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37)
2023(6281)
2022(5149)
2021(4591)
2020(3827)
2019(8405)
2018(7963)
2017(14837)
2016(8152)
2015(8694)
2014(8396)
2013(8189)
2012(7448)
2011(6811)
2010(6328)
2009(5454)
2008(5154)
2007(4272)
2006(3648)
2005(2975)
作者
(26407)
(22145)
(22014)
(20678)
(14029)
(10888)
(9718)
(8762)
(8451)
(7567)
(7549)
(7214)
(7196)
(6949)
(6947)
(6804)
(6795)
(6563)
(6497)
(6219)
(5827)
(5338)
(5122)
(5097)
(5018)
(4854)
(4845)
(4710)
(4565)
(4513)
学科
(31723)
经济(31687)
管理(23746)
(21851)
(16663)
企业(16663)
方法(15011)
数学(13744)
数学方法(13635)
(9152)
(8233)
(8111)
(8031)
贸易(8028)
(7818)
环境(7483)
中国(7438)
地方(7202)
业经(6604)
农业(6487)
技术(5296)
(5218)
财务(5215)
财务管理(5210)
企业财务(4969)
(4931)
(4640)
(4620)
(4272)
金融(4271)
机构
大学(114972)
学院(114879)
(46628)
经济(45910)
管理(43231)
研究(42120)
理学(38873)
理学院(38411)
管理学(37584)
管理学院(37406)
(30325)
科学(30063)
中国(29414)
业大(24800)
农业(24474)
(23194)
(22514)
研究所(21333)
中心(18628)
(18303)
农业大学(16666)
(15679)
财经(15668)
(15640)
经济学(14482)
(14439)
(13944)
北京(13879)
科学院(13752)
(13581)
基金
项目(90300)
科学(69993)
基金(67246)
(63471)
国家(62999)
研究(55764)
科学基金(52268)
自然(37306)
社会(37163)
基金项目(36486)
自然科(36433)
自然科学(36416)
自然科学基金(35789)
社会科(35351)
社会科学(35341)
(35017)
(30813)
资助(26651)
教育(24331)
重点(20942)
计划(20243)
(19277)
(19095)
编号(19059)
(18999)
科研(18448)
科技(18396)
创新(17906)
(17156)
国家社会(16261)
期刊
(42622)
经济(42622)
学报(28598)
研究(27077)
(25733)
科学(23567)
大学(19908)
学学(19574)
中国(18045)
农业(17319)
管理(13363)
(12866)
(9890)
业大(8600)
经济研究(7989)
(7891)
金融(7891)
业经(7559)
财经(7290)
农业大学(7169)
(7160)
科技(6854)
林业(6470)
资源(6432)
技术(6346)
(6213)
问题(6108)
商业(5645)
中国农业(5211)
(5096)
共检索到151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贞  狄胜强  张娟娟  赵菲轶  李三相  
【目的】探讨偏低海拔区当归苗的越冬温度和成药生长光温对早薹及成药根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甘肃漳县当归苗,越冬期按根直径分类后分别进行0和-5℃处理,次年与当地同期、晚15d和晚30d分3个时期进行分期栽植,以观察早薹及成药根农艺性状对越冬温度和分期栽植的反应。【结果】根直径大于0.45cm的当归苗具有明显的早薹现象,根直径为0.55<0.65cm的当归苗早薹高于根直径为0.45<0.55cm的苗,根直径小于0.65cm的同类大小苗经0和-5℃冬储处理及分期栽植后,相同大小的各类苗间早薹差异不明显。当归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兵  倪凤萍  邵小东  黄坤  周童  陈乐  丁玲佳  胡承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牙会   杨敏   林萍   高超   杨立达   朱文雪   彭新月   袁晓婷   李雨泽   杨文钰   雍太文  
为明确四川省凉山州不同海拔地区的大豆适宜品种和播期,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在低海拔(1 600 m、LA),中海拔(2 000 m、MA)和高海拔(2 400 m、HA)地区,选用大豆‘齐黄34’(‘QH 34’)和‘成豆18’(‘CD 18’)为试验材料,于4月21日(早播、S1)和5月21日(晚播、S2)播种,调查大豆生育期,测定并分析3个海拔地区大豆透光率、茎秆与叶片干物质分配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与品种对带状间作大豆的生长发育、光环境、干物质分配、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S2相比,3个海拔地区的S1播期下‘QH 34’和‘CD 18’生育期分别延长15(LA)、19(MA)、5(HA)和15(LA)、15(MA)、7 d(HA)(P<0.05),冠层透光率和倒伏率均显著降低(P<0.05),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则显著增加(P<0.05);其中LA的分枝数增加34.21%和17.39%,‘CD 18’在成熟期荚的干物质分配率升高9.24%(P<0.05)。S1播期下各海拔‘QH 34’产量较S2分别增加10.01%(LA)、25.37%(MA)、43.56%(HA)(P<0.05),‘CD 18’的产量则相应增加23.23%(LA)、18.73%(MA)、62.27%(HA)(P<0.05),S1播期下‘QH 34’和‘CD 18’在3个海拔地区的产量分别为2 611.26和2 740.18(LA)、2 627.87和2 947.02(MA)、1 115.22和1 405.96 kg/hm2(HA);其中以‘CD 18’在MA地区S1产量最高。综上,在四川省凉山州海拔1 600~2 400 m地区,选用‘CD 18’适时早播(4月21日,S1)有利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增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静品  肖文发  黄志霖  曾立雄  
