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41)
2023(9049)
2022(8181)
2021(7880)
2020(6550)
2019(15360)
2018(15533)
2017(29477)
2016(16589)
2015(18907)
2014(18899)
2013(18551)
2012(16772)
2011(15006)
2010(14881)
2009(13191)
2008(12628)
2007(10699)
2006(9104)
2005(7660)
作者
(47943)
(39723)
(39464)
(37480)
(25329)
(19168)
(17759)
(15829)
(15126)
(14272)
(13634)
(13286)
(12510)
(12467)
(12253)
(12200)
(12116)
(11866)
(11283)
(11213)
(10026)
(9695)
(9632)
(8990)
(8968)
(8948)
(8869)
(8706)
(8178)
(8069)
学科
(59271)
经济(59206)
管理(44551)
(42329)
(35414)
企业(35414)
方法(29812)
数学(25759)
数学方法(25450)
(16351)
中国(14986)
(14024)
(13943)
业经(13235)
理论(12754)
地方(12356)
农业(10837)
教育(10528)
(10347)
技术(10326)
(10168)
贸易(10164)
(9851)
环境(9692)
(9276)
(9253)
财务(9196)
财务管理(9182)
企业财务(8698)
(8682)
机构
大学(226995)
学院(226633)
管理(91452)
(81043)
理学(80206)
理学院(79301)
经济(79057)
管理学(77843)
管理学院(77464)
研究(74316)
中国(51306)
科学(49670)
(48785)
(41287)
业大(38529)
(38066)
研究所(35254)
(35194)
中心(33106)
农业(33028)
(31794)
(30743)
北京(30493)
师范(30453)
财经(29137)
技术(26950)
(26575)
(26551)
(26234)
师范大学(24476)
基金
项目(163700)
科学(126899)
研究(118944)
基金(116191)
(102264)
国家(101409)
科学基金(86083)
社会(70597)
社会科(66723)
社会科学(66702)
(66020)
基金项目(62952)
自然(58271)
自然科(56872)
自然科学(56859)
教育(55821)
(55813)
自然科学基金(55809)
编号(49977)
资助(47751)
成果(40013)
重点(36799)
(35419)
课题(34638)
(34535)
(34469)
创新(32079)
科研(31439)
计划(30820)
项目编号(30673)
期刊
(84577)
经济(84577)
研究(62779)
中国(42555)
学报(40581)
(38157)
科学(35144)
管理(32079)
教育(31778)
大学(29311)
农业(27707)
学学(27470)
(24728)
技术(20771)
(14469)
业经(14408)
(14369)
金融(14369)
图书(13552)
财经(12990)
经济研究(12695)
科技(11967)
理论(11830)
业大(11391)
实践(11205)
(11205)
问题(10865)
(10849)
(10764)
情报(10436)
共检索到314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徐汝琦  张军  刘苏闽  陈卫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卞新民  李萍萍  高德明  章熙谷  邵汉池  
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苏南地区稻田小麦套种玉米的生产潜力和技术优化组合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种植麦套玉米可获得7000~7500kg/hm2以上的产量,技术优化后单产可达9000~10500kg/hm2。统计分析表明,播期、密度、施肥总量三项技术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密度和肥料运筹对净收入影响较大,肥料运筹、麦幅比和播期对利润影响最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大生,刘勇  
水稻稻茬小麦因水稻收获晚、适耕期短、整地困难、播种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期播种,加之水稻稻茬土壤板化,理化性状差,导致稻茬小麦的单产长期低而不稳,在200kg上下徘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旱作水稻替代水稻,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水稻比水稻早熟10天,并能调整土壤理化性状,旱作水稻稻茬小麦比水稻稻茬小麦增产100kg。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海  陶士博  唐亮  张文忠  赵明辉  徐凡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栽培大豆中国东北起源、黄河中下游起源、长江流域及南方起源、日本南部起源等多种假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样性中心与起源中心的关系、栽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比较实验生物学研究作物进化时的技术性问题。作者倾向于支持栽培大豆南方起源假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建昌  杜永  刘辉  
水稻和小麦是中国两大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和小麦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作者超高产研究与实践,介绍了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周年产量>21t·ha-1)技术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增加抽穗期的糖花比/糖粒比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促进物质运转提高收获指数。关键栽培技术为:应用Stanford公式确定氮、磷、钾施肥总量,依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值)或叶色卡(LCC)读数确定主要生育期氮肥施用量;分生育阶段依据低限土壤水势或土壤埋水深度进行精确定量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  饶娜  董立尧  张宏军  
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法,研究了小麦田菵草的发生动态及其与小麦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菵草具有一个冬前出草主峰和一个春后出草次峰;菵草在小麦播后第18周开始进入株高、鲜重的快速增长期,比小麦推迟3周。随着菵草密度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小麦产量均显著下降,但千粒重变化不明显。小麦产量损失率(Y)与菵草密度(X)之间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0.027X2+2.409X+1.574(r2=0.95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鑫虎  马静  李仲峰  初金鹏  徐海成  贾殿勇  代兴龙  贺明荣  
【目的】基于2009—2010小麦生长季开始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氮素营养指数、麦田氮素供需平衡状况、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共设置当地农户模式(T1)、农户基础上的改良模式(T2)、不计生产成本的高产更高产模式(T3)和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T4)4个栽培模式。【结果】历经13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后,T1、T2、T3、T4模式小麦播前容重分别降低6.21%、9.80%、12.25%和13.56%,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1.88%、26.80%、32.05%和36.39%,全氮含量分别提高34.16%、12.38%、39.60%和20.79%,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47.85%、48.87%、74.49%和62.21%,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2.73%、36.56%、297.93%和68.68%,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4.36%、40.00%、221.20%和59.60%。0—100 cm土层无机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3.96%、10.32%、52.77%和19.49%。pH分别从最初的7.50下降至6.28、6.68、5.35和6.64。2020—2022生长季4个栽培模式间籽粒产量和氮素的吸收利用差异显著。