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5)
2023(321)
2022(310)
2021(312)
2020(243)
2019(478)
2018(475)
2017(556)
2016(597)
2015(620)
2014(565)
2013(559)
2012(557)
2011(562)
2010(583)
2009(488)
2008(517)
2007(463)
2006(379)
2005(330)
作者
(3526)
(2993)
(2950)
(2708)
(2076)
(1600)
(1370)
(1192)
(1176)
(1140)
(1122)
(1090)
(1023)
(1009)
(987)
(985)
(955)
(920)
(913)
(868)
(858)
(838)
(813)
(753)
(717)
(712)
(709)
(702)
(700)
(686)
学科
(1821)
(1754)
(1523)
虫害(1416)
生物(1368)
病虫(1353)
病虫害(1353)
(1058)
防治(1039)
(1038)
(970)
微生(970)
微生物(970)
生物学(869)
及其(823)
病害(816)
微生物学(753)
(606)
水产(565)
(556)
各种(525)
(436)
(407)
(367)
土壤(366)
(355)
(337)
敌害(337)
动物(329)
(321)
机构
学院(8872)
大学(8742)
(7926)
农业(6578)
科学(5987)
研究(5425)
业大(4785)
农业大学(4285)
(4192)
(4099)
实验(4059)
研究所(4045)
实验室(3970)
(3740)
重点(3706)
(3271)
生物(3056)
中国(2616)
技术(2604)
科学院(2539)
(2140)
中心(2012)
(1969)
(1949)
(1944)
(1914)
植物(1898)
农业科学(1836)
工程(1758)
生命(1692)
基金
项目(8011)
(5991)
国家(5947)
基金(5173)
科学(5011)
(4227)
自然(4192)
科学基金(4132)
自然科(4091)
自然科学(4079)
自然科学基金(4013)
科技(3753)
(3552)
计划(3484)
(2993)
基金项目(2769)
专项(2716)
农业(2483)
(2428)
资助(2215)
重点(2204)
技术(2113)
研究(1982)
科研(1908)
(1876)
(1873)
创新(1839)
产业(1221)
(1162)
(1150)
期刊
学报(7740)
(7733)
农业(5334)
大学(4896)
学学(4891)
科学(4559)
业大(3053)
农业大学(2872)
(2604)
中国(2133)
(1795)
自然(1785)
自然科(1777)
自然科学(1777)
中国农业(1659)
农林(1419)
(1419)
林业(1211)
农业科学(1164)
西南(1159)
科技(1087)
科技大(1075)
科技大学(1075)
水产(1024)
农学(976)
华北(976)
(901)
西北(896)
华中(866)
中农(840)
共检索到11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姣  周国英  苏圣淞  何苑皞  董文统  张茜  刘君昂  
【目的】描述在海南省澄迈县新发现的越南黄檀锈病的症状及其孢子形态特征,并提取DNA进行ITS序列扩增测序,从而鉴定该病的病原。【方法】实地调查该病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观察并记录病害症状。采集该病新鲜夏孢子,制备浓度为1×105个·m L-1的夏孢子悬浮液,对越南黄檀健康叶片进行涂抹接种,采用单孢子堆分离法获得1株越南黄檀锈病纯培养物HNCm1。利用孢子形态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越南黄檀锈病为害寄主叶片与枝条,以当年生嫩枝叶为主,每年暴发2次,4月上旬—6月上旬与9月中旬—11月上旬为2个盛发期,重病株发病率可达75%以上。夏孢子堆初期为黄色或橙黄色,粉状,一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姣  周国英  苏圣淞  何苑皞  董文统  张茜  刘君昂  
【目的】对越南黄檀锈病及其食菌昆虫黄檀锈菌瘿蚊(双翅目:瘿蚊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锈菌发生的关系进行研究,为锈菌瘿蚊用于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锈菌瘿蚊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以及通过定期林间调查及室内观察,研究锈菌瘿蚊锈菌瘿蚊的生活史及其与锈菌的关系。【结果】锈菌瘿蚊卵椭圆形,表面光滑,通体透明,背侧弧形而腹侧平直。幼虫纺锤形,头部白色,体两侧是透视可见波浪状的白色脂肪体,中间橙黄色至红褐色,幼虫无足型,体12节。蛹为离蛹,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雌成虫全身密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晓燕  李文凤  张荣跃  单红丽  李婕  李银煳  黄应昆  
【目的】明确低纬高原云南蔗区甘蔗锈病病原种类、发生分布特征、病原间及其与柄锈菌属其他锈菌的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通过症状观察,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检测对采自云南不同蔗区的57份锈病样品进行病原鉴定;并构建NJ树分析甘蔗锈病病原与其他柄锈菌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云南勐海海引1号4份锈病样品的夏孢子堆桔黄色,夏孢子梨形,栗褐色或金黄色,表面有刺,壁顶端加厚10 μm,大小为(25~50)μm × (16~35)μm,具4~5个芽孔。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屈恩柄锈菌(GU058021)同源性在99.9%以上,表明这些锈病样品是由屈恩柄锈菌引起的甘蔗黄锈病;其余53份锈病样品的夏孢子堆棕红色,夏孢子球形,棕色至深棕色,表面布满小刺,壁四周均匀加厚,大小为(20~40)μm × (13~25)μm,芽孔多4个;侧丝无色,匙形。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黑顶柄锈菌(GU058001)同源性在99.8%以上,表明这些锈病样品都是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系统进化树显示,文章获得的4条屈恩柄锈菌与Puccinia polysora(GU058024)聚为1组,遗传关系近;53条黑顶柄锈菌与P. nakanishikii (GU058002)、P. rufipes (AJ296545)、Aecidium deutziae (KU309317)和P. coronata (DQ354526)等柄锈菌属锈菌聚为1组,遗传关系近;而2种甘蔗锈病菌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结论】在低纬高原云南蔗区首次发现引起甘蔗黄锈病的屈恩柄锈菌,并证实引起褐锈病的黑顶柄锈菌是低纬高原甘蔗锈病的主要病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甘露  苏浩天  凌欣闻  尹淑霞  
锈病是草坪草的重要病害,且病原菌种类多,鉴定困难。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野生型和矮化突变材料中的感病株系为对象,通过观察锈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ITS和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其中ITS序列的同源比对分析和β-tubulin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种与小麦禾柄锈菌的同源关系接近,所以初步认定该菌株属于禾柄锈菌,这是国内对禾柄锈菌引起草地早熟禾锈病的首次报道。同时,我们对病原菌诱导后草地早熟禾PR1L、NPR1L基因的表达变化和PRs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PR1L、NPR1L基因在病菌诱导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吉清  崔友林  段灿星  武小菲  王晓鸣  朱振东  
