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5)
- 2023(13639)
- 2022(11425)
- 2021(10581)
- 2020(8980)
- 2019(20637)
- 2018(20600)
- 2017(39203)
- 2016(21401)
- 2015(24385)
- 2014(24151)
- 2013(23769)
- 2012(21872)
- 2011(19953)
- 2010(20330)
- 2009(18936)
- 2008(18956)
- 2007(17562)
- 2006(15168)
- 2005(13567)
- 学科
- 济(90871)
- 经济(90796)
- 管理(66208)
- 业(62012)
- 企(52490)
- 企业(52490)
- 方法(41699)
- 数学(36510)
- 数学方法(35858)
- 中国(23337)
- 农(23309)
- 地方(21356)
- 财(20462)
- 业经(19551)
- 技术(19379)
- 学(18058)
- 理论(16355)
- 制(16316)
- 贸(15957)
- 贸易(15947)
- 农业(15625)
- 易(15433)
- 和(15079)
- 银(13633)
- 环境(13606)
- 银行(13604)
- 融(12978)
- 金融(12976)
- 行(12935)
- 技术管理(12925)
- 机构
- 学院(307915)
- 大学(305614)
- 济(122320)
- 管理(120750)
- 经济(119488)
- 理学(103813)
- 理学院(102641)
- 管理学(100587)
- 管理学院(100001)
- 研究(99148)
- 中国(76378)
- 京(64729)
- 科学(62531)
- 财(55451)
- 所(50542)
- 江(48386)
- 农(48282)
- 中心(46784)
- 研究所(45763)
- 业大(44501)
- 财经(43958)
- 范(41143)
- 北京(40786)
- 师范(40768)
- 经(39610)
- 州(39142)
- 农业(37895)
- 经济学(36741)
- 院(35867)
- 技术(34636)
- 基金
- 项目(203323)
- 科学(160377)
- 研究(149409)
- 基金(145047)
- 家(125983)
- 国家(124967)
- 科学基金(107990)
- 社会(93212)
- 社会科(88371)
- 社会科学(88344)
- 省(82486)
- 基金项目(76513)
- 教育(70223)
- 自然(69970)
- 划(68650)
- 自然科(68309)
- 自然科学(68292)
- 自然科学基金(67043)
- 编号(62409)
- 资助(59581)
- 成果(50255)
- 创(46377)
- 重点(45941)
- 发(44588)
- 部(43832)
- 课题(43567)
- 创新(42609)
- 科研(38741)
- 国家社会(38012)
- 项目编号(37809)
- 期刊
- 济(135609)
- 经济(135609)
- 研究(86033)
- 中国(65096)
- 学报(45583)
- 管理(45389)
- 财(43880)
- 科学(42993)
- 农(42702)
- 教育(38333)
- 大学(33974)
- 学学(31447)
- 技术(31149)
- 农业(28850)
- 融(25668)
- 金融(25668)
- 业经(23348)
- 经济研究(21621)
- 财经(20949)
- 经(18038)
- 图书(17910)
- 问题(17402)
- 技术经济(17390)
- 统计(16931)
- 业(16901)
- 策(16427)
- 科技(15886)
- 资源(15517)
- 商业(15234)
- 版(14385)
共检索到457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宋之杰 王浩 石蕊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多维层次的有效协同。本文以客观创新资源为研究视角,在协同学、创新资源理论基础上,定义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概念并总结其特征;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基础三个层次,对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驱动机理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及不同种类资源区域的情形,提出和设计了不同的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框架与模式;最后,基于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主体利益、市场环境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宋之杰 王浩 石蕊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多维层次的有效协同。本文以客观创新资源为研究视角,在协同学、创新资源理论基础上,定义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概念并总结其特征;基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创新基础三个层次,对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驱动机理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及不同种类资源区域的情形,提出和设计了不同的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框架与模式;最后,基于跨区域创新资源协同的主体利益、市场环境及政策制度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协调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饶扬德 梅洪常 王学军
本文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其间协同的视角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尝试性提出和界定了"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并分析探讨了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特征及其风险。
关键词:
创新协同 企业成长 知识 组织学习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孟迪云
分析了以行政区域为经营主体的传统烟草配送模式带来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等难题,提出建立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协同配送模式,消除传统卷烟配送模式中的浪费,同时探讨协同模式进行跨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提出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新的模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松年
本文以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为背景,以苏南模式的区域化研究为贯穿,围绕发扬苏南模式在改革初期超前起步的机制优势、再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领先优势等问题,分层次展开论述。一是从对苏南模式形成和演进的来龙去脉的概括中,阐明其超前开拓城乡经济协同转型之路的迫切性及其对全国的指导意义;二是跟踪实践,指出苏南模式应以城乡经济一体、区域整合发展为创新演进方向;三是透过市县、城乡经济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剖析,揭示行政区经济的行为方式将是苏南模式区域化演进的深层障碍;四是就县域经济与大中城市群的关系,对苏南模式区域化演进中的改革难点作探讨;五是联系苏南城乡区域整合的实践,针对若干现实矛盾,从对策思路上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苏南模式 城乡协同 领先优势 区域化演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学国 吴鑫涛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劲文
