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3)
2023(5857)
2022(4910)
2021(4783)
2020(4035)
2019(9066)
2018(8905)
2017(17283)
2016(9408)
2015(10333)
2014(10431)
2013(10021)
2012(9626)
2011(8745)
2010(8784)
2009(8027)
2008(8245)
2007(7845)
2006(6735)
2005(6343)
作者
(29416)
(25002)
(24602)
(23305)
(15834)
(12171)
(11209)
(9685)
(9242)
(8933)
(8506)
(8396)
(8093)
(7956)
(7844)
(7564)
(7523)
(7489)
(7300)
(7147)
(6286)
(6250)
(5949)
(5610)
(5576)
(5540)
(5507)
(5421)
(5269)
(5061)
学科
(36240)
经济(36194)
管理(26964)
(26281)
(22699)
企业(22699)
方法(15348)
数学(12627)
数学方法(12343)
(10281)
(8781)
(8749)
中国(8629)
(8525)
(8224)
贸易(8219)
(8025)
业经(7779)
技术(7293)
理论(7235)
(7061)
(6259)
银行(6234)
(6145)
金融(6143)
(5961)
(5807)
财务(5789)
财务管理(5771)
农业(5556)
机构
大学(139540)
学院(136453)
(50647)
管理(49598)
经济(49368)
研究(49260)
理学(42826)
理学院(42251)
管理学(41175)
管理学院(40915)
中国(35819)
科学(32965)
(29872)
(28139)
(26449)
研究所(24231)
(23885)
业大(23050)
中心(22531)
农业(22170)
(21227)
财经(19105)
北京(18675)
(18327)
师范(18058)
(17762)
(17424)
(17029)
技术(16216)
(15973)
基金
项目(92710)
科学(72529)
基金(68203)
研究(62544)
(62118)
国家(61655)
科学基金(51894)
社会(39104)
社会科(36960)
社会科学(36950)
自然(36030)
基金项目(35651)
(35545)
自然科(35345)
自然科学(35332)
自然科学基金(34738)
(30568)
教育(29406)
资助(28676)
编号(23988)
重点(20978)
成果(20480)
(20351)
(19307)
(18490)
计划(18193)
科研(18178)
创新(18102)
(17133)
教育部(17068)
期刊
(56897)
经济(56897)
研究(37883)
中国(29570)
学报(29399)
(25947)
科学(24516)
大学(21631)
学学(20431)
管理(19539)
(18376)
农业(17363)
教育(16474)
(12512)
金融(12512)
技术(11151)
财经(9678)
经济研究(9284)
(9148)
业经(8891)
(8406)
业大(8233)
(8223)
图书(8051)
科技(7809)
(7475)
国际(7381)
问题(7185)
农业大学(6808)
技术经济(6315)
共检索到207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向希尧  蔡虹  裴云龙  
在中国企业参与的跨国专利合作网络中,厘清不同接近性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电力系统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依据企业间共同申请专利的行为识别相互的专利合作关系,构建由112家中外企业组成的专利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QAP多元回归方法就地理接近性、技术接近性和社会接近性对企业在专利合作网络中的距离和合作创新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接近性对企业在专利合作网络中的距离和合作创新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技术接近性对于缩短企业间在合作网络中的距离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对提高合作创新程度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较小;相对而言,社会接近性对于缩短企业之间在专利合作网络中的距离以及提...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向希尧  裴云龙  
技术接近性对于企业间的跨国专利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多维接近性整体分析框架,采用中国电力系统技术领域2000年至2008年国外专利合作数据,分析技术接近性对其他接近性的调节作用。通过构造112家中外企业的专利合作网络,运用QAP网络回归方法实证检验跨国专利合作网络中技术接近性在地理接近性和社会接近性影响专利合作网络中节点连接距离和连接重要性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多维接近性共同作用时,技术接近性对网络节点的连接距离和连接重要性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节点之间构筑较短的连接渠道并形成较为重要的合作关系。除此以外,技术接近性还能正向调节社会接近性对连接重要性的正效应,但对于社会接近性与连...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倩  柯莉  
基于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均衡面板数据,呈现"一带一路"跨国专利合作网络的特征及其动态轨迹,并采用固定效应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专利合作关系的微观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已经形成覆盖国家范围广、内部联系较密集的专利合作网络;加深共识、增加互信仍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合作活动的重要保证;经贸、语言、文化的互通与融合,对突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领域尚存的信任壁垒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迟嘉昱  孙翎  杨晓华  
深入探讨专利合作网络的三种网络结构特征与地理接近性对企业专利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占据网络中心和结构洞位置都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专利合作产出;企业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地理接近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专利合作产出;地理接近性负向调节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对企业专利合作产出的影响,与合作伙伴地理距离遥远的企业比地理邻近的企业从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中能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丫丫  张欣悦  罗建强  彭永涛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跨国技术合作创新成为各国实现技术突破与引领的战略选择。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模型,以33 023项专利为基础,探讨2006—2018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技术发展萌芽期到成长期,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合作的国家数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整体合作网络还不够完整和规范。美国是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的集线器和枢纽,以美国、德国为首的传统科技强国在网络中占据绝对中心地位,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块模型结果表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合作模式以核心国为中心,由核心国和强半边缘国主导。技术邻近性、社会邻近性、政策强度是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正向影响跨国技术合作关系演化。地理距离与制度距离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合作中的作用随时间推移变得不显著。智能网联汽车跨国技术合作网络驱动因素存在发展阶段、区域以及不同政策强度组合的“三维”异质性特征。各国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合作,高度重视相关法规政策设计与实施,以实现国际技术合作创新与突破,推动全球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柯子  王红帅  
在马蒂亚斯·科尼格-阿尔基布吉为区分各种"治理安排"制定的三种制度维度中,跨国城市网络具有高公共性、低授权性与高包容性的特点,兼具政府间主义与跨国家主义的优势,为全球气候治理增加了机会。地方环境倡议国际委员会的城市气候保护项目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中历史最悠久、参与数量最多的跨国城市网络,展示了气候治理中跨国城市网络的特点、作用及实践。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气候治理时常失效的背景下,跨国城市网络的这种作用机制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性思考,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也在日渐影响着全球、国家、地区的全球气候政策制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笑明  王静雪  王成军  崔文田  裴莹  
