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4)
- 2023(11109)
- 2022(8991)
- 2021(8493)
- 2020(7171)
- 2019(16079)
- 2018(15740)
- 2017(30108)
- 2016(15848)
- 2015(17845)
- 2014(16856)
- 2013(16980)
- 2012(15410)
- 2011(13696)
- 2010(13764)
- 2009(13224)
- 2008(13542)
- 2007(12273)
- 2006(10763)
- 2005(10139)
- 学科
- 业(86886)
- 企(82816)
- 企业(82816)
- 济(75261)
- 经济(75174)
- 管理(69603)
- 方法(32914)
- 财(30072)
- 业经(28038)
- 数学(24787)
- 数学方法(24700)
- 务(24310)
- 财务(24306)
- 财务管理(24286)
- 企业财务(23188)
- 农(22406)
- 中国(20874)
- 技术(19872)
- 制(17318)
- 农业(16181)
- 策(15590)
- 贸(15249)
- 贸易(15235)
- 划(14981)
- 易(14947)
- 体(14056)
- 技术管理(13821)
- 和(13725)
- 理论(12930)
- 经营(12704)
- 机构
- 学院(229586)
- 大学(224996)
- 济(110368)
- 经济(108893)
- 管理(97918)
- 理学(83891)
- 理学院(83208)
- 管理学(82613)
- 管理学院(82168)
- 研究(72166)
- 中国(62083)
- 财(52060)
- 京(46568)
- 财经(41187)
- 经(37722)
- 科学(36673)
- 所(34313)
- 经济学(33986)
- 江(33547)
- 中心(32113)
- 经济学院(30654)
- 财经大学(30566)
- 农(30392)
- 研究所(30338)
- 商学(30157)
- 商学院(29906)
- 北京(29847)
- 经济管理(26617)
- 业大(26394)
- 州(26243)
- 基金
- 项目(142639)
- 科学(117087)
- 研究(109848)
- 基金(108265)
- 家(91618)
- 国家(90822)
- 科学基金(81519)
- 社会(75522)
- 社会科(71964)
- 社会科学(71951)
- 基金项目(56824)
- 省(53743)
- 自然(49598)
- 自然科(48608)
- 自然科学(48599)
- 教育(48578)
- 自然科学基金(47914)
- 划(43790)
- 资助(43205)
- 编号(41973)
- 创(36949)
- 业(35234)
- 部(33505)
- 创新(33441)
- 成果(32921)
- 国家社会(32506)
- 重点(31290)
- 发(30978)
- 制(30177)
- 教育部(29990)
- 期刊
- 济(124597)
- 经济(124597)
- 研究(72715)
- 财(46306)
- 中国(45690)
- 管理(44648)
- 农(28795)
- 科学(28112)
- 融(24034)
- 金融(24034)
- 学报(23774)
- 财经(22011)
- 技术(21584)
- 经济研究(21202)
- 业经(20945)
- 大学(20187)
- 农业(20125)
- 学学(19147)
- 经(19137)
- 教育(17846)
- 问题(15796)
- 技术经济(15327)
- 贸(15324)
- 业(14808)
- 世界(14656)
- 财会(13822)
- 国际(13692)
- 会计(12764)
- 现代(12291)
- 商业(11530)
共检索到354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宏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创新已成为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中外创新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限制与封锁,跨国公司在技术输出、转让、专利、抑制技术外溢等方面实行了一些新战略。中国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原有的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已成为发展瓶颈;用市场和金钱换不回、买不到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变?必须加强系统整合,提升产业层级,构建核心竞争力,创建自主品牌,才是唯一出路。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中国企业 自主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柳卸林,胡志坚
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最新的战略——创新全球化,提出了创新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决定因素和创新全球化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跨国公司为什么在中国进行创新当地化,中国企业应如何响应这一新挑战。
关键词:
创新 全球化 跨国公司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蔡悦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逐渐形成和加强,向中国转移研发能力、提升其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共识。文章论述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在我国的扩张与实施的内涵,指出了跨国公司日益增加在华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的重要特征。并且就我国企业如何学习借鉴跨国公司本土化研发投资经验,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研发 投资 企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学国 梅冰青
在阐述本土代工企业知识转移的基础上,提出本土代工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和相关理论假设。结果表明:代工企业员工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其自主创新的实现有正向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意愿对代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影响不显著,代工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知识距离对代工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新产品导入 自主创新 知识转移 跨国公司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章文光 梁丽红
本文认为,为了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产业关联的契机;如何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关联,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针对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产业关联不够紧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国产化率普遍较低的现状,中国企业要通过自身技术创新和聚集效应的获取,努力提高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度。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产业关联 技术创新 聚集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书臣
重心转移是当前日本跨国公司从事跨国经营的新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日本跨国公司重心转移的主要特点、成功模式、转移原因,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等问题,作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先明 王达政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1986-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之间不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正面的,而是负面的,即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这意味着,要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依赖跨国公司。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研发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获得核心技术。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自主创新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勇 杜德斌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直接体现着国家的竞争力。当前中国政府倡导的自主创新战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本国跨国公司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上。本文分析了中国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现状、成效及制约瓶颈,探讨了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撑,重点论述了中国跨国公司崛起的必然性,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跨国公司在新世纪走向崛起应采取的相应战略。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跨国公司 自主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建文
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使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本地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使本地企业在“干中学”、“出口中学”过程中,吸纳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获得能力提升。我国企业要积极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业务,通过广泛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技术溢出 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长英 王君美
在下游企业顺序进入市场条件下,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对于上游企业创新动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上游企业的创新投入既取决于其国有股的比重又取决于下游企业的国别属性以及市场势力。具体而言,如果上游企业是一个私营企业,那么下游企业的国别属性不影响其研发投入。相反,倘若上游企业是一个纯粹的国有企业,那么只有当下游企业均为国外企业时,其研发投入不足,在其他情况下,上游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同。假如上游企业是一个部分国有企业,那么下游跨国公司的市场势力越大,其研发动力越低。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技术创新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清泰
加入WTO强化了"以外促内"、"以开放促改革"的作用,不仅使中国获得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广泛地融入全球产业分工,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中国企业应在深化对外开放中壮大自己。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君 郭平
目前中国企业处于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生产组织方式上选择外包还是垂直一体化更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理论分析表明,外包相对于垂直一体化更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种正向作用还受到企业与技术前沿距离的影响。利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外包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不仅增加了企业研发的概率,还增加了企业研发的规模,而且较之垂直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产业层面上分析,在高技术产业中,外包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在产学研合作中,与研发机构的外包合作更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从技术特征上分析,企业离技术前沿的距离越近,企业外包选择促进自主创新的效应就越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覃谊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学勤
本文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研发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竞争的主要领域;在研发竞争中,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动态博弈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跨国公司的先动优势和中国企业的模仿与赶超,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策略是不同的,政府应加强指导和规范两者在研发竞争中的行为,为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研发竞争 知识产权 专利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