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15)
2023(11997)
2022(10401)
2021(9710)
2020(7984)
2019(18136)
2018(18091)
2017(34938)
2016(18810)
2015(21092)
2014(20971)
2013(20793)
2012(18865)
2011(16989)
2010(16698)
2009(14912)
2008(14345)
2007(12493)
2006(10803)
2005(9294)
作者
(54348)
(45352)
(44976)
(42571)
(28679)
(21641)
(20327)
(17938)
(17090)
(16006)
(15552)
(15083)
(14218)
(14186)
(14002)
(13681)
(13576)
(13555)
(12875)
(12868)
(11190)
(10965)
(10817)
(10221)
(10136)
(9911)
(9878)
(9873)
(8979)
(8924)
学科
(79416)
经济(79343)
管理(56361)
(54640)
(45060)
企业(45060)
方法(37182)
数学(32321)
数学方法(31999)
(20336)
中国(19073)
地方(18789)
(17574)
技术(17399)
业经(17156)
(16681)
农业(14496)
(13877)
贸易(13873)
(13444)
环境(12995)
理论(12803)
(12667)
(11733)
地方经济(10989)
(10985)
(10787)
财务(10722)
财务管理(10708)
企业财务(10157)
机构
大学(269540)
学院(268113)
管理(111166)
(106060)
经济(103781)
理学(97796)
理学院(96730)
管理学(95174)
管理学院(94688)
研究(87370)
中国(61760)
(56567)
科学(55695)
(44899)
(43094)
业大(40684)
(40559)
研究所(39789)
中心(39282)
财经(37394)
(37010)
(35889)
师范(35588)
北京(35324)
(34184)
(32163)
农业(31815)
经济学(31512)
(30594)
师范大学(29032)
基金
项目(193973)
科学(153558)
研究(142029)
基金(141261)
(123132)
国家(122146)
科学基金(105686)
社会(89641)
社会科(85102)
社会科学(85080)
基金项目(76041)
(76006)
自然(69153)
自然科(67540)
自然科学(67529)
自然科学基金(66294)
教育(64663)
(63847)
编号(57845)
资助(57140)
成果(45177)
重点(43256)
(42547)
(41684)
(40980)
课题(39157)
创新(38202)
国家社会(36892)
科研(36783)
教育部(36480)
期刊
(110201)
经济(110201)
研究(76030)
中国(45845)
学报(41893)
科学(39846)
管理(39127)
(35894)
大学(31447)
(31336)
教育(29754)
学学(29619)
农业(25961)
技术(25491)
业经(18409)
(18054)
金融(18054)
经济研究(17788)
财经(17178)
科技(15044)
图书(14775)
(14625)
技术经济(14576)
问题(14284)
理论(13288)
(13062)
资源(12610)
实践(12365)
(12365)
现代(12035)
共检索到371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余元春  顾新  陈一君  
本文利用中国内地30个省2008-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跨区域技术转移的总体边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层面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屏蔽效应显著、区域差异大。西部省区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壁垒效应较东部省区更为严重。在区际边界因素中,自然边界和经济结构边界壁垒阻碍了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而文化边界和行政边界的壁垒效应不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元春  顾新  陈一君  
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2009~2013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较大,技术转移本地偏好性强;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质量"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际技术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边界效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经济规模、产业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能够调节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姜玲  张浩文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利用西部11省(市、自治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为后发地区寻找最佳的技术转移路径以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支持。研究表明:在西部地区的技术追赶过程中,无论是跨国技术转移还是国内跨地区技术转移对当地的技术进步均产生了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具体来看,在"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下,两种不同渠道的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不相上下;而在"纯技术转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惠  陈刚  
国际产业转移、对外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表明,中国构建和延伸以己为主的NVC可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集群在GVC上的攀升,然而其重中之重是按产品内分工原则加强东中西部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以往研究主要从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具体行为实现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内涵、系统、绩效、模式、运作机制和政策。未来研究应以中国构建和延伸以己为主NVC的更广阔视角,展开对东部沿海和中西部产业集群产品内分工原则下创新合作与协同的研究。本文对以往相关研究分别作出述评,并提出东中西部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合作今后的研究重点和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红光  李浩华  王云平  
在总结我国产业跨区域转移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从广义的产业转移内涵出发,借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2007—2012年省区间的产业转移。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主要以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为主,西部地区虽然承接了大量的资源开采型产业,但其投资的加快也引起了中东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增长,即间接隐性产业转出。未来,具有资源指向性的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以及部分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将会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具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或生产环节将会进一步在东部地区集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倩  孙文杰  
基于中国地区间人口竞争和人口跨区域流动的新视角,将人口跨区域流动因素嵌入到转移支付影响城乡公共服务投入的理论框架中,构建模型深入分析在地区间人口竞争背景下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城乡公共服务投入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转移支付对城乡公共服务投入差距的激励功能受到转移支付直接效应和地区间人口竞争效应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转移支付对不同人口净流入(出)地区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利用1996—2019年中国省际空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人口净流入地区,地区间人口竞争增强,转移支付对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激励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而在人口净流出地区,转移支付显著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研究表明,在评估现有转移支付制度时,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转移支付对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潜在影响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威麟  谭敏  
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系统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区关系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证明网络位置和网络结构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具有影响作用。最后,提出构建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三大"活跃圈"的设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志国  蔡华  马青原  
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对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逐步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然而其学理认识还存在较大缺口。本文运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部分西部省市承接产业转移典型项目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产业转移形成的新模式和核心动力。研究发现,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主要表现为增量产能转移、算力数据转移、延链协同转移、成果孵化转移四种新模式,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驱动力、分工重塑力和制度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移的实现路径模型,为西部地区通过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路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雁飞  吴艳萍  向云波  廖双红  
利用地区专业化分工理论与方法,选择广东(粤)、湖南(湘)、江西(赣)、广西(桂)为研究对象,以2006—2015年制造业2位数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产业转移与地区分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广东产业转移降低了四省份的分工水平,地区间产业同构较为突出,跨区域产业链构建处于初期阶段;第二,制造业整体呈空间扩散趋势,但资源和低技术产业扩散速度高于中高技术产业,一些高技术行业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聚,同时,大多制造业都指向广东市场,表现出产品内分工转移特征。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颖  
新常态发展阶段,产业转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部地区是我国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实践的重要平台,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完善国家产业转移政策体系意义重大。即使两个地区间没有直接的产业迁移活动,但一个地区的需求增加导致另一个地区产业的增加也应当被视作产业转移的发生。以此定义来研究产业转移,即主要考察各区域之间产业规模的相对变化,以份额比重的形式呈现,并按系统性原则,全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2009-2013年中部六省分地区分行业中观数据,从规模特征、行业特征、区域特征、人口特征等维度分析产业转移路径,并从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郝慧慧  姚洪心  
本文采用我国1998~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国际技术贸易和FDI技术转移渠道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并对比分析这些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渠道的跨国技术转移从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FDI技术转移对环境产生了积极效应并具有滞后性。国际技术贸易对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且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FDI技术转移显著提升了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验证了"污染光环理论"的存在性,但并未对中部地区环境改善产生有效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瑞芬 张安录  
耕地保护区地方政府很难获取土地财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积累.损害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打击了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因此.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构建耕地保护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定量关系.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测算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研究结果发现.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财政每增加1亿元.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约91.5 hm^2;进一步由转换关系可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约为109万元//hm^2。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安全法下各省份的耕地赤字/盈余量.探讨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骆友生  刘剑文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