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0)
- 2023(13282)
- 2022(11086)
- 2021(9900)
- 2020(7902)
- 2019(17572)
- 2018(16789)
- 2017(31596)
- 2016(16987)
- 2015(18442)
- 2014(18148)
- 2013(18015)
- 2012(17067)
- 2011(15915)
- 2010(16102)
- 2009(14730)
- 2008(14299)
- 2007(12719)
- 2006(11657)
- 2005(10761)
- 学科
- 济(93973)
- 经济(93897)
- 管理(43961)
- 业(42021)
- 企(30616)
- 企业(30616)
- 方法(29412)
- 地方(27200)
- 数学(25901)
- 中国(25839)
- 数学方法(25749)
- 农(22522)
- 业经(19347)
- 学(18140)
- 地方经济(16726)
- 农业(16183)
- 贸(15307)
- 贸易(15297)
- 财(14822)
- 易(14720)
- 环境(14561)
- 融(13950)
- 金融(13949)
- 制(13765)
- 发(13507)
- 银(13314)
- 银行(13265)
- 行(12923)
- 技术(11696)
- 产业(11348)
- 机构
- 学院(252694)
- 大学(250977)
- 济(115554)
- 经济(113484)
- 研究(97714)
- 管理(90668)
- 理学(77613)
- 理学院(76584)
- 管理学(75400)
- 管理学院(74925)
- 中国(72351)
- 科学(60056)
- 京(53724)
- 所(51039)
- 农(49081)
- 财(47789)
- 研究所(46544)
- 中心(42651)
- 业大(39546)
- 农业(38584)
- 江(38525)
- 财经(37987)
- 经济学(36772)
- 院(34795)
- 经(34503)
- 范(34263)
- 北京(34101)
- 师范(33818)
- 经济学院(32936)
- 科学院(30754)
- 基金
- 项目(168537)
- 科学(132764)
- 基金(122072)
- 研究(118937)
- 家(109141)
- 国家(108219)
- 科学基金(91118)
- 社会(79095)
- 社会科(75161)
- 社会科学(75143)
- 省(66644)
- 基金项目(64499)
- 自然(57716)
- 划(56464)
- 自然科(56369)
- 自然科学(56353)
- 自然科学基金(55344)
- 教育(52851)
- 资助(48463)
- 编号(45596)
- 发(43298)
- 重点(38996)
- 部(36186)
- 成果(35903)
- 创(35269)
- 发展(34348)
- 展(33849)
- 国家社会(33748)
- 创新(33139)
- 课题(32873)
- 期刊
- 济(136679)
- 经济(136679)
- 研究(78553)
- 中国(53625)
- 农(45107)
- 学报(43907)
- 科学(40086)
- 管理(34437)
- 财(33743)
- 大学(32431)
- 学学(30999)
- 农业(30825)
- 融(25562)
- 金融(25562)
- 教育(24287)
- 经济研究(23677)
- 业经(21790)
- 技术(20930)
- 财经(19446)
- 问题(17711)
- 经(17009)
- 业(16156)
- 贸(14175)
- 技术经济(13994)
- 世界(13217)
- 国际(13179)
- 商业(13061)
- 资源(12526)
- 科技(12281)
- 版(11660)
共检索到391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霆 谭晓萍
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进而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与疏通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肖智 牛庆 张杰
本文利用2006-2011年31个省市不同资本要素与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不同资本素的流动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中部,东西部借助政策优势有效利用资本要素,具有更高资本流动性。从总效应的角度,除中部外,不同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均有正向作用。总之,政策导向推动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也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要素 资本流动性 传导机制 区域经济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蒋满元
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并进而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也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义旭东
通过对影响要素价格动态变化的因素分析,研究要素区域流动过程中要素价格动态变化及均衡,指出要素流动对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影响。新型区域关系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之间合作、分工及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基本最优配置。区域开发主要是由要素的非均衡流动实现的,要根据要素流动的机制与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
要素流动 要素价格 区域关系 区域开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盼强 谢富纪 曹洪军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命题已被普遍接受。然而,以往文献对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却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文章提出要素流动成本的概念,通过构建基于要素流动成本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模型来研究二者关系。结论指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本质上就是要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及其变动率,关键手段就是进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军华 李心
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的时代内涵,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归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协调4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动态数据分析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评价要素 关联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茂林 刘秉镰
文章在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选取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子,通过计算其与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并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以期对促进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合理分工、实现错位发展、获取区域经济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 产业经济 影响要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门洪亮 李舒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诸要素中,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它不仅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且涉及到政府如何适时地采取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资本流动 区域经济 经济差距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谭清文
文章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区域经济构成发展要素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素的差别。因此,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在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鸿渊 孙丽丽
低碳经济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与模式转换成本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决定了异质性行为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行为选择差异性。低碳经济是低碳投入—低碳转换—低碳产出—低碳消费的系统集成,是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集体行动的结果,然而一致性的集体行为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决定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异质性行为主体的选择结果。本文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跨区域 低碳经济 合作竞争 机制设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选功 郭为
文章从综合劳动生产率、金融服务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率的角度探讨浙江、江苏和上海各自的产业定位,最后的结论是这种产业定位必须打破各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开放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这对珠三角、渤海经济圈以及中部地带等等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比较优势 市场导向 工资抑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突出 ,以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最为显著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 ,会使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受到阻碍。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产生的差异 ,从制度分析入手 ,指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制度的建立、市场体制的完善、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政策 制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彩黎
在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的配置深刻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法治环境建设水平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着眼于法治环境建设约束下生产要素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利用表征各经济主体生产要素配置的Lilien指数研究了要素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经济主体中的生产要素和法治环境优化均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优化在实证层面呈现出相互替代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光芸 李建华
文章指出,除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在关注区域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