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9)
- 2023(12629)
- 2022(10749)
- 2021(10105)
- 2020(8443)
- 2019(19851)
- 2018(19350)
- 2017(37020)
- 2016(19913)
- 2015(22422)
- 2014(22520)
- 2013(22662)
- 2012(21917)
- 2011(20147)
- 2010(20357)
- 2009(18866)
- 2008(18959)
- 2007(17017)
- 2006(15045)
- 2005(14087)
- 学科
- 济(96044)
- 经济(95954)
- 业(52708)
- 管理(49915)
- 方法(37702)
- 企(37682)
- 企业(37682)
- 数学(33565)
- 数学方法(33345)
- 中国(30958)
- 农(29445)
- 地方(24533)
- 财(21470)
- 农业(20438)
- 业经(19732)
- 贸(19587)
- 贸易(19572)
- 易(18988)
- 制(18040)
- 学(17905)
- 银(16143)
- 银行(16111)
- 融(15944)
- 金融(15942)
- 行(15640)
- 发(14163)
- 环境(13986)
- 地方经济(13703)
- 和(13355)
- 体(12288)
- 机构
- 大学(293320)
- 学院(292252)
- 济(132176)
- 经济(129697)
- 研究(111286)
- 管理(105946)
- 理学(89824)
- 理学院(88675)
- 管理学(87369)
- 管理学院(86788)
- 中国(86003)
- 科学(65480)
- 京(63976)
- 财(59323)
- 所(57649)
- 农(52284)
- 研究所(52124)
- 中心(49673)
- 财经(46437)
- 江(44449)
- 经济学(42441)
- 经(42248)
- 北京(41766)
- 业大(41469)
- 农业(40846)
- 范(40505)
- 师范(40111)
- 院(39543)
- 经济学院(38339)
- 州(35237)
- 基金
- 项目(186490)
- 科学(146583)
- 研究(138227)
- 基金(135233)
- 家(117922)
- 国家(116927)
- 科学基金(98444)
- 社会(89458)
- 社会科(84847)
- 社会科学(84824)
- 省(71266)
- 基金项目(70508)
- 教育(62640)
- 划(60739)
- 自然(60258)
- 自然科(58814)
- 自然科学(58795)
- 自然科学基金(57786)
- 资助(56225)
- 编号(55190)
- 发(46407)
- 成果(46136)
- 重点(43006)
- 部(42794)
- 课题(39252)
- 创(38262)
- 国家社会(37878)
- 发展(37785)
- 展(37161)
- 教育部(36496)
- 期刊
- 济(151501)
- 经济(151501)
- 研究(94066)
- 中国(63240)
- 农(49491)
- 学报(45497)
- 财(44542)
- 科学(42761)
- 管理(38515)
- 大学(34375)
- 农业(33720)
- 教育(32390)
- 学学(32183)
- 融(31385)
- 金融(31385)
- 经济研究(25583)
- 技术(24739)
- 业经(24298)
- 财经(23678)
- 问题(20706)
- 经(20548)
- 业(18641)
- 贸(18169)
- 世界(16674)
- 国际(16280)
- 技术经济(15387)
- 统计(13696)
- 商业(13527)
- 版(13511)
- 图书(13416)
共检索到457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关于贫困成因的研究,传统上存在结构与行动两种认知与研究范式,前者强调超越于个体的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而后者则认为,贫困源于个体社会行动的不力和主观上发展动力的不足。在两种范式下,减贫方案也差异极大。基于中国扶贫实践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分析,中国走出了一条超越结构与行动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仅实现了对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致贫结构的破除,同时也确立了新的亲贫性制度与政策结构;其不仅健全了贫困治理体系,更突显了贫困者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价值与内在发展动力。在超越贫困陷阱的结构与行动束缚的实践中,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这也构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减贫所贡献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关键词:
结构 行动 中国特色 扶贫开发道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琳 唐子茜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高度。本文通过回顾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的实践历程,归纳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新发展,进而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经验进行总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明波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救济式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模式,逐步形成的。坚持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应强化党在扶贫开发中的领导地位,加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完善扶贫开发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协同攻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精准扶贫 扶贫攻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辉 张子尧 尹恒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培育贫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治本之举。中国政府在2011年底推出了新一轮全国性区域扶贫开发计划,本文利用手工收集整理的政策文件信息,结合县域经济、企业和土地交易等宏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深入剖析了区域扶贫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开发计划显著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且未对邻近或对口帮扶地区造成负面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推进,其中既包括生产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又包括生产效率改善的内涵式发展。此外,成本收益分析表明扶贫开发计划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具有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本文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区域扶贫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区域扶贫政策 高质量发展 双重差分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苏国霞
3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多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但是,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发展差距正在成为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突出矛盾,致贫因素更加复杂,缓解贫困难度加大。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继续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实施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扶持政策,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切实维护贫困人群的基本权益,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目标而努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超 罗必良
