心(33183)
(32711)
研究所(32087)
(32073)
(30282)
师范(30007)
财经(29164)
北京(28987)
业大(27112)
(27044)
(26196)
(25607)
农业(24699)
师范大学(24055)
(22549)
基金
项目(125170)
科学(98613)
研究(94462)
基金(88523)
(76120)
国家(75397)
科学基金(65179)
社会(58721)
社会科(55455)
社会科学(55443)
(50069)
基金项目(47281)
教育(43102)
(41643)
自然(41478)
自然科(40523)
自然科学(40517)
自然科学基金(39770)
编号(39756)
资助(35788)
成果(33364)
(31874)
重点(27908)
课题(27868)
(26875)
(25922)
发展(25706)
(25274)
创新(24118)
项目编号(23970)
期刊
(100858)
经济(100858)
研究(64119)
中国(48048)
(31279)
(30967)
管理(30235)
学报(29103)
科学(27766)
教育(27378)
大学(22378)
(22330)
金融(22330)
农业(21466)
学学(20470)
技术(18138)
业经(18040)
经济研究(15152)
财经(14371)
图书(13088)
问题(12867)
(12359)
(11883)
(10563)
(10288)
资源(10029)
国际(9957)
(9925)
论坛(9925)
世界(9834)
共检索到329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汤勇力  周小林  胡欣悦  
采用1999—2015年华为公司PCT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分阶段的跨国研发网络模型,考察研发单元在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着重探究守门人角色的演变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华为公司跨国研发网络内的研发单元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但尚未明显地涌现外部导向型研发单元;除不活跃研发单元外,守门人与内部导向型研发单元构成了跨国研发网络中的主体;研发单元守门人角色的形成主要遵循"不活跃单元-内部导向型-守门人"的路径。通过识别华为公司跨国研发网络中研发单元角色的演变路径,可为企业在研发国际化实践中制定知识获取策略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欣悦  王凤姣  汤勇力  周小林  
探究跨国研发网络中,研发单元不同程度跨组织边界和国家边界建立知识连接对研发单元双元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为研发单元的知识获取策略提供参考。基于华为1999—2019年的国际专利分类(PCT)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组织边界和国家边界存在相互作用,跨边界来源知识新颖性收益更高,而内部知识连接和本地知识连接有助于减少研发单元跨边界知识获取的障碍与成本,增强跨国内部知识连接和本地外部知识连接对挖掘性创新的促进作用;跨国知识连接和外部知识连接组合能最大化知识新颖性收益,使得跨国外部知识连接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可以通过跨国研发网络实现对全球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整合,以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为目标的研发项目应选择与自身已有知识库重叠度更低的合作伙伴建立知识连接等相关管理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欣悦  孙飞  汤勇力  
以中国ICT行业的领先企业——华为为研究对象,利用WIPO公布的华为PCT专利申请数据中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的地址信息,基于不同地址反映的研发合作关系构建华为国际化研发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2002—2013年华为各研发单元的空间分布以及国际化研发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路径。结果显示:华为国际化研发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网络规模不断增大、网络联系不断增多,且逐渐形成了以深圳、美国的研发单元为中心的"核心-半边缘"结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战仁  杜德斌  
全球研发网络投资是跨国公司适应开放式创新要求而新推出的一种研发投资组织类型。关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如何实现空间协同治理的研究,学界在概念内涵、关键要素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尚存在认知差异。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针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协同治理的概念、目的效应及关键要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围绕治理的层次结构分析,提出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协同治理的基本框架。最后指出,需要结合跨国公司的全球整合实践,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投资空间协同治理模式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杨倩  戴海闻  
我国高技术企业如何管理、利用其协作研发网络地位与影响力以推动技术创新效率持续提升,需要设计匹配其网络地位的协作研发网络模式。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多维尺度分析法(MDS),分析汽车企业创新网络特征、计算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出协作研发网络模式四象限图,给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匹配协作研发网络模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蔚松  
研究表明,研发项目中实物期权在识别和计算上的复杂性影响了该方法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前景。文章以不确定性作为实物期权的一个关键价值驱动,并以此为主线提出了一个更便捷、更有效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实物期权的识别,而且也包括了实物期权的评估等方面。最后,文章以一个医药研发项目中本国与跨国间的销售实例为基础,对这一框架的应用作了讨论,并计算了复合研发实物期权的价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创,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营发展也深受其影响,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利润不降反升,在华研发机构所处的战略地位在不断提升,其角色演化进程在提速。为探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的演化路径和驱动机制,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并结合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和区域创新网络理论,分析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化过程,以此来系统地厘清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化的内在机理,进而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维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乔军华  杨忠直  
