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17)
2023(19669)
2022(16870)
2021(15399)
2020(12902)
2019(29125)
2018(28323)
2017(54701)
2016(29859)
2015(33137)
2014(32560)
2013(32038)
2012(29300)
2011(26442)
2010(26062)
2009(23583)
2008(22751)
2007(19930)
2006(17376)
2005(14787)
作者
(87832)
(73374)
(72873)
(68973)
(46392)
(35298)
(32930)
(28818)
(27970)
(25941)
(24919)
(24722)
(23296)
(22913)
(22762)
(22547)
(22155)
(21848)
(20992)
(20927)
(18356)
(17930)
(17716)
(16698)
(16477)
(16083)
(16043)
(16005)
(14726)
(14712)
学科
(122682)
经济(122558)
管理(82520)
(79805)
(64725)
企业(64725)
方法(57289)
数学(50419)
数学方法(49807)
(33754)
中国(30287)
(29271)
业经(27671)
地方(27645)
(26880)
农业(23254)
(22230)
贸易(22223)
(21540)
(20044)
技术(19222)
环境(18833)
理论(18781)
(18227)
财务(18155)
财务管理(18116)
(17981)
企业财务(17193)
(16411)
金融(16405)
机构
大学(421895)
学院(421292)
(166108)
管理(163954)
经济(162726)
理学(143964)
研究(142699)
理学院(142282)
管理学(139507)
管理学院(138767)
中国(102326)
科学(92761)
(88837)
(76896)
(72351)
(72106)
业大(69427)
研究所(66648)
中心(64617)
农业(60978)
(60016)
财经(59632)
(55073)
北京(54979)
(54493)
师范(54355)
(52496)
经济学(50512)
(48799)
经济学院(45939)
基金
项目(303475)
科学(237966)
基金(220087)
研究(214163)
(195740)
国家(194167)
科学基金(165489)
社会(135201)
社会科(128203)
社会科学(128167)
(119309)
基金项目(116700)
自然(110414)
自然科(107838)
自然科学(107807)
自然科学基金(105864)
(101374)
教育(98707)
资助(90450)
编号(85586)
重点(69104)
成果(67355)
(65811)
(65732)
(63261)
课题(59384)
创新(59109)
科研(58899)
计划(57165)
国家社会(56055)
期刊
(171842)
经济(171842)
研究(115529)
学报(76207)
中国(74293)
(68974)
科学(67160)
管理(57712)
大学(56849)
学学(54082)
(52962)
农业(47676)
教育(43659)
技术(35430)
(31624)
金融(31624)
业经(29620)
经济研究(28441)
财经(28335)
(24352)
(24263)
问题(22806)
科技(21619)
(21274)
业大(20566)
图书(19843)
技术经济(19584)
统计(19217)
资源(19135)
商业(18923)
共检索到590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颖  
新常态发展阶段,产业转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部地区是我国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实践的重要平台,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对完善国家产业转移政策体系意义重大。即使两个地区间没有直接的产业迁移活动,但一个地区的需求增加导致另一个地区产业的增加也应当被视作产业转移的发生。以此定义来研究产业转移,即主要考察各区域之间产业规模的相对变化,以份额比重的形式呈现,并按系统性原则,全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2009-2013年中部六省分地区分行业中观数据,从规模特征、行业特征、区域特征、人口特征等维度分析产业转移路径,并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威麟  谭敏  
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系统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区关系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证明网络位置和网络结构对跨区域技术转移绩效具有影响作用。最后,提出构建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三大"活跃圈"的设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力  陈浩  曹亚  
基于中国中部地区6省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中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已婚、受教育水平较高、有职业技能、家庭耕地少、居住地在偏远乡村的农民工倾向跨省流动。与省内就业相比,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高,主要从事制造、建筑等行业,但是,其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联系当前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和劳动力趋于短缺、农民工回流加速的背景,本文认为,应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和生活环境,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张凌生  
利用中部地区1999~2013年的数据,基于节能潜力视角分析中部地区能源效率,进一步实证研究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中部地区节能潜力较大,需要提高能源效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R&D投入对能源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部地区要提升能源效率,需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科学技术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仁祥  郭联邦  
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区际间的转移备受关注。运用2004—2014年中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产能准入的环境成本和环境监察两个角度衡量环境规制水平,建立面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移的关系。研究发现:(1)污染产业对环境规制力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我国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污染避难所"效应。(2)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转移具有非线性动态影响:产能准入成本型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入呈倒"U"型关系,而环境监察型环境规制则与其呈"U"型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成祖松  王先柱  冷娜娜  