为有效防冶大豆炭腐病,对最近在北京和天津两块大豆田发生的疑似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在PDA培养基病原菌上分离物生长较快,菌落灰色,产生大量直径为49.8~111.4μm的黑色菌核。接种表明,选择的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合丰25的幼苗致病,且各分离物从病株上重新分离率为100%。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5个分离物的rDNA-ITS序列区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5个分离物与菜豆壳球孢菌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为97%~99%。用菜豆壳球孢菌的特异性引物MpKF1/MPKR1进行检测,在5个分离物中均扩增出350 bp的特征片段。基于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和分子特征,鉴定...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小峰  朱云峰  刘亮  杨淑贞  葛晓峰  甘其兴  叶建仁  蒋平  
柳杉瘿瘤病是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通过形态学、致病性试验,以及结合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柳杉瘿瘤病病原是拟隐孢壳属真菌Cryptosporiopsis s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璇  马良进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靳增军  刘春琴  甄文超  曹克强  王庆雷  杜凤华  
近年在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冬枣果实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冬枣黑疔病,又称黑斑病或果实黑点病。经2004-2005年在河北省和山东省7市县调查,从18批次219个冬枣病果样品中分离得到653个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和回接试验,依照柯赫氏法则对冬枣黑疔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病原菌鉴定为毁灭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Plowr.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付岗  刘威  蒋妮  刘丽辉  林伟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新  孙先荣  白全江  齐凤鸣  刘正坪  
黄芪根腐病在内蒙古西部黄芪主产区普遍严重发生。从患病的黄芪根皮内外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其次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镳孢(Fusariumsolani)。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云燕  陈茂功  孙素丽  武小菲  江凯  朱振东  李洪杰  何月秋  王晓鸣  
【目的】针对近年频繁暴发的玉米南方锈病,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不同地区玉米南方锈病菌的遗传相似性,为研究该病害流行与发生规律和抗病育种提供信息。【方法】利用18对多态性ISSR引物对2011和2012年采集自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个菌株进行扩增,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与特征。【结果】在相似系数0.81水平上,72个菌株被划为2群5亚群10组,亚群间表现出年度与地域的一定差异;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菌株群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揭示山东与安徽、福建与浙江群体分别具有相对较高的相似性,而海南群体与其它群体遗传距离最远;不同地区病菌群体间缺乏基因交流,遗传相关性较低。【结...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朋芳  齐丹  段玉玺  毛洪玉  付印东  杨迎东  屈连伟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东升  韩晓云  薛煜  潘学仁  李武汉  
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松树上采集代表CronartiumribicolaCflaccidum及C。quercuum3种松干锈菌的58个菌株,分析了其种间及种内的同工酶变异。电泳检测过的13种酶中有8种显出酶带,其中酯酶(EST)同工酶谱具最显著而稳定的种间差异,可作为区别鉴定3种松干锈菌的有效手段。在来自东北各地红松上的16个C.ribicola菌株中未发现任何酶谱变异,显示了本菌群体遗传性质的均一。来自东北地区樟子松上的17个Cflaccidum菌株中存在酶谱变异,但多数菌株的酶谱同来自安徽及陕西马尾松上的菌株完全一致,此结果支持把我国的Cflaccidum看成一个集合种。来自我国南北不同地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尚琨  曲凌云  王玉芬  王斌  赵涵  高萍  刘欣  
为确定引起河北北戴河地区养殖牙鲆患腹水病死亡的病原,本实验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对分离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来确定分离株的生物学地位,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toxR、vhhA、vhhB)鉴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其病理特征,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分析分离株毒性。结果显示,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确定此次从患病牙鲆中分离到的3株菌株均为哈维氏弧菌;经鉴定,3株分离株毒力基因(toxR、vhhA、vhhB)结果均为阳性,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牙鲆多器官(肠、肾脏、脾脏和肝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呈全身性感染;人工回感实验显示,菌株BDHYPFS-Y1G对牙鲆的半致死浓度为LD50=5.88×106 CFU/mL,低于自然状态毒性;药敏实验表明,3株分离株均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本实验确认了此次牙鲆腹水病的病原菌,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以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保坤  余俊红  李筠  纪伟尚  徐怀恕  
1999年 4~ 5月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海区网箱养鱼场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幼鱼发生暴发性传染病 ,死亡率达 5 0 %。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 1株优势菌SF 1,经人工感染和从人工感染发病的花鲈再分离的SF 3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的菌株为此次花鲈烂尾病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 64项特征指标鉴定 ,SF 1和SF 3均为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孟多、呋喃妥因、氯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磺胺类、复方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多粘菌素E等 10种药物对该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