基于研发网络节点企业的相对研发效率,定义了研发效率系数,进而建立了一个利益分配的研发效率补偿模型,通过模型求解了该网络博弈的核配置要求条件,并基于博弈的平衡性理论讨论了效率补偿机制的存在性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江成山  陈宇科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技术与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研发资源和技术储备不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需要了,必须加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以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知识和研发资源。于是,合作研发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合作研发网络大体上可分为横向合作研发网络与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两种。在纵向合作研发网络中,企业的合作伙伴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供应商、顾客、高校和科研机构、竞争者。但由于组织间的有效合作需要组织间进行有效学习,而吸收能力对组织间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导致企业与四类伙伴的合作关系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技术研发效果,在与四类伙伴的合作中,吸收能力不同的企业取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宋悦  杨乃定  张延禄  冯丽娟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祝影  路光耀  叶明确  
为刻画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空间演变态势和重心迁移轨迹,文章首先选取27个区位因素指标和84个样本经济体,构建以2010年数据为基准的原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得到3个影响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主因子,并将84个样本分为5个空间等级,表现基于2010年数据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空间格局。其次与2000年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发现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区位因子从综合实力、研发环境、市场规模变为发展水平、研发实力和市场潜力,各个因子的含义及空间分布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5个空间等级也各有变动,发达国家(地区)更加集中于一二等级,而发展中国家(地区)则趋于分化,呈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演变特征。最后在综合得分分值的基础上求取2000年和2010年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重心,发现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的重心始终在北半球,并从欧洲西南部向东北方向迁移,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全球研发重心由西半球向东半球移动的趋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江  黄学  刘洋  
组织模块化和技术模块化之间的匹配关系,是设计与架构跨边界研发网络的关键,因而成为通过拓展研发网络边界进行技术追赶的中国企业必须面临并处理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探究全球化情境下组织身份差异及单体技术与系统技术差距带来的双重影响,解构组织模块化和技术模块化间同构/异构的协同方式,建立基于组织模块化和技术模块化协同的跨边界研发网络架构。一方面,本文指出组织模块化和技术模块化的拼合式协同、聚拢式协同、获取式协同、整合式协同是规避由组织身份差异以及单体与系统技术差距带来障碍的重要方式,同时这四种协同方式体现同构/异构的范式;另一方面,本文发现了接受、减弱、回避、整合四种组织身份管理响应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屈韬  
本文结合跨国研发(R&D)投资在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特征,从决策基础、研发单元的功能演变、研发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研发模式、本土自治和内部控制的权衡等五个层面研究西方跨国研发理论对亚洲国家的适用性问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颜莉  吴芬  
民营通讯制造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更注重企业研发。研发环节是风险极大的环节,对研发管理的内部控制优劣决定了研发的成败。以民营通讯制造企业的代表——华为公司为研究案例,认为民营企业相较于国企而言,体制更加灵活,对研发管理有更大的自主权,风险管控也更为重要。华为公司在研发方面做得很好,可以作为行业标杆,但其研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仍存在诸多缺陷,基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五要素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洋  魏江  江诗松  
现阶段,经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中国后发企业面临全球化背景下领先企业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在更加开放和动态的产业中,资源兼具分散和快速变化的特点,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创新战略。那么,中国后发企业如何构建研发网络以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追赶?本文通过对浙江省4个制造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探索并提出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基于地理边界、组织边界、知识边界的研发网络构建,实现创新追赶的过程与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