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形式和途径,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网络体系必将对首都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创新协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为基础,结合首都经济圈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创新资源布局特点等,确定首都经济圈创新协作的重点产业领域。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从三个不同层面构建起大区域联动的技术创新链条与产业协作链条,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和区域比较优势最充分发挥。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产业发展 创新协作 跨区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姚平 姜曰木
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城市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技术、制度与产业特征,在产业的生命周期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并探讨了在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协同驱动机理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命周期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阳银娟
分析了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对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从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宜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针对省属高校地方政府协调难、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共享难、产学研协同育人难三大问题,常州科教城建设了融"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孵化园区"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三大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首创高职教育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和"校、所、企"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路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互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职教育发展常州模式。
关键词:
政府主导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荣斌 王辉
良好的运作效果为科研机构者及高校在知识创新协同中所关注。通过对协同运作效果的评估,可以使科研机构和高校清楚在知识创新协同中自身的科技优势,选择合适的创新协同模式。本文从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维度构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的运行效果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设置权重,运用灰关联分析法进行效果评估,并借助实例演示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运行效果提供一个较客观和公平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可以为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协同创新决策提供依据,并可以作为科研机构在订立标杆学习目标的参考依据之一。
关键词:
科研机构 知识创新协同模式 运行效果评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红艳
跨区域合作办学有助于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平衡。但是,我国跨区域合作办学还存在行政指令导向明显、协同主体缺乏长效联动机制、合作办学层次浅以及合作内容较为单一等问题。为了提升跨区域合作育人质量,高职院校与企业应联合构建"校校企"育人平台,积极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构建深度的合作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关键词:
跨区域 协同育人 校校企 混合所有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跃 王维梦
文章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外向度、区域创新位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四个创新资源维度共选取13个二级指标,探究创新资源不同条件组合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存在资源均衡型、资源互补型、资源突出型、资源欠缺型四条典型提升路径;通过滞后性及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影响路径是动态变化的,资源互补型和资源突出型可以进化为资源均衡型路径,资源欠缺型是在协同创新持续展开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条新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和成 胡双钰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经济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跨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功能、多维邻近性及知识与技术转移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和政府分别定位于技术需求者、新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软环境的提供者;邻近性则主要用于测度知识溢出效用;知识与技术转移具有单向性特点。最后,就跨区域协同创新机理、政府间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其运行机制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跨区域 协同创新 邻近性 知识与技术转移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解学梅 刘丝雨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协同创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区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4种模式,即战略联盟模式、专利合作模式、研发外包模式、要素转移模式,探究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长三角都市圈16个城市的427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实证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多维模式与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的交互关系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联盟模式、专利合作模式、研发外包模式、要素转移模式均与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协同效应正相关,协同效应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