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34)
2023(13867)
2022(12052)
2021(11029)
2020(9088)
2019(20704)
2018(20687)
2017(40019)
2016(21920)
2015(24504)
2014(24619)
2013(24336)
2012(22226)
2011(20118)
2010(19928)
2009(18125)
2008(17680)
2007(15403)
2006(13558)
2005(12210)
作者
(62518)
(51858)
(51513)
(48963)
(32971)
(24807)
(23409)
(20340)
(19740)
(18474)
(17885)
(17438)
(16402)
(16351)
(16030)
(15959)
(15457)
(15448)
(14778)
(14741)
(12797)
(12719)
(12439)
(11815)
(11536)
(11514)
(11422)
(11395)
(10284)
(10143)
学科
(88454)
经济(88334)
管理(69823)
(60541)
(51924)
企业(51924)
方法(38291)
数学(32940)
数学方法(32594)
(23641)
中国(21998)
(21843)
地方(20505)
业经(19999)
(19836)
(19236)
环境(18580)
(15290)
贸易(15283)
(15263)
(14819)
(14720)
财务(14652)
财务管理(14623)
(14377)
农业(14375)
理论(14098)
企业财务(13878)
(13711)
(13657)
机构
大学(311632)
学院(309191)
管理(124463)
(122322)
经济(119609)
理学(108092)
理学院(106893)
管理学(105204)
管理学院(104644)
研究(102298)
中国(75679)
(65875)
科学(63022)
(57867)
(50520)
财经(46122)
中心(45919)
研究所(45852)
(45550)
业大(44916)
(44659)
(41821)
北京(41447)
(40750)
师范(40412)
(37649)
经济学(36520)
(36129)
农业(35436)
财经大学(34386)
基金
项目(215442)
科学(170389)
研究(159412)
基金(156883)
(135952)
国家(134876)
科学基金(116527)
社会(100749)
社会科(95511)
社会科学(95489)
(84065)
基金项目(83854)
自然(75412)
自然科(73575)
自然科学(73562)
教育(72353)
自然科学基金(72214)
(70867)
编号(65119)
资助(63464)
成果(52716)
重点(48152)
(47468)
(46174)
(44933)
课题(44665)
(42596)
创新(42021)
国家社会(41218)
科研(40941)
期刊
(134159)
经济(134159)
研究(91839)
中国(58895)
学报(47087)
管理(45746)
科学(44253)
(43731)
(41239)
大学(35930)
教育(34217)
学学(33764)
农业(28594)
技术(25975)
(25790)
金融(25790)
财经(22145)
业经(21769)
经济研究(20736)
(18781)
问题(17442)
图书(15613)
理论(15578)
科技(15453)
实践(14322)
(14322)
技术经济(14266)
(14100)
资源(13999)
现代(13935)
共检索到448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博文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计划在2030年设定碳排放总量最大限值,为此我国将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版图,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然而由于全国性碳交易立法缺失和地方性立法差异性较大,导致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对碳配额"适区"分配,跨区交易,集中监管,联动执法,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丽红  杨博文  
碳减排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开展区域性碳交易,不过各地方立法相差悬殊,使区域性碳交易不能正常运行。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立法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府际横向合作,构建区域性碳交易立法协调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共同执法,将区域性碳交易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怡男  刘鸿渊  
中国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决定于区域之间合作行为,然而立足于区域经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之间竞争存在的客观现实,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异质性主体及其一致性行为生成的挑战。如果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转换成本与收益在异质性行为主体之间的非对称性分布纳入到国家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去思考,跨区域的异质性主体的合作行为博弈就构成了中国低碳经济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其协调发展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基础条件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夏凡  王欢  王之扬  
实现减碳、低碳、零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下简称“碳市场”)与碳税成为当前各国借助市场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手段。相较于碳税,我国碳市场较早开始建设,但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仅靠单一的碳减排机制难以实现气候雄心。因此,本文首先对碳市场和碳税的理论机制、实施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政策各具优势,且两者互补性和合作性大于竞争性;其次结合碳定价的国际实践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和碳税政策混合使用是更高减排效率、更低减排成本、更公平和可持续的减排模式;最后基于覆盖范围联动、价格机制联动、监管机制联动,并借鉴国际碳市场和碳税协调联动经验,提出我国碳市场和碳税协调发展的设计思路和制度安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永喜  
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跨区域公共工程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重塑着区域间的利益关系与经济联系。通过探讨建立区域性公共工程区域协调机制的理论依据及其实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对其经济效率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在"区域投入与受益具有比例对称性"条件下建立区域协调与补偿机制既可以发挥工程本身的经济效率又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使得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并依此而提出区域间协调与补偿的量化标准。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良文  黄水亮  陈长军  
