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2)
- 2023(13824)
- 2022(11999)
- 2021(11086)
- 2020(9183)
- 2019(20870)
- 2018(20820)
- 2017(39903)
- 2016(21347)
- 2015(23672)
- 2014(23558)
- 2013(23304)
- 2012(21201)
- 2011(19068)
- 2010(19040)
- 2009(17303)
- 2008(16616)
- 2007(14590)
- 2006(12722)
- 2005(11010)
- 学科
- 济(89615)
- 经济(89539)
- 管理(65109)
- 业(63760)
- 企(53676)
- 企业(53676)
- 方法(38886)
- 数学(32969)
- 数学方法(32632)
- 农(23517)
- 中国(23354)
- 地方(22706)
- 业经(21524)
- 技术(20546)
- 财(18582)
- 学(18276)
- 农业(16434)
- 理论(15168)
- 贸(14686)
- 贸易(14676)
- 制(14649)
- 和(14488)
- 环境(14328)
- 易(14183)
- 产业(13854)
- 技术管理(13392)
- 地方经济(13064)
- 划(12772)
- 银(12369)
- 银行(12334)
- 机构
- 大学(300740)
- 学院(300490)
- 管理(124908)
- 济(119545)
- 经济(117004)
- 理学(109165)
- 理学院(107981)
- 管理学(106239)
- 管理学院(105694)
- 研究(97906)
- 中国(71340)
- 京(63945)
- 科学(61639)
- 财(50940)
- 所(47660)
- 中心(44378)
- 业大(44133)
- 研究所(43775)
- 农(43642)
- 江(42933)
- 财经(41711)
- 范(40289)
- 北京(40201)
- 师范(39925)
- 经(37899)
- 院(36290)
- 州(35437)
- 经济学(34983)
- 农业(34014)
- 商学(32387)
- 基金
- 项目(213749)
- 科学(169913)
- 研究(157987)
- 基金(154808)
- 家(134312)
- 国家(133220)
- 科学基金(115886)
- 社会(100003)
- 社会科(94888)
- 社会科学(94867)
- 省(84981)
- 基金项目(83264)
- 自然(75215)
- 自然科(73469)
- 自然科学(73455)
- 自然科学基金(72145)
- 教育(71636)
- 划(70968)
- 编号(64234)
- 资助(62146)
- 成果(50742)
- 创(48294)
- 重点(47653)
- 发(46891)
- 部(46095)
- 创新(44363)
- 课题(44282)
- 国家社会(40739)
- 科研(40008)
- 项目编号(39800)
- 期刊
- 济(128637)
- 经济(128637)
- 研究(85771)
- 中国(56307)
- 管理(47196)
- 学报(44325)
- 科学(42963)
- 农(39046)
- 财(35884)
- 教育(34680)
- 大学(33767)
- 学学(31579)
- 技术(28031)
- 农业(27888)
- 业经(22468)
- 融(21904)
- 金融(21904)
- 经济研究(20312)
- 财经(19120)
- 科技(17317)
- 问题(16655)
- 图书(16470)
- 经(16433)
- 技术经济(15760)
- 业(14592)
- 理论(14494)
- 商业(14009)
- 资源(13897)
- 现代(13846)
- 实践(13369)
共检索到427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智国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颇多,涵盖了协同创新的机理、效应、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但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单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内部的协同演化。从现实发展来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区域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成为一种经济新常态。本文基于跨区域的视角,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力演化路径,以期能够对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和政策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熊小刚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中三角"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对"中三角"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首先探讨了"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然后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参量系统、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五条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协同发展 中三角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吴和成 胡双钰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经济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跨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功能、多维邻近性及知识与技术转移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和政府分别定位于技术需求者、新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创新软环境的提供者;邻近性则主要用于测度知识溢出效用;知识与技术转移具有单向性特点。最后,就跨区域协同创新机理、政府间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其运行机制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跨区域 协同创新 邻近性 知识与技术转移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智国 张文松
从跨区域协同的视角,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2008-2014年京津冀区域12个子系统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关村与天津、河北省11个地市的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经济体量等协同创新位势是决定跨区域产业是否协同创新的第一要素,跨区域创新投资、跨区域技术交易等协同创新行为是衡量区域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表征,协同配套环境是跨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跨区域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协同度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永红 苏鑫 赵越
为揭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的本质与规律,在对区域创新系统自组织特征予以描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的哈肯模型,选用基础共性技术创新数据与制度创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Minitab软件设计系统演化方案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代表量是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序参量;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但协同度欠佳;制度创新递增的正反馈机制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信噪比最大,基础共性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推动作用的反映最灵敏;当信噪比最大的参数λ2<0,形成制度创新递增的正反馈机制,同时调控参数使得a、b、λ1均小于0且尽量保持a的绝对值最大,区域创新系统将会实现最优演化水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劲文
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形式和途径,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网络体系必将对首都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创新协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为基础,结合首都经济圈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创新资源布局特点等,确定首都经济圈创新协作的重点产业领域。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从三个不同层面构建起大区域联动的技术创新链条与产业协作链条,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和区域比较优势最充分发挥。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产业发展 创新协作 跨区域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面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亟待建立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传统技术创新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核心目标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融入了节能、绿色和低碳等要素,以社会大众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利益为福祉,具有生态经济性、公共利益性、长期战略性、系统性、高风险性、公众参与性等特征。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特征以及协同学思想,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有两条路径可供遵循:一条是技术与技术的协同演化,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跃 王维梦
文章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外向度、区域创新位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四个创新资源维度共选取13个二级指标,探究创新资源不同条件组合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存在资源均衡型、资源互补型、资源突出型、资源欠缺型四条典型提升路径;通过滞后性及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影响路径是动态变化的,资源互补型和资源突出型可以进化为资源均衡型路径,资源欠缺型是在协同创新持续展开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条新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海花 王蒙怡 孙银建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以中国各省份为结点、省份间协同创新绩效为联结的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网络,以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个体网络的网络规模、中心度、结构洞以及整体网络的中心势,均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整体网络层面的中心势和密度,负向调节个体网络层面的网络规模、中心度和结构洞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当前,应扩大各省份产学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促进知识流动和扩散,提高地方创新效率,辅以有效的政府资源配置,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毛磊 谢富纪 凌峰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研究跨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邻近性理论是产业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协同创新的重要研究主题,因而从多维邻近视角出发,探讨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从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背景出发,借助协同创新理论,以长三角地区苏州、上海和杭州企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了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
多维邻近 跨区域协同创新 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双钰 吴和成
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间共同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利用固定效应负二项式模型探讨经济、制度、地理和认知4种邻近性及其交互关系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区域间产学协同创新遵循着"核心-边缘"结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仍是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主导,经济距离促进协同创新绩效;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以往研究中的线性关系不同,制度距离与区域间协同创新呈倒U型关系;认知邻近显著正向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在多维邻近下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于焱 李庆东
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学习又可能产生其他的结果,包括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变化了的信仰、新的制度环境、变化的网络结构、适应的协同机制等。该文研究了这些变化与学习机制相互作用的动力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协同演化过程。
关键词:
产业创新 创新系统 协同演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翀 张晨 王宝强 黄亚平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胥丽
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点,随后分析了江苏产业集群现状,并提出了江苏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的动因以及途径,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对应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创新网络 跨区域重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