利用采自三峡库区秭归县不同海拔高度的马尾松树轮样芯,分别建立树木年轮宽度年表,包括标准年表和差值年表,并对2种年表进行比较。运用相关函数及单年分析等树木年轮学方法,研究秭归县马尾松在不同海拔高度处的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得出不同海拔高度处马尾松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海拔300m处马尾松生长受上年6和10月份降雨量和湿润指数的影响,与当年气候因子的关系不显著;海拔600m处马尾松生长与上年6月份温度呈显著相关,还受当年7月份的月平均降雨量和湿润指数的影响;海拔900m处马尾松生长不仅与当年2月份温度呈显著相关,还受当年12月份月平均降雨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景蕻  李刚华  张应贵  罗启荣  杨从党  王绍华  刘正辉  王强盛  丁艳锋  
【目的】研究高寒水稻产量构成和株型特征的关系,明确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水稻增产的机理。【方法】以当地品种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研究高海拔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探讨高寒生态区水稻增产的主攻目标,以精确定量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较,分析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上部三叶叶角较小;抽穗期叶片的比叶重大,且与叶片、茎秆及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为明确优质水稻新品种渝香203在重庆低海拔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剑叶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粒谷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立刚  马巍  齐春艳  刘亮  孙洪娇  
以强耐冷水稻品种吉粳81和弱耐冷品种长白9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研究磷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影响吉粳81和长白9秧苗的生长,导致最高分蘖时间延迟,分蘖数减少,新叶出叶速度减缓。低温下床土适当增施磷肥,两品种最高分蘖数分别提高19.7%和27.4%,新叶出叶速度分别提高8.55%和10.7%,最高分蘖发生时间分别缩短至2.7d和3.9d,成熟期秆长伸缩率缩短9.15%和10.40%;低温使吉粳81和长白9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下降,其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每穴穗数>千粒重;综合考虑各因素,强耐冷品种和弱耐冷品种床土最适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晋鹏宇  赵鑫  赵丽晓  陶洪斌  王璞  
芽苗期低温冷害是影响玉米分布和稳产高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如何通过栽培技术措施提高玉米的抗寒性是玉米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芽苗期低温对玉米生长形态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并对相关的抗逆栽培措施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期为抗低温栽培提供可行的思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广材  史宏志  杨兴有  周开旭  张定贵  侯涛  
在四川达州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700,1000,1300 m)白肋烟中熟品种达白1号和早熟品种KY14×L8各生育期的温湿度变化以及所需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两品种生育期延长,生育期的平均温度降低,而相对湿度增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平均温度呈增加的趋势,伸根期相对湿度低于旺长期和成熟期,旺长期和成熟期相对湿度差异较小。不同海拔高度每日气温极值出现时间较为接近,烟田最低温出现在6点,最高温出现在15点左右;相对湿度最大值在6点左右出现,最小值在15点左右出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两品种各生育期>10℃的有效积温多呈逐渐减少趋势,早熟品KY14×L8伸根期所需有效积温多于中熟品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黎明  蒋迎春  何利刚  王志静  刘继红  王策  彭抒昂  吴述勇  廖胜才  
