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24)
2023(12132)
2022(9841)
2021(9036)
2020(7727)
2019(16937)
2018(16568)
2017(32281)
2016(16708)
2015(18296)
2014(17468)
2013(17555)
2012(15870)
2011(13930)
2010(14515)
2009(14287)
2008(13700)
2007(12547)
2006(11144)
2005(10499)
作者
(45436)
(37801)
(37610)
(35449)
(24130)
(17706)
(16897)
(14449)
(14401)
(13560)
(12812)
(12680)
(12319)
(11814)
(11646)
(11595)
(11136)
(10993)
(10695)
(10532)
(9441)
(9112)
(9007)
(8598)
(8454)
(8406)
(8332)
(8289)
(7423)
(7343)
学科
(82700)
(77145)
企业(77145)
(74731)
经济(74660)
管理(65951)
方法(30996)
业经(28678)
(26939)
(26732)
金融(26732)
中国(24472)
(24397)
银行(24383)
(23676)
(23649)
数学(22771)
数学方法(22592)
(20838)
财务(20822)
财务管理(20806)
(20044)
技术(19886)
企业财务(19789)
农业(17641)
理论(15566)
地方(15298)
(14952)
(14466)
(14355)
机构
学院(237674)
大学(231635)
(108613)
经济(106792)
管理(99406)
理学(85087)
理学院(84363)
管理学(83389)
管理学院(82930)
研究(73085)
中国(65774)
(52133)
(46596)
财经(40922)
科学(39049)
(37087)
(36876)
(35546)
中心(35236)
(34934)
经济学(33455)
研究所(31005)
经济学院(30269)
财经大学(30147)
业大(30107)
商学(29974)
商学院(29695)
(29528)
北京(29005)
农业(27555)
基金
项目(150296)
科学(122093)
研究(113682)
基金(111830)
(94878)
国家(94017)
科学基金(84316)
社会(76503)
社会科(72993)
社会科学(72977)
(60344)
基金项目(58771)
自然(52332)
自然科(51312)
自然科学(51298)
自然科学基金(50542)
教育(50356)
(47845)
资助(44826)
编号(44091)
(38531)
(35926)
创新(34953)
成果(34478)
(33539)
(33270)
重点(33250)
国家社会(32238)
(30931)
课题(30077)
期刊
(123205)
经济(123205)
研究(73879)
中国(47459)
管理(45142)
(44219)
(38304)
金融(38304)
(34028)
科学(29542)
学报(27717)
大学(22911)
农业(22526)
技术(22511)
业经(22024)
学学(21939)
财经(21302)
经济研究(20094)
教育(18547)
(18519)
问题(15572)
技术经济(15326)
(14708)
(13387)
商业(12876)
财会(12762)
现代(12749)
世界(12434)
国际(12402)
科技(12080)
共检索到370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婷婷  杜春雷  
为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竞争趋势,跨业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可能从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的瓦解、反馈效应的强化、跨业风险传染三个方面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冲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对结构性套利的追逐,主要体现在杠杆率、信息披露与消费者保护等方面;二是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上主要监管体制的审慎性效果以及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监管差异,本文考察了利益冲突诱发的监管"竞次"博弈。国际金融审慎监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业务,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但是,对于监管体系与市场经营模式配置错位的改革却远未完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富伟  宁炜  薛浩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但机构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工具的无序发展也可能损害金融稳定。本文创新性地以ETF这一机构投资者最主要的高流动性指数化投资工具为切入点,探讨机构投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微观机制。本文发现:ETF并不能在市场压力时期为股票形成流动性缓冲,反而会加大股票的系统性尾部风险,引起金融不稳定。在进行指数股票切换准自然实验的工具变量回归以及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尤其是折价套利活动是ETF增加股票系统性尾部风险的重要微观机制。此外,ETF对股票系统性尾部风险的影响存在着门限效应和非对称效应,并且受市场交易制度灵活性的影响而存在异质性。借助ETF这一金融工具创新,本文将研究视角由机构投资者扩展到机构投资工具,对于辨证地理解机构投资对金融稳定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婷婷  
金融危机以来,"监管套利"被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视为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内金融监管套利的易发部位和治理难点即存在于跨部门的交叉性金融创新中。本文从金融功能交叉、渠道交叉、政策许可交叉等视角考察了交叉性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经营策略、业务形态、交易条件的实质性影响,并由此归纳了监管套利的三类路径和手法特征。同时,通过基于非竞争性金融监管环境和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套利行为与监管博弈分析,考察了有效监管的关键性条件,并就减少政策制度重构时滞以及强化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提出了具体策略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俊周  
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将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和内部创新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分布式创新中各参与企业间的合作冲突降低了分布式创新的成效,影响其稳定性。基于冲突分析理论,构建了分布式创新合作冲突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求出了分布式创新合作冲突的最终稳定解。研究认为分布式创新各参与企业在选择合作策略时虽然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分布式创新最大化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其他参与主体的合作和策略选择,分布创新中利益的分配和有效均衡是降低合作冲突,促进合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涛  大月博司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研和工作的形式已经成为现代创新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内在要求,然而在科技创新团队迅速发展中,团队内部表现出了各种形式的冲突。以A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的真实案例为例,以博弈模型中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自身得益的计算结果为基础,通过调整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奖金分配额度,选择冲突策略的惩罚力度以及适当的补偿等措施,使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逐渐产生建设性冲突,达到使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积极合作的目的,从而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者提供一种可量化的团队管理方式。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于春海  李南生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婵蓉  徐向阳  