研究目标:借鉴马克思及西方产权理论主要思想,研究揭示中国农村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制度选择及经验。研究方法:基于产权理论对经济事实进行逻辑推演,并采用1978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主要体现在农村资源(土地和人力)的产权制度改革上,由此形成的资源产权激励效应和正向扩散效应,正是中国农村人口发生大规模减贫的最重要原因及主要经验,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研究创新:本文基于产权理论的研究为减贫提供一个新的微观制度视角解释。研究价值:总结提炼中国农村特色扶贫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扶贫开发 减贫 产权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黄承伟 袁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坚持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不断完善的实践成果。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扶贫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基本目标,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新阶段,取得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前所未有辉煌成就的根本遵循,将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黄承伟 袁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坚持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条道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不断完善的实践成果。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扶贫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基本目标,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中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新阶段,取得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前所未有辉煌成就的根本遵循,将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帅传敏 梁尚昆 刘松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和脱贫速度的减缓,中国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备受关注。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对扶贫开发重点县主要扶贫投入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1)外资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优于国内扶贫资金;(2)中央政府的扶贫资金中,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优于以工代赈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优于贴息扶贫贷款。基于此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扶贫重点县 扶贫开发 投入 绩效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国政
扶贫开发是中央政府实施的为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一项重要工程。西藏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和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决定了西藏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是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相结合。国家主导主要体现在"对口援藏"上,地方互动则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特色经济等路径。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的扶贫开发模式成效是显著的,无论是"对口援藏"还是西藏的自身探索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的扶贫开发模式尽管还存在援建项目效益较低、当地农牧民参与程度仍较低等缺陷,但其对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还将继续下去。应建立
[期刊] 改革
[作者]
白增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扶贫开发从"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精准扶贫",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不仅为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其他国家扶贫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2020年后我国扶贫重点应该从解决贫困群体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问题转向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要关注农村贫困转移到统筹城乡减贫一体化上来,由"扶贫"向"防贫"转变,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对贫困群体实施分类精准救助,解决好部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扶贫开发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田任华 赵发琪 郭志仪
承国家教委首届哲社科学青年基金的支持,自1987年以来,我们对甘肃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一些贫困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和收集了一些通过经济开发脱贫的典型范例。在此,我们择出几例进行分析,以总结经验,为进一步脱贫提供决策依据。 1.会宁县综合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会宁县原属定西地区,1985年10月划归白银市。该县过去是中部地区最贫困的县之一,由于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永红
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省在扶贫开发中就采取了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自我脱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经济扶贫与科教扶贫相结合、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等有效措施 ,提出了小额信贷扶贫模式、企业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模式等具体扶贫模式 ,以此减少建卡贫困人口 ,提高民族地区的扶贫效率 ,推进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扶贫模式 扶贫开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阶段。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其最伟大成果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以下称:习近平扶贫思想)。打好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需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特征,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需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扶贫思想引领形成的我国贫困治理新体系及其对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扶贫思想 贫困治理体系 脱贫攻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