为探讨冬季低温、海拔与留树晚熟脐橙果实枯水的关系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三峡库区秭归县不同年份冬季低温与果实枯水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三峡库区秭归县不同海拔高度(520、380、220m)伦晚脐橙果实成熟期间(12月至次年6月)品质变化和枯水情况。结果表明:库区伦晚脐橙果实枯水的发生主要由冬季低温引起,高海拔处(520m)果实品质显著低于中、低海拔处(380~220m),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值、含水量、果汁率等均较低,果面着色较差,随采收期的延长,果实水分含量逐渐降低以致枯水,果实在花期(4月下旬)和新梢生长期(5月上旬)枯水发生比例高,分别达到50.0%和38.8%,且枯水指数增加,枯水程度逐渐加重,中、低海拔处除6月有少量轻微枯水果实外,在试验期间均未观察到枯水果的发生。同时,初步探讨了伦晚脐橙冬季果实套袋对防止果实枯水的影响,认为果实套袋有助于减轻或防止果实枯水,使果实枯水发生率显著减少,降低至6.0%,而果实可食率、果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果实外观着色和内在品质明显改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月云  周芬  张巍  张陈华  殷宗俊  
【目的】比较黄芪、红景天、当归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相关生理机能的影响,探讨中药防治仔猪断奶应激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平均体重在(10.07±0.21)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80头,随机分成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其它各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1%、1.5%黄芪和0.5%、1%、1.5%红景天及0.5%、1%、1.5%当归,试验期共14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1%黄芪、1.5%红景天、1.5%黄芪可使仔猪末重(P<0.01、P<0.05、P<0.05)、平均日增重(P<0.01、P<0.0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简尊吉  马凡强  郭泉水  裴顺祥  秦爱丽  肖文发  赵志禄  
【目的】研究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为崖柏回归区域选择及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海拔178(白鹤),1 360(营盘)和2 250 m(车场坝)处布设试验地。采用1.5年生崖柏实生容器苗作为供试苗木。在各试验地架设1台气温和土温自动监测仪,并逐月调查苗木存活率、苗高和地径。苗木生长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植株,测定表型生长性状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干质量;同时,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庆军  刘心娟  路国兵  
以淄博市鲁山林场辽东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抚育对不同海拔梯度辽东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抚育4年后,高海拔(平均海拔1 055 m)、中海拔(平均海拔856 m)和低海拔(平均海拔666 m)辽东栎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分别为1.67、2.36和1.03 cm;平均树高增长量分别为1.84、2.54和0.99 m;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分别为0.041 5、0.067 5和0.021 9 m3。与高海拔和低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相比,人工抚育对中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该研究为辽东栎在鲁中山区引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少华  陈翠  郭承刚  薛润光  袁理春  徐中志  
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野生胡黄连引种驯化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胡黄连在2800~3200 m范围内可正常生长,但生长最适海拔范围为2800~3000 m,在此范围内,人工驯化后胡黄连药用部位根茎产量比野生胡黄连提高8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环秀菊  孔治有  张慧  杨俊华  王倩朝  张平  刘俊娜  李莉  刘永江  覃鹏  
【目的】了解海拔、播期对藜麦品质指标合成和积累的影响。【方法】以"陇藜1号"为材料于2017年6月10日、9月10日、11月10日在云南省芒市市区(海拔916 m)和河心农场(海拔1800 m)分3期进行播种,收获后分别测定藜麦主要品质性状。【结果】在低海拔地区,温度越高,类黄酮、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E含量相对较低,表明这几种成分在高温条件下不利于合成和积累;总氨基酸、抗坏血酸、直链淀粉、矿质元素铁含量则相反,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积累较多;而可溶性糖、支链淀粉,矿质元素镁、锌和钙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表明这5种品质指标的生物合成及积累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在高海拔地区,大部分指标的生物合成和积累受播期的影响不大。【结论】高海拔地区最适宜藜麦生长,低海拔高温环境不利于藜麦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选择适宜的播期和种植海拔来改善藜麦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