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1)
- 2023(5563)
- 2022(4970)
- 2021(4575)
- 2020(4047)
- 2019(8822)
- 2018(8930)
- 2017(15991)
- 2016(9498)
- 2015(10897)
- 2014(10894)
- 2013(10602)
- 2012(9847)
- 2011(9078)
- 2010(9671)
- 2009(9030)
- 2008(8952)
- 2007(8592)
- 2006(7906)
- 2005(7090)
- 学科
- 济(35177)
- 经济(35033)
- 管理(23130)
- 业(21486)
- 企(18541)
- 企业(18541)
- 方法(16158)
- 理论(12627)
- 学(11454)
- 数学(11397)
- 农(11293)
- 中国(11124)
- 数学方法(11087)
- 教育(10429)
- 业经(9517)
- 和(8174)
- 制(8041)
- 财(7958)
- 农业(7034)
- 教学(6940)
- 地方(6550)
- 体(5690)
- 银(5535)
- 银行(5503)
- 策(5351)
- 行(5285)
- 技术(4897)
- 环境(4816)
- 贸(4806)
- 贸易(4799)
- 机构
- 大学(141632)
- 学院(139001)
- 研究(49173)
- 济(48325)
- 经济(46971)
- 管理(46597)
- 理学(38817)
- 理学院(38239)
- 管理学(37236)
- 管理学院(36970)
- 中国(35885)
- 科学(32099)
- 京(31316)
- 农(27290)
- 所(26179)
- 财(24987)
- 江(24857)
- 研究所(23635)
- 范(23166)
- 师范(22915)
- 业大(22327)
- 中心(22324)
- 农业(21365)
- 北京(19959)
- 财经(19232)
- 州(19043)
- 师范大学(18146)
- 省(17766)
- 技术(17244)
- 经(17097)
- 基金
- 项目(85773)
- 科学(66297)
- 研究(63399)
- 基金(59467)
- 家(52415)
- 国家(51870)
- 科学基金(43295)
- 社会(39525)
- 社会科(36101)
- 社会科学(36080)
- 省(34913)
- 教育(32428)
- 基金项目(30496)
- 划(29883)
- 自然(27681)
- 自然科(27058)
- 自然科学(27050)
- 编号(26820)
- 自然科学基金(26590)
- 资助(24968)
- 成果(24244)
- 课题(20269)
- 重点(20191)
- 部(18998)
- 发(17552)
- 创(17211)
- 年(16675)
- 大学(16272)
- 科研(16255)
- 教育部(16186)
共检索到225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樊溶 孙元涛
面向明日世界的“未来素养”在实践中被狭隘地等同于“为未来做准备的素养”。这种理解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社会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误区。社会本位论的沿袭、工具理性的僭越与人类对于确定性的寻求,共同建构了社会功能主义在教育变革历程中的演进逻辑。超越社会功能主义需要方法论的重构:未来素养不是将人视作治理性话语下的某种“资本”,而是以人为伦理性主体;不是实现单一的未来理想,而是走向“复数乌托邦”;不是一劳永逸的习得性训练,而是递归性循环。唯有此种实现了“回到人”之价值复归的未来素养培育,才能为实现最终走向“超越人”的未来教育提供基础与可能。
关键词:
未来素养 未来教育 社会功能主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立彬 杨会良
信息素养是人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心理及信息潜能等多种基本素质有机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信息品质与内在涵养。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缺憾,亟须加强培育。高校要肩负起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需要按照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在逻辑,制定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明确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容,构建信息素养培育的模式,加快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俊丽
从方法论的角度,回顾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体系与技术。研究从英文综合类和图书情报专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依据内容分析方法形成分析框架,包括测度对象、测量方法、工具来源及依据、测量内容四方面;依据分析框架对随机抽取的64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测度对象来看,大学生占据了多数;从测量方法和工具来看,填答类特别是问卷类型的测量工具应用最普遍,并且,吸收了教育领域的评价方法;从工具来源及依据来看,有多个机构开发的应用较广泛的量表或问卷,ACRL《标准》是信息素养测量工具形成的重要依据,测试题的内容则结合被调查者的专业或学习背景嵌入具体的信息资源类型或工具。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信息素养评价英文文献,对信息素养指导者实施教学成果评价和学生水平测试提供方法论层次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信息素养评价 方法论 学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文亚平 李霞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的发展期,但也暴露出艺术教育机制不健全、师资结构失衡、艺术实践层次不高以及观念落后等问题。高校艺术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遵循全程性、针对性与科学性原则,通过更新理念,树立高等教育工作者课程开放发展观念,推动艺术课程实施的人本化战略,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等路径,因势利导,建设完善的现代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大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课程论 大学生 艺术素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习明
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主体构成因素。文章阐释了人文与科学、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内涵,剖析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缺失现状,并就加强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 融合 培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云 张琳玲 陈元辉
理性素养在“即时性”“紧迫性”的教育活动中难以发挥作用,真正帮助教师形成判断、展开实践的是感性素养。感性素养助力教师迅速实现教育互动,即时关注学生状态,自发改变语言和行为方式,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经分析而直接做出判断、采取行动。“未经分析的综合判断”是教师感性素养引发的独特判断,产生于师生交融的教育情境,缘发于教师以自身身体、目光、情绪等感性条件构造而成的现象空间。教师感性素养的培育,从师范教育“实习”环节的浸润与学习到新任教师的指导与训练,再到优秀教师的反思与实践,是一个伴随着教育情境构建能力不断提升的长期过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秀峰
