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6)
- 2023(10583)
- 2022(8680)
- 2021(7778)
- 2020(6635)
- 2019(14819)
- 2018(14825)
- 2017(28754)
- 2016(15468)
- 2015(17252)
- 2014(17038)
- 2013(16822)
- 2012(15270)
- 2011(13431)
- 2010(13544)
- 2009(13151)
- 2008(13356)
- 2007(12130)
- 2006(10747)
- 2005(9980)
- 学科
- 业(82112)
- 企(74871)
- 企业(74871)
- 管理(68298)
- 济(66048)
- 经济(65927)
- 财(28353)
- 业经(26887)
- 农(25893)
- 方法(25731)
- 务(21959)
- 财务(21939)
- 财务管理(21918)
- 企业财务(20827)
- 农业(19255)
- 制(19000)
- 数学(17846)
- 数学方法(17722)
- 技术(16297)
- 中国(15233)
- 体(14545)
- 划(13932)
- 和(13195)
- 策(13193)
- 理论(13097)
- 体制(12752)
- 地方(11780)
- 企业经济(11312)
- 经营(11283)
- 技术管理(10824)
- 机构
- 学院(224610)
- 大学(218365)
- 济(94888)
- 经济(93035)
- 管理(92819)
- 理学(79450)
- 理学院(78704)
- 管理学(77887)
- 管理学院(77438)
- 研究(66005)
- 中国(54903)
- 财(49228)
- 京(45306)
- 财经(38025)
- 科学(36556)
- 江(36037)
- 农(34774)
- 经(34262)
- 所(31392)
- 中心(31278)
- 业大(29740)
- 经济学(28129)
- 北京(27905)
- 州(27873)
- 财经大学(27710)
- 研究所(27468)
- 商学(26826)
- 农业(26824)
- 商学院(26570)
- 范(25756)
- 基金
- 项目(141728)
- 科学(114530)
- 研究(109348)
- 基金(104488)
- 家(87717)
- 国家(86836)
- 科学基金(77940)
- 社会(72014)
- 社会科(68126)
- 社会科学(68111)
- 省(56675)
- 基金项目(56006)
- 教育(49008)
- 自然(48800)
- 自然科(47636)
- 自然科学(47625)
- 自然科学基金(46869)
- 划(45336)
- 编号(44572)
- 资助(40744)
- 成果(35563)
- 制(33638)
- 业(33214)
- 创(33027)
- 部(31667)
- 重点(30773)
- 发(30288)
- 课题(30047)
- 创新(29838)
- 国家社会(29452)
- 期刊
- 济(115513)
- 经济(115513)
- 研究(67602)
- 财(44549)
- 中国(44448)
- 管理(39573)
- 农(34233)
- 科学(27629)
- 学报(25498)
- 农业(23228)
- 融(22017)
- 金融(22017)
- 业经(21714)
- 大学(21324)
- 技术(20797)
- 学学(20189)
- 财经(19667)
- 教育(19514)
- 经(16909)
- 经济研究(16556)
- 问题(15165)
- 财会(14370)
- 业(14327)
- 技术经济(12847)
- 现代(12504)
- 会计(12073)
- 世界(10920)
- 商业(10819)
- 贸(10685)
- 经济管理(10051)
共检索到342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丽云 谢元态
当今时代,企业越来越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改善等手段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文章以制造业为例探讨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机制。在界定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为阐述动力机制循环往复的客观过程,运用了相关模型描述企业内部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动力产生、方法实施、目标实现、效应循环四个阶段性环节,并从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的科技支持系统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对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作进一步解说。
关键词:
超额剩余价值 动力机制 制造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海鸿 哈莹霜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若干出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应重新审视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论界已形成高度统一认识的传统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本质不是剩余价值,而是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解释不仅能回答传统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能合理阐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剥削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悖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华晟 贺清灿 任灵芝 徐凡
产业集群文献对商贸集聚区的地方工业化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选择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商贸城—山东临沂的永兴国际玩具城为案例,以商户的业务扩张为视角,讨论市场优势促进其制造业集聚的内在机理;建立"个体企业家精神—商贸集群外部经济—跨区价值链动态"三维理论框架,通过结构化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获得117份有效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商户进入生产领域的驱动力以及影响自产规模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旨在产品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促使商户业务扩张的个体因素;第二,商贸集群外部经济对商户涉足加工及其后规模扩张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证明基于产品多样性的商贸集群外部经济是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地方因素;第三,与区外供货商的价值链合作关系是商户获得生产技术的初始渠道,以此为基础的跨区域学习有助于商户涉足加工制造,成为不可或缺的区外因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沈蕾 常瑞雪 谢永琴
