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0)
2023(7367)
2022(6208)
2021(5738)
2020(4625)
2019(10518)
2018(10593)
2017(20743)
2016(11159)
2015(12846)
2014(12911)
2013(13184)
2012(13026)
2011(12235)
2010(12804)
2009(12112)
2008(11945)
2007(10918)
2006(10316)
2005(9910)
作者
(34556)
(28622)
(28316)
(26948)
(18135)
(13554)
(13016)
(11060)
(10900)
(10328)
(9863)
(9420)
(9279)
(9279)
(8926)
(8800)
(8364)
(8292)
(8282)
(8250)
(7628)
(7121)
(6964)
(6574)
(6535)
(6520)
(6472)
(6353)
(5852)
(5607)
学科
(56388)
经济(56338)
(27493)
管理(27106)
中国(21646)
(19212)
企业(19212)
地方(17694)
(16288)
方法(16131)
数学(13736)
数学方法(13663)
业经(12551)
(12315)
(12230)
(12161)
银行(12144)
(11911)
(11380)
金融(11380)
(11290)
贸易(11276)
(10882)
农业(10848)
(10511)
(10443)
地方经济(10090)
环境(8368)
(7896)
(7836)
机构
大学(172241)
学院(171938)
(75093)
经济(73463)
研究(65600)
管理(59615)
中国(51613)
理学(48641)
理学院(47984)
管理学(47381)
管理学院(47024)
(38535)
科学(37507)
(37094)
(34428)
研究所(30439)
中心(28513)
财经(28018)
(27996)
(27341)
北京(25912)
(25876)
师范(25661)
(25156)
经济学(23526)
(23049)
(22957)
业大(21453)
农业(21084)
经济学院(21002)
基金
项目(96820)
研究(75697)
科学(74835)
基金(66761)
(56905)
国家(56355)
社会(47238)
科学基金(46409)
社会科(44712)
社会科学(44704)
(38313)
教育(34304)
基金项目(34211)
(32274)
编号(32003)
成果(28439)
资助(27775)
(27551)
自然(26486)
自然科(25729)
自然科学(25721)
自然科学基金(25233)
课题(23430)
发展(22730)
(22350)
重点(21986)
(21677)
(19694)
(19504)
(19135)
期刊
(98548)
经济(98548)
研究(62474)
中国(40513)
(26984)
(26045)
管理(24433)
学报(23956)
教育(23903)
(22953)
金融(22953)
科学(22321)
农业(18533)
大学(18154)
业经(17107)
学学(16407)
经济研究(16158)
技术(14737)
财经(14208)
问题(13506)
(12319)
(11679)
国际(10840)
图书(10208)
商业(9581)
理论(9210)
(9139)
世界(8792)
技术经济(8617)
(8564)
共检索到292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勤工俭学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并根据这种新走向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答对策,对继续发展我国的勤工俭学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傅维利、张云鹏在《教育研究》1993年第11期撰文,将跨世纪前后,我国勤工俭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现在到2000年这段时间,勤工险学的收入将成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深化校内综合改革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使得勤工险学必将成为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对勤工俭学发展的需求将是强劲和巨大的。 2.勤工俭学不论在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内涵方面,都将面临着市场经济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白玉  
在1994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有关方面以及学校,都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必要条件。而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正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条主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要继续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纲要》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全教会的胜利召开,为勤工俭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研究课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背景:据《中国青年报》9月25日报道,贵阳市国防学校挂着另一块牌子"贵阳长征职业学校",有学生在入学6天后就被派往广东东莞"顶岗实习",有的学生上学3年"实习"15个月、上课仅12个月。这种被校方称为勤工俭学的方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梁书民  
跨世纪交通发展与土地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梁书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初期还是成熟时期,某国某地的经济发展无一不是靠交通的超前发展来推动并靠发达的交通网来支持的。美国从殖民地时期的马车路到内战前的运河运输...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大道  
我国跨世纪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陆大道1979-19M年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15年内以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总量增加了3倍以上。作为大国,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力加强,出口大增,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高了我国...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皓  蔡冰  
本文从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及发展措施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跨世纪发展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志澄  
我国跨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志澄在人类社会中,农业是永不衰退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层出不穷的农业产业大军,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业对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申自强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现实状况,建议从立法层面明确勤工俭学大学生的主体资格,确定大学生勤工俭学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地位,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以达到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效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魏后凯  
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宏观背景的分析,深入考察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逐步形成网络开发的总体布局格局;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头将由东南部沿海逐步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推进;三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将由部门间分工逐步向部门内分工转变;四是一些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将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或地区性的金融和管理控制中心。同时,在未来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宜新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就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她不仅是我国近二十年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在我国的跨世纪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海发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跨世纪挑战冯海发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将在这一时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农业的跨世纪平稳过渡,为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将是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农业发展则需要高度正视其...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胡昌平  杨成明  
当今 ,网络信息服务将成为信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在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确立网络化信息服务的目标。对于网络信息服务应进行其总体发展目标定位、网络结构定位、网络功能定位、资源管理定位和用户服务定位。我国网络化信息服务跨世纪发展目标 ,必须通过贯彻网络化信息服务发展的具体原则、服务的宏观对策及实现服务的模式优化 ,方能完成。参考文献 8。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兆正  袁飞  
本文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畜牧业经济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畜牧业跨世纪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