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17)
- 2023(3701)
- 2022(2985)
- 2021(2743)
- 2020(2215)
- 2019(5260)
- 2018(5157)
- 2017(9705)
- 2016(5337)
- 2015(6091)
- 2014(6246)
- 2013(5928)
- 2012(5663)
- 2011(5253)
- 2010(5506)
- 2009(5306)
- 2008(5739)
- 2007(5077)
- 2006(4603)
- 2005(4309)
- 学科
- 济(23438)
- 经济(23397)
- 管理(17672)
- 业(17269)
- 企(15888)
- 企业(15888)
- 方法(10478)
- 财(8322)
- 学(8147)
- 数学(7629)
- 数学方法(7498)
- 理论(6871)
- 务(6171)
- 财务(6165)
- 财务管理(6156)
- 业经(6012)
- 企业财务(5974)
- 中国(5557)
- 农(5404)
- 制(4672)
- 和(4500)
- 教育(4361)
- 农业(3833)
- 融(3820)
- 金融(3819)
- 银(3759)
- 银行(3745)
- 贸(3686)
- 贸易(3684)
- 行(3540)
- 机构
- 大学(89757)
- 学院(86803)
- 济(33637)
- 经济(32931)
- 管理(31300)
- 研究(30306)
- 理学(27223)
- 理学院(26850)
- 管理学(26304)
- 管理学院(26141)
- 中国(22149)
- 京(19245)
- 科学(19049)
- 财(17744)
- 所(15782)
- 研究所(14432)
- 财经(14116)
- 范(13647)
- 农(13582)
- 师范(13539)
- 江(13355)
- 经(12803)
- 中心(12517)
- 北京(12087)
- 业大(11755)
- 师范大学(11227)
- 经济学(10893)
- 院(10666)
- 财经大学(10603)
- 农业(10572)
- 基金
- 项目(54594)
- 科学(43526)
- 基金(40762)
- 研究(39687)
- 家(35916)
- 国家(35609)
- 科学基金(30225)
- 社会(25823)
- 社会科(24269)
- 社会科学(24262)
- 基金项目(21171)
- 省(20170)
- 自然(19527)
- 自然科(19043)
- 自然科学(19034)
- 教育(18988)
- 自然科学基金(18733)
- 划(17777)
- 资助(16312)
- 编号(15715)
- 成果(14268)
- 重点(12869)
- 部(12656)
- 创(11218)
- 发(11218)
- 课题(11132)
- 教育部(10979)
- 国家社会(10805)
- 性(10526)
- 科研(10395)
共检索到129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与相对剩余价值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性,能为新时代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合理边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不应当归资本占有,而应当转换为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享发展的能力,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保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对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海鸿 哈莹霜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若干出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应重新审视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论界已形成高度统一认识的传统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本质不是剩余价值,而是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解释不仅能回答传统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能合理阐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剥削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悖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总结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所建立起来的划时代的理论。文章认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回到其出现的历史条件中去,同样,面对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定它,从而使其有当今经济发展更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广宇
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两个隐含假定之上的:一是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固定,一是部门间没有资本流动,这两个假定把模型限制在历史的一个横截面上。而价值转形问题,其实质是解释价值规律从简单商品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演进。因此,只有取消这两个假定,把价值转形问题放在生产力进步、资本跨部门流动的历史进程的背景下,才能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在这个生产力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超额剩余价值是最核心的概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张赞洞、李善明两教授撰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共三册,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说》)。《概说》简炼扼要、通俗易懂,精辟地揭示了原著的内容和实质,有不少新意,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宝贵资料。本文仅就此书的主要特点,做些概括评介。一、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丽云 谢元态
当今时代,企业越来越依靠科技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改善等手段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文章以制造业为例探讨超额剩余价值的动力机制。在界定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为阐述动力机制循环往复的客观过程,运用了相关模型描述企业内部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动力产生、方法实施、目标实现、效应循环四个阶段性环节,并从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的科技支持系统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对超额剩余价值形成机理作进一步解说。
关键词:
超额剩余价值 动力机制 制造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朱斌 葛扬
追逐与实现技术创新是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隐性逻辑和潜在主线。发达完备的资本市场高度契合技术创新特点,也就是资本市场筛选评价技术创新的规律在发挥作用。美国硅谷和纳斯达克强力驱动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现代化分工与协作视域下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适用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要紧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机制、环境、条件,与创新驱动、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贯通起来,立足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特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着力锻造新时代"国之重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朝林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组合状况的优化作为一种经济机制来对待,这种经济机制的作用要能够实现,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即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志远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这个范畴的内涵,才能进一步理解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依据马克思的解释,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是指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基于这一质的规定性,可以对劳动概念进行拓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小亮 宋立
【目的/意义】马克思技术批判的实质是对劳动异化问题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回答。【设计/方法】马克思以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为线索,探讨了二者关系的辩证发展,其核心是以剩余价值规律阐释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及其对劳动者的异化作用,其根本追求是劳动者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结论/发现】马克思技术批判的辩证发展观蕴含着否定之否定规律,预示着劳动者与技术关系在新时代将迎来辩证否定,劳动者终将恢复对技术的支配地位。马克思技术批判辩证观的当代价值是重新确立劳动者对技术的主导地位,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看待技术的作用条件,以及推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批判 否定之否定 包容性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中 裴小革
目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 ,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 ,针对上述挑战 ,本文从 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 4种变化 ,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学术价值 发展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关键词:
一般价值 生产力 剩余价值 系统理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金融化、科技信息化,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割的理论及其实践都发生了新变化。分割剩余价值理论的新进展,也是基于四个方面的现实变化而推动的。现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的分割出现了四个新变化,即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劳动份额变化、分割剩余价值中的金融崛起、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国家介入、分割剩余价值中的国际扩散;由此形成分割剩余价值的主体多元化、分割剩余价值的层次立体化、分割剩余价值的矛盾愈加隐蔽化三个新特点。
关键词:
分割剩余价值 理论进展 现实变化 新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