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94)
2023(16137)
2022(14014)
2021(13154)
2020(10935)
2019(25080)
2018(24852)
2017(48302)
2016(26100)
2015(29419)
2014(29241)
2013(28509)
2012(25729)
2011(22897)
2010(22769)
2009(20751)
2008(20056)
2007(17386)
2006(15134)
2005(13279)
作者
(72066)
(60106)
(59525)
(56753)
(38218)
(28778)
(27132)
(23546)
(23019)
(21299)
(20583)
(20086)
(19026)
(18805)
(18672)
(18261)
(17844)
(17827)
(17236)
(17128)
(14636)
(14599)
(14359)
(13759)
(13329)
(13301)
(13207)
(13203)
(12089)
(11783)
学科
(99889)
经济(99737)
管理(80360)
(74252)
(63222)
企业(63222)
方法(47284)
数学(41172)
数学方法(40598)
(29755)
(27519)
中国(26665)
业经(23355)
(23271)
地方(20397)
(20258)
(18672)
财务(18594)
财务管理(18552)
农业(17846)
企业财务(17621)
(16956)
贸易(16939)
理论(16783)
(16442)
环境(16380)
技术(16224)
(16133)
(15817)
(15699)
机构
大学(362171)
学院(359634)
管理(145980)
(142405)
经济(139140)
理学(127194)
理学院(125836)
管理学(123641)
管理学院(122962)
研究(115478)
中国(85518)
(75528)
科学(70064)
(68411)
(55564)
财经(54597)
(53997)
中心(53606)
业大(52622)
(51944)
研究所(50438)
(49776)
(47192)
北京(46953)
师范(46770)
经济学(43092)
(42619)
农业(41816)
(41660)
财经大学(41015)
基金
项目(252605)
科学(199958)
研究(186428)
基金(184820)
(159902)
国家(158594)
科学基金(137826)
社会(118577)
社会科(112280)
社会科学(112250)
基金项目(98248)
(97703)
自然(89363)
自然科(87269)
自然科学(87247)
教育(86210)
自然科学基金(85658)
(82209)
编号(76109)
资助(75220)
成果(61210)
(56228)
重点(56144)
(52805)
(52672)
课题(51813)
(49437)
创新(49285)
国家社会(48921)
教育部(48903)
期刊
(153110)
经济(153110)
研究(105635)
中国(67978)
学报(54855)
管理(53761)
(53588)
科学(50984)
(49364)
大学(43182)
教育(40847)
学学(40660)
农业(33837)
技术(31716)
(30470)
金融(30470)
财经(26613)
业经(25221)
经济研究(24018)
(22684)
问题(19967)
图书(17770)
理论(17542)
科技(17132)
(17010)
技术经济(16492)
(16327)
实践(16082)
(16082)
现代(15992)
共检索到517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六招  顾丽梅  
从上海Z镇基层党建运作的"全过程"治理来看,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也面临着深刻转型,单靠传统行政资源无法有效解决日趋复杂化、碎片化的基层治理问题,于是执政党开始尝试"去科层化"的调适性变革。文章指出,党作为一个行动主体,不再完全依托科层化结构而是以超越"科层化"运作机制实现党组织的"有效在场";党也作为"场结构",为基层社会中不同主体构建一个行动舞台,以"柔性化"方式重新吸纳新生社会空间的组织和个体进入基层治理场域,实现党在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动员"与"有效服务",进而推动超大社区的"有效治理"。这表明,党的领导方式、党的建设方式在基层社会实现了科学化、在地化,逐渐走出了传统的机械"硬嵌"、机械"说教"模式,这是党组织与地方治理的科学结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社会的表现形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莉  侯利文  
镇域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特色的治理单元和研究单位,其重要性被学术研究所忽视。以上海市M镇为例,围绕超大城市镇域社区治理的内涵、特征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超大城市镇域社区治理的可能路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超大城市镇域社区结构突生,聚而不合,形成流动人口迁居化、社区关系高度脱域、利益结构碎片化特征,造成了城乡差异与冲突、科层规约与条块矛盾、行政过度与有限自治等新矛盾。熨平多重叠加的治理矛盾需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和治理机制三个维度出发,系统推进我国超大城市镇域社区治理体系的科学建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议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蒋硕亮  陈贤胜  
遵循“制度基础→资本保障→行动结果”的作用链条,构建了“制度-资本-行动”的分析框架,并借助鲁西南S镇“水污染治理共同体”的案例深描,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科层制下的制度创新和权力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奠定基础,制度创新促进共同参与,权力下放实现赋权增能,但该过程普遍面临着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摩擦和调适;基层政府正式治理资源不足使其通过公众协同共治、官员关系运作和政府间利益共谋等方式嵌入非正式治理资源;个体资本禀赋的价值属性使得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差异性;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政府策略表现为维护政治稳定和任务导向下的行政动员、基层政府“适应性执行”以及基层官员“职位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公众策略表现为权益受损及参与意识的提高促进参与实践,企业主利益驱使下的不同策略转换,村干部在政府、村民与自身之间“三重角色”扮演中寻求综合收益最大化。因此,基层治理实践中,需要从上级政府、镇政府、村民、企业主、村干部等多主体视角优化制度设计、强化资本保障、调适利益取向和目标追求,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章高荣  
当前私营企业党建已经实现全覆盖,然而对党建如何影响企业发展的机制分析仍不充分。文章在区分党建的不同发展阶段后,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企业治理的角度切入就党建对私营企业外部竞争与内部治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党建可被视为企业在趋同压力下获取合法性以提高外部竞争优势的过程。其次,基于效益最大化,企业存在将党建嵌入到治理之中的需求。第三,党组织参与企业治理的核心在于发挥党员人力资本优势。除此之外,将企业党建转换为内部治理优势仍然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随着制度趋同压力的增强,党建带来的外部竞争优势的效用可能会降低。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唐鑛  刘华  柴静  
现阶段,党和国家将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工会作为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工会对企业生产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对于企业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目前学界尚未有清晰和深入地解释。本文基于“嵌入—赋能”视角对4家制造型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构建出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工会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是由外部组织嵌入激活工会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外部力量和内生力量之间的高效联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给予“政策”、“思想”、“资源”的支持,又要立足工会自身优势与职能的发挥,对员工进行参与赋能、技术赋能与精神赋能,以此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创新。此外,技术赋能是工会助力企业创新实践的核心维度,其重要性应给予高度地重视。通过深入挖掘企业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工会助力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推进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月秀  
