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69)
- 2023(16370)
- 2022(13630)
- 2021(12798)
- 2020(11061)
- 2019(25273)
- 2018(25139)
- 2017(47735)
- 2016(26012)
- 2015(29574)
- 2014(29615)
- 2013(29549)
- 2012(27614)
- 2011(24917)
- 2010(25248)
- 2009(23875)
- 2008(24470)
- 2007(22467)
- 2006(19819)
- 2005(18415)
- 学科
- 济(113950)
- 经济(113794)
- 业(100810)
- 管理(94198)
- 企(89966)
- 企业(89966)
- 方法(49805)
- 数学(40112)
- 数学方法(39722)
- 财(38429)
- 农(34511)
- 业经(33009)
- 中国(30544)
- 制(30053)
- 务(25863)
- 财务(25818)
- 财务管理(25768)
- 企业财务(24420)
- 农业(23601)
- 贸(23189)
- 贸易(23176)
- 易(22618)
- 体(21569)
- 技术(21128)
- 银(20403)
- 银行(20364)
- 学(20215)
- 和(19995)
- 行(19543)
- 划(19134)
- 机构
- 大学(385359)
- 学院(384973)
- 济(165596)
- 经济(162347)
- 管理(150938)
- 研究(129378)
- 理学(128443)
- 理学院(127083)
- 管理学(125234)
- 管理学院(124504)
- 中国(104927)
- 京(82619)
- 财(81514)
- 科学(75574)
- 所(66075)
- 农(65210)
- 财经(63367)
- 江(60645)
- 中心(59622)
- 研究所(59019)
- 经(57530)
- 业大(54134)
- 北京(51964)
- 农业(51299)
- 经济学(50753)
- 范(46895)
- 州(46751)
- 财经大学(46733)
- 师范(46431)
- 经济学院(45692)
- 基金
- 项目(242980)
- 科学(193088)
- 基金(179428)
- 研究(179020)
- 家(155189)
- 国家(153853)
- 科学基金(133005)
- 社会(116049)
- 社会科(110034)
- 社会科学(110007)
- 基金项目(94272)
- 省(93001)
- 自然(84717)
- 自然科(82814)
- 自然科学(82789)
- 教育(81692)
- 自然科学基金(81415)
- 划(77753)
- 资助(73588)
- 编号(71996)
- 成果(59719)
- 部(55515)
- 重点(54196)
- 创(52649)
- 发(51152)
- 制(48844)
- 国家社会(48711)
- 课题(48666)
- 创新(48626)
- 教育部(48015)
- 期刊
- 济(191376)
- 经济(191376)
- 研究(117679)
- 中国(80590)
- 财(68470)
- 农(61155)
- 管理(61124)
- 学报(57247)
- 科学(54496)
- 大学(44222)
- 学学(41584)
- 农业(41119)
- 融(40777)
- 金融(40777)
- 教育(36861)
- 技术(34340)
- 财经(32981)
- 业经(30656)
- 经济研究(30399)
- 经(28441)
- 问题(24933)
- 业(24673)
- 贸(22509)
- 技术经济(21539)
- 世界(20071)
- 国际(19812)
- 财会(18330)
- 版(18288)
- 现代(18268)
- 理论(18012)
共检索到597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金源 李蕾
基于案例研究,本文探讨管控机制在中国跨国企业从发达国家子公司逆向知识转移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当子公司知识水平高于母公司,且战略意义重大时,中国母公司应在逆向知识转移中采取弱正式管控机制及强社会化管控机制。其中弱正式管控机制包括保留原有的高管团队和员工、与子公司共同制定发展目标;强社会化管控机制包括外派管理人员到子公司学习、促进双方互派员工进行短期访问、强化双方员工的联系,以及尊重子公司组织文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金源 李东红 金占明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社会资本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并实施逆向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赢得高管与员工信任、制定共同发展目标、尊重和认同被并购企业的组织文化、强化双方的联系等途径来有效培育社会资本,进而以社会资本克服后发来源国劣势。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知识转移的研究,并为中国企业到发达国家跨国并购整合中的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跨国并购 逆向知识转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金源 李东红 金占明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社会资本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并实施逆向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赢得高管与员工信任、制定共同发展目标、尊重和认同被并购企业的组织文化、强化双方的联系等途径来有效培育社会资本,进而以社会资本克服后发来源国劣势。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知识转移的研究,并为中国企业到发达国家跨国并购整合中的逆向知识转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跨国并购 逆向知识转移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蕾 李东红
国际并购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选择,文化融合是影响国际并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化工并购安迪苏的案例提供了国际并购文化融合的一条有效方式——多层次交互型文化融合范式,这一范式要求企业在国际并购中把文化融合纳入到并购全过程,并充分考虑从多个层次出发、全方位推进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文化融合,以此提高国际并购的成功率。
关键词:
国际并购 跨文化 管理范式 案例研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明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蒋陆军 李静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已从资源寻求型逐渐向知识寻求型转变,如何通过并购实现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向我国企业的逆向知识转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逆向知识转移所面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整合企业文化、优化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化交流机制和明确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措施,加快实现逆向知识转移,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为案例对其逆向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跨国并购 知识转移 文化差异 治理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小梅 吴小节 汪秀琼 蓝海林
