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6)
- 2023(10521)
- 2022(8384)
- 2021(7843)
- 2020(6399)
- 2019(14708)
- 2018(14606)
- 2017(27808)
- 2016(14904)
- 2015(17336)
- 2014(16967)
- 2013(16594)
- 2012(14918)
- 2011(13634)
- 2010(13472)
- 2009(12614)
- 2008(12632)
- 2007(11173)
- 2006(10115)
- 2005(9500)
- 学科
- 济(63720)
- 经济(63649)
- 管理(39938)
- 业(39426)
- 企(31322)
- 企业(31322)
- 方法(25044)
- 中国(22921)
- 数学(21555)
- 数学方法(21367)
- 农(18589)
- 业经(15084)
- 财(15064)
- 贸(13928)
- 贸易(13917)
- 易(13631)
- 学(13305)
- 制(12985)
- 农业(12206)
- 理论(10717)
- 银(10676)
- 银行(10648)
- 融(10305)
- 金融(10304)
- 行(10231)
- 地方(10215)
- 发(10112)
- 体(9707)
- 务(9236)
- 财务(9206)
- 机构
- 大学(216377)
- 学院(214175)
- 济(94597)
- 经济(92967)
- 研究(80844)
- 管理(75536)
- 理学(64397)
- 理学院(63640)
- 管理学(62497)
- 中国(62364)
- 管理学院(62126)
- 科学(47636)
- 京(47595)
- 财(42225)
- 所(41300)
- 研究所(37673)
- 农(36604)
- 中心(34586)
- 财经(33747)
- 经济学(31375)
- 江(31241)
- 经(31013)
- 北京(30862)
- 业大(29873)
- 院(28986)
- 范(28918)
- 农业(28883)
- 师范(28563)
- 经济学院(28107)
- 财经大学(25250)
- 基金
- 项目(139708)
- 科学(110087)
- 基金(102641)
- 研究(102350)
- 家(91281)
- 国家(90585)
- 科学基金(75929)
- 社会(67145)
- 社会科(63450)
- 社会科学(63431)
- 基金项目(52668)
- 省(51365)
- 教育(47534)
- 自然(47302)
- 自然科(46215)
- 自然科学(46198)
- 自然科学基金(45419)
- 划(44952)
- 资助(42613)
- 编号(39778)
- 成果(33383)
- 重点(32608)
- 部(32238)
- 发(31046)
- 国家社会(29228)
- 创(29144)
- 课题(28918)
- 中国(28411)
- 教育部(27689)
- 创新(27353)
共检索到330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博成 朱忆天
在资本增殖逻辑强力扩张推动下,资本主义建立了独特的文明景观,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在发展主体、发展理念和发展空间方面表现出了日益不可持续的趋势,这在深层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绝非人类社会发展期盼的终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福祉放置在资本增殖逻辑之上,以此不断深化完善驾驭资本体制机制,在扬弃资本逻辑建构新文明形态指向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经济正义方面,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幻象”的超越和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振闻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朝峰
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纵线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纵轴审视,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的双重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的现代化之路,既切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孔晨旭 宋小明
“天下计济天下”价值理念滥觞于《易经》“上古结绳而治”及大禹时代国家创制中的“大会计”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意识。“天下计济天下”价值理念见诸于古代中国数千年国家财计管理的伟大实践,运行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中。中国式会计现代化秉承“天下计济天下”价值理念,超越了西式会计现代化的狭隘,必将成为人类会计文明未来发展的共同选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涛
唯物史观关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本质规定,要求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剖析必须透过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与恶化的表象,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作用,进而坚持“生产方式”的研究视角。由此,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内在联系时,既要看到生产力的巨幅跃升为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所提供的前提条件,也不能忽视以资本为主导的异化生产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必然影响。这种植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现代化生态困境,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通过自身调适克服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恰恰表现为它的自然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立足于“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秉持系统的生态治理观将生态法治与生态德治有机结合,破解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超越。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是蕴含其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从其属性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特色之路、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发展性关系的拓新之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的递进之路、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借鉴性关系的开放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其路径指向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利益至上、立足中国国情等。不断坚持和继承以上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广。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崇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对各国现代化的借鉴、探索与超越,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其价值本质是对人的现代化需要的满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肯定、人之自由全面发展价值意义的中国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构成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价值事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动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选择等。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拓现代化理论新图景、助力发展中国家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提供了典范性价值指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泽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它自然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都是奠定在机器大工业以及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因此,它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有与西方现代化根本不同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既有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国别差异,更有着二者根本制度上的差别;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志 王治喃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物质至上”西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作用,探寻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应如何有效把握产业转型先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历史主动。为了加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须厚植物质技术基础,弘扬精神与文化价值。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多维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向善”引领科技治理,实现“科技为善”驱动自立自强;增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信”,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协作迈向更高水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孔祥利 侍萱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经典杰作,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在这部恢弘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共性特征,包括机器大生产与工业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科技进步、商品流通与市场化、人口转移与城市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同时,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对物质主义的崇拜、资本积累的趋势以及暴力掠夺的实质。《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宗同源,其中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人的现代化新内涵,坚持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旭 卢江
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理论,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物质资料生产经历了从明显短缺到相对富有,从城乡区域和两大部类动态失衡到相对平衡的历史过程。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资料生产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完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建立基本经济制度并发挥好其作用不仅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物质生产难题即经济危机,从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还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人口生产难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