采用不同于"静态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从动态角度分析结构洞不同演化形式与演化结果之间的关系,为组织和创新管理者整合网络资源提供参考。基于电子信息和机动车行业41家高新企业36 338条专利数据构建研发团队动态合作网络,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合作网络中结构洞变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研发团队为节点构建的整体网主集团中,结构洞生成和填充数量及其比值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到时间对网络结构的调节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结构洞填充数量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减弱,而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刚  邰季雯  李文鹣  
论文以“一带一路”背景下数字通信领域跨国专利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00—2019年期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合作状况,分析数字通信领域的专利合作网络在网络地位、结构洞、小世界效应和“专利权人-热点技术”二模网络联系等方面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各板块专利合作地域分布不均衡性上升。网络集权程度下降,原核心国家新加坡的中心地位下降,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中心地位逐渐上升。专利合作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但近年来小世界效应正在减弱,影响网络稳定性。中国和新加坡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数下降,说明中国和新加坡对网络合作资源和合作关系的影响力在减弱。中国在热点技术领域能进行专利合作广泛布局的强势企业偏少,并且专利合作在热点技术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布局有待加强。研究成果为中国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数字通信跨国专利合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文静  赵江坤  
产学专利合作主要包括联合申请、转让与许可三种形式。利用专利大数据,构建了不同合作形式下的产学专利合作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特征及产学知识流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联合申请网络呈现边缘融合趋势,网络连通性增强,但转让与许可网络仍表现出较强的分散化格局;联合申请网络中高校节点的合作活跃度较高,企业节点有更强的控制力。基于技术共现网络与区域合作网络进一步探讨了产学合作知识流动状况。结果表明,①产学专利合作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域选择特征,各领域知识吸收、扩散能力差异较大,但在不同合作形式间表现较统一;②联合申请网络中各省市合作深度与广度较大,而专利转让与许可网络中区域合作有待提高,区域合作程度的差异化导致各省市知识扩散与吸收能力不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栋  朱春奎  陈玉龙  
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并已居于网络的结构洞与核心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已成为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文娟  朱春奎  
为了分析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变化,以世界40个国家2001—2015年的国际专利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过去15年间,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合作对象从欧美向亚洲扩展,合作格局由"中-欧美日"向"中-欧美亚"转变。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美、英、日、法、德等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土耳其、冰岛、韩国等始终位于边缘位置;个体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连接数继续增加,核心"朋友圈"遍布网络;中国的核心度排名逐渐上升,且处于结构洞的关键位置,掌握资源和连接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方炜  戴晟  王莉丽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8所陕西省主要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5—2016年间的专利数据,运用软件UCINET 6.0绘制高校之间及其与诸多研究机构、企业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图,系统分析其演化路径与演化动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校在网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演化的动因与网络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的时间点基本契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莹  许端阳  赵志耘  
为研究中国区域技术合作演化路径,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地区1991—2010年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综合研究中国大陆区域技术合作网络特征、空间结构、区域个体合作模式的演化。结果表明,过去20年,中国区域技术合作网络越来越复杂,空间发展不均衡;网络存在核心-边缘结构;中东部各地区的合作模式已趋于稳定,西部地区还未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游达明  刘诗  
基于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深圳2007—2021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深圳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运用Gephi和ArcGIS等分析工具及社交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深圳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产学研合作率处于较低水平,合作网络密度不断下降、平均路径长度大,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2)合作网络具有明显的进化特征,高校占据历年合作网络的核心位置,企业的创新主体性没有发挥;(3)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联系以北京、江浙沪和深圳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辐射,已基本覆盖全国大多数区域。据此提出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的3条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武  胡倩  
基于2001—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合作网络,分析揭示网络主体及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交换和信息传输能力但是传递效率较低;部分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网络向复杂化和社区化发展。(2)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主体演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合作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3)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整体上不断提升,其中广东和上海的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较高,区域边界对其专利合作的影响逐渐增强。(4)在跨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北京处于核心位置且地位不断巩固;北京、江苏、广东扮演"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其他区域之间的桥梁。研究启示为:应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各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创新均衡发展,形成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