通过在泛长三角地区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微观数据,运用二元选择模型中的probit模型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特征因素来看,当地是否拥有转移企业需要的原材料、土地可获得性及成本优势、劳动力数量等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从集聚效应因素来看,当地是否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是否拥有产业集群、是否有较大的市场等对企业做出转移决策有较大的影响;从区域政策因素来看,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增加了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我们发现所有显著因素中,集聚效应中对产业粘性的边际效应最大,集聚效应在产业粘性中起主导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姜玲  张浩文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利用西部11省(市、自治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为后发地区寻找最佳的技术转移路径以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支持。研究表明:在西部地区的技术追赶过程中,无论是跨国技术转移还是国内跨地区技术转移对当地的技术进步均产生了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具体来看,在"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下,两种不同渠道的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不相上下;而在"纯技术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余元春  顾新  陈一君  
本文利用中国内地30个省2008-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跨区域技术转移的总体边界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层面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屏蔽效应显著、区域差异大。西部省区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壁垒效应较东部省区更为严重。在区际边界因素中,自然边界和经济结构边界壁垒阻碍了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而文化边界和行政边界的壁垒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素芹  
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受制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和政府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详尽分析了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并提出促进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贾圣强  
农产品物流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之一,研究我国中部农产品物流效率对其农业以及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方法对我国中部农产品物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农产品物流效率较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只有湖北省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其它五个省份的农产品物流效率均处于DEA非有效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产品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影响中部六省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农产品物流产业能耗量,再次是农产品物流产业从业人数,最后是农产品物流产业碳排放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静  赵凌云  
文章通过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正负效应考察发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本应是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因素却并未完全发挥作用。结合灰色关联度的定量分析更可明显看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并未通过技术进步等因素来实现环境改善。所以,有关部门应制定和规范相关制度,改变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单一目标模式,通过兼顾环境问题提升承接规格,通过规制和市场化方式倒逼企业技术提升,最终取得经济的良性增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海刚  耿晔强  
本文基于山西省432家乡镇企业的调查数据,建立了乡镇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本文研究认为,企业外在因素——政府行为、融资环境和社会资本,以及企业内在因素——企业创新、经营资源、企业家能力,共同影响乡镇企业绩效。本文认为,经营资源、企业家能力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山西省乡镇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政府行为、融资环境和企业创新虽然对山西省乡镇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但从统计结果来看,都是有利于乡镇企业绩效的。因此,企业外部的政府支持、融资环境和内部的技术创新对山西省乡镇企业绩效仍然很重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明智  张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FDI规模的扩大对于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安徽省实证数据对FDI规模进行了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廖双红  肖雁飞  
采用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和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通过构建产业转移模型,通过数理测算,得出13个污染产业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碳转移及中部地区行业碳转移量,以此发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否造成碳污染转移。结果显示:①中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活跃地区,体现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大量"转出与转入"并存局面,即消费型产业向东北、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北、西南地区转出,同时,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出口型产业,"承东启西"区位中转站特征明显;②产业转移并不是碳污染转移的唯一原因,产业转移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廖双红  肖雁飞  
采用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和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通过构建产业转移模型,通过数理测算,得出13个污染产业的区域间产业转移、碳转移及中部地区行业碳转移量,以此发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否造成碳污染转移。结果显示:①中部地区正成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活跃地区,体现出产业转移与碳转移大量"转出与转入"并存局面,即消费型产业向东北、京津、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北、西南地区转出,同时,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出口型产业,"承东启西"区位中转站特征明显;②产业转移并不是碳污染转移的唯一原因,产业转移碳减排效应也是有差异的,如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表现出产业转入的碳转出特征(碳减排效应),西南地区则相反(碳泄漏效应),这与转移的行业有密切关系;③从中部地区行业分析来看,采选业、化学工业、电热煤水生产供应业、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五个高碳行业既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尤其是消费型产业转入),更是碳转移的主体,其他8个制造业虽然产业转移量(尤其是消费型产业转出)较大,但占据的碳转移量微乎其微;④减排仅依赖单个区域是不可能实现的,跨区域协同减排机制及全国层面的重点行业监管与研发机制等亟需建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