对冲基金的发展既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减少了市场的低效率,也对银行机构和金融市场带来了威胁。随着我国对冲基金陆续推出,监管部门有必要审慎进行对冲基金的风险评估和监管。2010年,我国资本市场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业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兴隆  
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会议在西雅图举行,此次会议是为制定新世纪的贸易规则而召开的,但以失败告终。金融服务贸易是其中引起较多争论的议题,各个国家在此问题上各持己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有关议题受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工业化国家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也各不相同:与其它国家相比,美国和英国更倾向于金融产品的自由贸易;一些经合组织国家仍坚持对金融产品贸易的某种限制,但欧盟的一些国家在90年代早期就取消了该项限制作为实施货币联盟的一部分。这些分歧源于各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和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反思。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我国也将向世界开放金融服务领域,接受《全球金...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郁葱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际上关于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主要学术观点,然后应用Shin(2006)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框架。文章分析了在一个信贷约束市场上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由于具有自强化反馈机制和不对称性特征,货币政策在追求自身目标实现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金融失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欧阳天皓  卢晓勇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值,并没有较好地与经济增长同比增长及契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2002-2017年的历史数据,使用支持向量机(SVM)预测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通过误差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市场(上证交易所)与美国证券市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相比,更具不稳定性的结论。因此,可以利用套利价值(VaP)作为一种直观度量市场成熟度的参考指标。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马轶群  崔伦刚  
监管套利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我国的交叉金融创新已成为监管套利的多发地带,而分业监管模式和微观审慎监管原则又使得交叉金融创新处于监管真空。与其他监管部门不同,国家审计具有非竞争和再监管的特点,可以对金融行业在交叉金融创新中的监管套利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本文阐述了交叉金融创新的监管套利表现,主要包括银信合作的监管套利、银证合作的监管套利和银保合作的监管套利三个方面,在使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国家审计参与监督金融行业监管套利的必要性之后,探讨了对监管套利的审计监督内容及强化审计监督的策略。国家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实现对监管套利行为、监管套利空间以及监管套利根源的监督,对我国...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梅波  
不同行业间研发费用投入具有显著差异,不同行业发展阶段下投资机会和现金流量产生的两类代理冲突对研发费用投入具有重要效应。实证研究发现:(1)越是成长期行业,代理冲突越小,研发费用投入越大。越是成熟期和衰退期行业,代理冲突越大,研发费用投入越小。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小、股权制衡度越强、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代理冲突越小,研发费用投入越大。(2)相比于成熟期和成长期行业,衰退期行业中国有产权缓解了其与研发费用投入的负效应。(3)产权性质和市场化进程下两权分离度、股权制衡与管理层持股对研发费用投入产生了异质效应。此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研发费用投入强度的行业因素以及特殊环境下代理冲突引起的经济后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红建  李茫茫  汤泰劼  
本文基于中国金融与房地产行业的超额利润率这一特征事实,实证检验实体企业跨行业套利的具体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压力是实体企业进行跨行业套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不支持融资需求假设;而跨行业套利行为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创新活动,表现为创新抑制效应,且利润率差距越大,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越显著,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行业套利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逐渐减弱。进一步检验显示:实体企业会通过加杠杆方式来获取资源进行跨行业套利,而跨行业套利行为不仅抑制了企业资本投资,致使其逐渐偏离主营业务,而且未有充分证据表明跨行业套利行为显著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实体企业跨行业套...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昆  李乾文  
受制于既定审计资源的约束,企业内审赖以获取动态能力资源的自省机制造成管理审计与传统合规审计之间的机制性冲突,导致现代内审存在导向选择困惑,从而降低了审计的质量与效率。从两类导向性审计的资源及制度相互约束效应、两类审计活动的战略性均衡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现代内审机制优化、增进内审价值与效率的研究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家全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异化为监管套利,具有很大的负向溢出效应,不仅弱化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妨碍公平竞争,也给商业银行自身带来风险。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进行大力度的金融监管改革,有助于防止金融创新被滥用。在我国,理财业务、同业业务等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活跃地带,同时也是监管套利多发的领域。为了防止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被滥用并异化为监管套利的工具,有必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优化监管制度安排,加强监管的协调性和"穿透性",避免过度复杂和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并弱化简单、直接的数量型监管措施的使用,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