与T1模式相比,T2、T3、T4模式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4.14%、27.65%、22.52%,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54.80%、19.97%、49.15%,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2.95%、37.54%、48.15%,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49.76%、11.62%、44.14%,氮素表观损失率分别降低24.63%、11.62%、26.68%。T4模式开花期的整株和成熟期的穗子处于氮素供需平衡。【结论】历经13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后,4个栽培模式0—20 cm土层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表层土壤容重降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升高,0—100 cm土层无机氮积累量相应升高。与其他3种模式相比,T4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土壤理化性状、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协同改善,但其氮肥利用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在现有基础上仅通过降低施氮量无法实现其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进一步协同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徐东忆  丁永刚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目的】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江苏苏北的睢宁和苏中的邗江与仪征,分别设置传统(TCP)、高产(HCP)、节肥(RFCP)和节肥增密(IDCP)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模式间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氮效率、经济效益的差异,明确高产、高效模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特征,探明产量、氮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进而揭示高产高效协同实现途径。【结果】受年度和地点间生态条件差异的影响,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经济净效益、氮效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12.5%,其中HCP和RFCP下达13%—14%。2018年度,籽粒产量和经济净效益均以IDCP最高,较TCP分别提高31.5%—33.5%和104.4%—239.1%,其次为HCP和RFCP。2019年度,籽粒产量以HCP最高,较TCP提高8.1%—13.2%,其次为RFCP和IDCP;此外,IDCP因施肥少,较TCP稳定或增加了经济净效益。可见,TCP相对低产、低效益、低氮效率;HCP可稳定高产,且蛋白质含量高;IDCP最具高产、高效益、氮高效潜力,但蛋白质含量偏低。高产均是通过在获得高穗数基础上提高单穗产量来实现,但HCP主要提升每穗粒数而IDCP依赖于高粒重。HCP主要通过高茎蘖成穗率,IDCP则是协同高的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实现高穗数。高产群体的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存在适宜范围,在0.9—1.1。此外,相对高产的模式均可在维持高花后绿叶光合面积基础上协同提高绿叶净光合速率,实现扩源基础上高水平协调源库关系。高氮肥利用效率的实现关键是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基础上提高氮素吸收效率。HCP群体生育前期积累氮素少、中后期吸收能力逐渐增强、转运量多;而IDCP群体在生育中前期吸收能力强、转运量足。分析不同生态条件和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农艺生理性状间关系,发现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有助于维持灌浆期较高的单茎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进而增加单穗和群体籽粒产量;还可促进花前氮素吸收能力、增加氮素转运量,提升氮肥利用效率。【结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协同途径是在获得充足穗数基础上,攻大穗,重点是增粒重;构建数量足、质量高的群体,越冬前群体茎蘖数满足预期穗数、重点提高茎蘖成穗率,花前高效吸收氮素、提升转运水平,花后维持较高单茎光合面积和强度、提升灌浆水平。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应强调“适量增密、适度减肥、前氮后移、精准施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奎武  周文新  黄见良  唐启源  邹应斌  
以早稻品种中 10 0和湘早籼 2 8号为材料 ,在抛秧栽培条件下 ,分别设置了 3种不同土壤耕作和施肥技术处理 ,研究不同处理对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对分蘖动态影响不大 ,免耕条件下分次施肥有利于干物质生产 ,产量较耕翻并习惯施肥法处理高 ,中 10 0和湘早籼 2 8号分别增产 3.9%和 4 .9%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德生  黄冠军  李勇  黄见良  王飞  
氮肥施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提高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同时也是当前水稻栽培、生理与育种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典型氮肥管理策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总结了氮高效水稻品种尤其是绿色超级稻的氮高效相关农艺性状;综述了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尤其是氮素对叶片结构及光合生理的影响和近期发现的重要氮高效基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文志平  李一平  吴福顺  
通过三年(六季)的试验,从品种的生育期、群体生长发育、形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以及后期形成高产的优势和最终的实收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湘乡地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的品种搭配方式是迟配迟的方式增产潜力大,每公顷产量可达17t左右;适合迟配迟的品种有湘早籼19号、V56、V48、V46、培两优特青;迟配中或中配迟的品种搭配方式每公顷产量也可达16t以上,中熟品种有新香优71、V77;作为超高产栽培,中配中的品种搭配方式不宜采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一帆  邹荣松  孙向阳  李素艳  张华新  
基质载培是无土栽培的主要方式,被广泛应用在苗木栽培和生产中,近年来,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有机栽培基质的生产成为研究热点。在有机废弃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保水材料进行高持水性成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发和生产,对促进农林废弃物的基质化利用和林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分析有机基质发展及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高持水性成型有机栽培基质的应用现状、基质的水分调制、基质对土壤的改良情况,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栽培基质的发展提供思路。参7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万林  
分别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二倍体马铃薯栽培种(2n=2x=24)和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2n=4x=48)的色素遗传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比较分析了Salaman遗传模型和Dodds遗传模型的异同,认为色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种中的遗传位点是相同的,以Dodds的二倍体遗传理论为基础发展和完善后的色素遗传模型可以解释色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种中的遗传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