职业素养是普通人转变为职业人的首要条件,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着重培养的最主要内容。职业素养的养成目标应通过以人的发展为经度、以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为纬度的职业素养分析来确定,并全面落实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素养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达成,并以学校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协调机构和师生考核制度作为保障。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高职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小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要通过加强专业制度建设、专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提升、巩固专业意识来实现,使青年教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人文知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青年教师 专业素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红燕 古秀蓉
未来素养实验室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设计开发,旨在提升未来素养的一种实践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该实验室已推广至全球44个国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方法论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原则。本研究围绕未来素养何以可学、未来素养实验室创生着怎样的新型学习方式等话题,探讨了未来素养实验室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未来素养实验室是不断制造假设、开展实验、收集证据、形成行动的创新型学习模式,它通过预期将未来当下化,以对未来预期假设的反思与批判为前提,以混合性方法为指导,基于揭示、重构和再审思三大阶段,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和与未来的深度连接,获得对当下涌现未来的洞察力,从而提升学习者运用未来的能力,为构建更为美好、去中心化的未来世界提供行动指导。然而,未来素养实验室仍面临学习内容上大而化之、学习机制平面化、学习效果缺乏评价,以及实验室内结果与实验室外行动间存在鸿沟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本土化实践时注入更多的教育与课程思维。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如石 李昕
一、对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培育与发展市场体系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目标与发展模式问题,是经历了一个由浅至深的认识过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写入党的文件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新洲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包括准确把握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科学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包括在"第一课堂"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在新媒体平台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找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统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韩玉 何秀丽
为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践,满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中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然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应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的规律及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规律,构建核心素养培育的"全人模式",并借助微视频,通过微视频教学、微视频制作和微视频校园媒体三个路径实施该模式,使之体现"三全""两性"和注重意义体认的特点。中职学校系统设计微视频的内容,建立学习共同体协同创新微视频的运营模式,有利于"全人模式"的高效运行。
关键词:
微视频 中职学生 核心素养 全人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彦军 季卫兵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广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或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教育,应力避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将重心回归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本质上来,通过价值重塑与文化引领来培育广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素养 培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芳转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实践"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文章从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专题培训、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实践体验等方面论述了"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素养 着力式 培育模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顾启兰 许文婷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场所不仅是在办公室、课堂和学生宿舍,也可以转移到操场、户外,可以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人文素养培养联系起来。适度、健康的体育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意识、文化意识和进行心理调适的重要方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践行人文精神,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