近10年我国假币犯罪活动较为猖獗,打击假币犯罪工作相当严峻。对此,本文从反假币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打击假币犯罪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建立跨区域反假币协调机制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薇  田国双  
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主体功能区跨区域补偿的加剧,以及生态补偿地域差异的出现,传统的生态补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主体功能区的利益诉求。主体功能区为了保障自身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保证持续有效的发展,并加强跨区域补偿协调机制的构建。重点选取了补偿协调的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进行剖析,通过比较分析得到补偿协调四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最后,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协调路径,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薇  田国双  
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主体功能区跨区域补偿的加剧,以及生态补偿地域差异的出现,传统的生态补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主体功能区的利益诉求。主体功能区为了保障自身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保证持续有效的发展,并加强跨区域补偿协调机制的构建。重点选取了补偿协调的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进行剖析,通过比较分析得到补偿协调四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最后,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协调路径,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芳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设立两种区域碳交易情景,以最小化碳强度为目标,分析区域碳交易对经济、环境的潜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地区间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存在差异,为实现区域碳交易提供基础。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表明中国实现区域碳交易会降低碳强度;在设立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环境约束限制的情景下,碳强度降低水平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雷玉桃  杨娟  
本文主要采用SFA模型,将对碳排放效率有影响的七个变量加入模型,测算出1996—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值。然后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碳排放效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在地区上存在趋异的现象,即碳排放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系统的碳排放协调机制,保证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永健  鄢雯  
围绕郑渝铁路过境权的争夺是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间协调机制缺失的结果。文章认为,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各地区存在着特殊的偏好,因此,必须有地方政府参与;由于存在地区间外部性,因此,必须有中央政府的参与。此外中央政府还可以起到协调各地方政府的作用。跨区域公共物品的供给除了政府共同出资,还有赖于政府间有效的协调,其实质是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向各方平等参与和协商的区域共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彭荣胜  
在市场条件下,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由企业跨区扩张活动来完成。企业跨区扩张的动因是复杂的,但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4个"标志",企业跨区扩张正是作用于这4个方面来推动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的,即密切区域经济联系、促使区域分工趋向合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以及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黄洁  
企业跨区域成长并不是企业完全迁移到另一地区,而是表现为跨区域的网络化成长模式,即在进入地成立子公司或将企业活动的一部分从企业原生地迁移到进入地,可以加快区域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以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为动力,以产业网络构建为手段,建立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将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墨  王军锋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应因地制宜地大力构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碳交易作为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其中碳排放权交易监管问题的研究对整个交易体系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监管工具的选择有法律规范、行政监管、经济激励与公众监督,同时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设立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监管部门进行统一监管,进而推进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的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希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深过程中,酝酿着新经济格局的未知性变化,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结构性转型挑战和发展机遇。文章分析了我国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构建依据,强调区域资源优势互补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探究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区域之间的合作博弈化共赢理念。促进我国跨区域产业联动协调机制可持续发展,要以制度保障提升跨区域产业协调能力,提升区域产业资源性优势和功能定位,建立跨区域产业同类型企业的合作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