引导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意愿很低。政府、社会、企业、高校、毕业生必须协同合作,构建多元联动机制,才能有力地提升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干事的积极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彭飞   王琛   王争   吴华清  
提升基层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与稳定就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基层经济治理的就业促进效果,本文创新地以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自主权的一种放松干预为识别依据,以中国首批“强镇扩权”试点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工业企业与乡镇区位信息匹配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基层经济治理能力提升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规模扩大,但就业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民营和大型企业中,并且在县级经济分权、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和贸易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呈现显著的协同治理效果。对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强镇扩权”改革提升了基层经济治理能力,减轻了企业税收成本、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激发了企业市场活力,进而扩大了就业规模。本文从基层经济治理赋能角度揭示了促进就业的制度激励成因,拓展了分权—集权的经济效应研究。研究结论为新发展阶段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升经济治理效能与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勇  孙迎联  
最近几年来,"项目进村"的微观治理实践备受关注。其中,"项目进村"的实质是"公、共、私"三种不同治理资源的叠加调适,村民小组作为"共"的载体,其运行机制和效能的发挥具有"微治理"的典型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三则涉农落地案例的实地考察,发现政府项目资金与村组现实诉求之间关联程度构成了村民小组治理的叙事情景,村民小组适度的治理规模为低成本达成社会共识找到了组织基础,村民小组历时过程中形塑的熟人社会"情"与"理"的治理逻辑推动社区问题的解决,中农经济兴起、中农群体壮大是村民小组治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要素。在"项目制"日渐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配置、调动、利用资源的当今农村,村民小组应当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个阶段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的着力点。
[期刊] 求索  [作者] 谢小芹  
以往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多被放在“国家—社会”的范式下进行解读,忽视了政党这一关键变量。借鉴布洛维“制造同意”的理论洞见,可构建“引领认同”的分析框架,以呈现一个典型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基本过程和深层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通过高位推动、深度嵌入和标识感召的政治机制,主体吸纳、资本聚集的社会机制及个性服务、便捷服务和兴趣服务的情感机制形塑出自上而下的温和引领。社区主体则通过与党政互动滋生出政治信任、情感归属和价值重塑,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自愿认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由此双重机制构成,以党建带社建、以社建促党建,这不仅拓展了“政党—国家—社会”范式的学理内涵,亦丰富了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命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二进  
生态修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自然资源部公布的18个中国典型生态修复案例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出发,探究在生态修复中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重因素间的动态联动效应。研究发现:在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受到生物多样性、人为干扰、公众满意、服务提升、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等多种因素的联动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呈现多样化路径,表现为生态稳定驱动型、经济发展驱动型、社会健康驱动型。同时,多种驱动类型互动耦合共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终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官华  杨钋  
社区教育在我国呈现教育部门、广播电视大学等多主体推动的特征。现有研究对不同主体推动的社区教育发展及其差异性的分析还不多,也没有对这些主体的行动措施与政策文件间的联系进行讨论。通过对广东省Z市的社区教育发展情况的文献分析、政策文本分析和访谈,发现不同主体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行为、措施具有差异性。教育部门的行动更多侧重于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工作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较为单一、持续性不够等问题。市广播电视大学、G镇、共青团积极举办社区学院、开办课程等,工作更多具有自主政策创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部门形成互补,实质性推动了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对社区教育政策的基层执行逻辑、教育部门的行动逻辑、多属性主体的行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社区教育的政策定位、明确社区教育政策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系统作用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冉秋红  邓赫  
基于两家科创板公司的股权激励案例分析,发现差异化战略下的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的共同特征有激励对象聚焦核心技术人员与业务骨干、激励范围广且激励期限长、激励差距大小受治理结构影响且技术团队激励差距相对较小、行权业绩条件包括财务指标及与科技创新相关非财务指标且各指标目标值中等难度等等。该契约结构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协同促进公司进行自主创新、突破创新与持续创新,支持其差异化战略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敏  
近海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非储藏性等自然属性,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善治目标,社区共管成为近海渔业资源治理的主流路径。基于华南地区梅村的案例研究,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区共管之所以可能,关键在于其实现了国家与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关系协调。研究发现,社区共管以农村基层组织为主体,凝聚整合了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及渔村、渔民等多元主体的治理优势与资源,实现了从动员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有助于渔村治理能力提升与治理共同体的重构。在此基础上,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滨海旅游业发展,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得以实现,促进了渔民转产增收和多元主体共同受益,以渔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发展共同体逐步形成,近海渔业资源治理得到推进。本文认为,社区共管有助于完善国家监管模式,并与西方治理理论形成对话,对构建近海渔业资源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