逆向跨国并购通常指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获取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化经营行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整合战略以应对合法化要求呢?论文基于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25篇初始案例研究,使用质性元分析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制度—资源"二元交互驱动的战略决策情境与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过程的匹配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响应行为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了一个整合的C-B-D(Context-Behavior-Decision)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模式有4种,分别是"无为而治"型、"轻触"型、"支持性合作伙伴"型和"重触"型。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四类不同的组织身份管理、资源整合、社会网络、制度/文化应对机制决定了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王谦 王迎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剑波 吕铁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技术并购实现创新发展,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逆向"特征,吸收能力能够保证先进技术知识从"弱"到"强"的有效转移。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外部知识价值,吸收、同化和运用外部知识来提升创新绩效的能力,吸收能力提升了跨国并购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基础、知识一致性、市场轨道稳定性是实现从"逆向并购"到"逆向吸收"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前提条件。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一些领域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但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的实施依旧处于"追赶"情境下,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中国机会"概念,那些拥有...
关键词:
跨国并购 逆向并购 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将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利用我国2001~2012年37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第二,在不同目标国(地区)的跨国并购对行业生产率进步有不同影响。对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没有明显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传统避税港的跨国并购没有显著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明显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最后,文章以行业人均产值作为生产效率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将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利用我国20012012年37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第二,在不同目标国(地区)的跨国并购对行业生产率进步有不同影响。对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没有明显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传统避税港的跨国并购没有显著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明显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俊
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具有获取稀缺战略性资源、重构企业内分工以及增强消费者认同等独特功效,同时也面临缺乏价值链高端环节运作经验、缺乏高级垄断性生产要素和强势企业文化等弱势困境。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发现,具有某些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实施"借力"策略和渐进式文化整合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成功,而预设交易成功、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却使我国部分实施逆向跨国并购企业付出惨重代价。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跨国并购 逆向跨国并购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沈涛 王丹 支凤稳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现机制及过程模型。【方法/过程】分别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视角分析跨国并购中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组织忘记和组织学习协同作用下的知识转移实现机制,并创造性地构建跨国并购中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结果/结论】揭示了跨国并购中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为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
跨国并购 知识转移 组织忘记 组织学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明霞
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FDI中,创造性资产寻求被公认为是重要的驱动力量。然而,创造性资产寻求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但现有文献尚未关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逆向知识转移。本文首先建立了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并剖析了中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先天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劣势的解决思路,并以联想为案例进行了实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杜丽虹 吴先明
近年来中国企业知识资源寻求型海外投资日益增加,而实施海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是获取东道国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母公司视角切入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逆向知识转移获取海外知识资源,在问卷调研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母公司国际化战略导向、母子公司控制程度、吸收能力和转移支持制度对逆向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前两类为战略因素,后两类为能力因素。同时,基于上述两类母公司因素的影响差异,将逆向知识转移影响机制分为四类,即同时关注战略导向和吸收能力的主导型、侧重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的应用型、侧重知识寻求战略导向的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