基于5G技术的发展,提出5G背景下制造业升级的两个新合成动能——"5G+自主技术创新"和"5G+消费升级",探究5G背景下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实证研究发现:5G技术可以通过革新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同时也可以通过作用于自主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进而显著推动制造业升级;"5G+自主技术创新"和"5G+消费升级"对制造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两大新动能能够显著推动与5G高度关联型制造业升级,而对中、低度关联型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启示包括:国家层面应进一步从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和保障以及专利保护等方面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引入并充分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时掌握消费升级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及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
5G技术 新动能 制造业升级 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元 李兆友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日渐弱化的传统发展优势,层次较低的产业集群效应,相对滞后的传统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全球经济梯度发展效应,国家战略的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趋向表现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低碳发展理念已成共识,开放式创新系统已具雏形。
关键词:
新常态 制造业转型升级 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袭著燕 孙林岩
以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力机制,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发生的四次调整都是国家独立和安全、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改革与发展内在规律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发展战略 调整 动力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广宇
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两个隐含假定之上的:一是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固定,一是部门间没有资本流动,这两个假定把模型限制在历史的一个横截面上。而价值转形问题,其实质是解释价值规律从简单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演进。因此,只有取消这两个假定,把价值转形问题放在生产力进步、资本跨部门流动的历史进程的背景下,才能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在这个生产力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超额剩余价值是最核心的概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畅 郭元晞
建立包含要素嵌入、市场互动、效率协调三个层次的产业动态匹配框架,运用兼具存量和增量双重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处于高端服务业依赖于先进制造业的非均衡匹配发展阶段,且处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低质量匹配阶段;产业动态匹配水平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匹配类型可归纳为同步互动、单核偏利、趋同互利、趋同附利、单核附利五种类型;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存量资源,促进动态匹配的动力则为优质增量资源。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推进实施"增量带存量"政策,有助于实现两产业高质量匹配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关键词:
一般价值 生产力 剩余价值 系统理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经伟 江鸿泽 文淑惠
基于动力系统的分析方法,构建开放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本土企业同外资企业交互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分析自主创新能力与学习模仿能力对本土企业知识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知识溢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可以带动知识水平的增长;本土企业模仿创新能力因自身知识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其效用远大于模仿学习的过程。最后,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欠发达地区本土企业知识水平有超过外资企业的可能。因此,企业知识技术增长是欠发达地区制造业
关键词:
本土企业 外资企业 知识水平 动力系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林苍松 张向前
根据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市场需求、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政策和制度等动力要素构成相互耦合的动力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供给优质的制造业产品、以创新为导向优化高端生产要素配置、构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制度体系三大实施建议,以促进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基地 动力要素 动力机制 模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捷 余东华 张明志
近年来,中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与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厂商和劳动密集型厂商产出之比所指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程度趋于下降的事实不相吻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迫切需要新理论进行解释。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分析,先在理论层面借用"非均衡理论"构建包含厂商和政府的"两部门"模型,随后在实证分析方面,运用2003—2014年除港澳台、西藏以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借用固定效应模型,最终发现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的新因素:信息技术在技术、资本密集型厂商和劳动密集型厂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过程中所起作用之比与两类厂商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转型升级 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