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20)
2023(5012)
2022(4069)
2021(3833)
2020(2914)
2019(6541)
2018(6492)
2017(10927)
2016(5759)
2015(5931)
2014(5763)
2013(5333)
2012(4953)
2011(4263)
2010(4414)
2009(3928)
2008(3774)
2007(3354)
2006(2807)
2005(2353)
作者
(15673)
(13171)
(13014)
(12285)
(8496)
(6418)
(5717)
(5107)
(5040)
(4927)
(4587)
(4354)
(4319)
(4268)
(4118)
(4050)
(3897)
(3866)
(3865)
(3808)
(3218)
(3175)
(3164)
(3101)
(3083)
(3035)
(3019)
(2867)
(2853)
(2655)
学科
(22581)
管理(21815)
(20782)
企业(20782)
(15120)
经济(15100)
技术(13936)
技术管理(11233)
中国(6182)
业经(5750)
理论(5462)
(5036)
方法(5014)
教学(4661)
(4019)
教育(4015)
(3816)
(3773)
农业(3642)
数学(3514)
(3499)
银行(3498)
数学方法(3444)
产业(3412)
(3390)
地方(3377)
(3298)
(3294)
学法(3256)
教学法(3256)
机构
学院(73574)
大学(71899)
管理(29559)
(26207)
经济(25593)
理学(25502)
理学院(25256)
管理学(24854)
管理学院(24705)
研究(23726)
中国(17039)
科学(15126)
(14769)
(13078)
(13028)
业大(11891)
(11645)
(11591)
中心(11310)
技术(11205)
研究所(10580)
农业(10493)
(10154)
(9568)
师范(9430)
财经(9002)
(8940)
北京(8820)
(8706)
职业(8273)
基金
项目(53543)
科学(42670)
研究(40636)
基金(36821)
(32876)
国家(32563)
科学基金(28313)
社会(25027)
(24297)
社会科(23722)
社会科学(23721)
教育(20078)
基金项目(19634)
(19529)
(18797)
自然(17984)
自然科(17669)
自然科学(17666)
自然科学基金(17402)
创新(16329)
编号(15993)
资助(12849)
(12812)
成果(12809)
重点(12477)
课题(12439)
(11756)
(11499)
(10922)
(10620)
期刊
(28979)
经济(28979)
中国(21322)
研究(21153)
教育(16063)
管理(15008)
(12743)
学报(12138)
科学(11127)
技术(9996)
农业(9541)
大学(9368)
(8910)
学学(8639)
科技(7425)
(6043)
(5747)
金融(5747)
职业(5617)
业经(5227)
(4841)
论坛(4841)
技术经济(4666)
经济研究(4237)
图书(4128)
财经(4118)
业大(4025)
(3754)
技术教育(3697)
职业技术(3697)
共检索到113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立云  
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即超级亲本选育——超级杂交组合选育——超级杂交制种,并详细阐述了各步骤的标准和实现其目标的技术路线;提出了水稻光温敏不育机理新设想:即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其位置相近的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育基因位点(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两用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按照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的技术路线,成功选育了父本996和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两个超级杂交稻亲本,利用前者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的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陆两优996,用后者选配出C两优87和C两优396等增产幅度大、极有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建荣  宋昕蔚  吴明国  程式华  
【目的】针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偏低、制种产量较低等问题,开展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实践。【方法】通过籼粳渐渗杂交,选育花时早、柱头外露高的粳型保持系,进一步转育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通过籼粳渐渗杂交、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籼粳成分定向选择等技术手段,选育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并比较与普通粳稻恢复系在主要农艺性状、程氏指数、广亲和特性、广亲和基因、恢复谱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2种配组方式,比较两者的光温反应类型表现与异交结实率差异。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H58、C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家奎  
对长江上游超级稻的穗粒结构、冠层特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在超级杂交稻材料构建和组合选育上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长江上游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偏籼型"、"偏大穗+偏大粒"、"厚秆壁+V-型叶"、"前披后直动态株型结构"、"不育系与恢复系性状合理分工"等超级稻育种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袁隆平  辛业芸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作楣  
讨论了利用光、温敏核不育两用系的杂交稻育种途径。指出核不育两用系除育性不容易稳定外,其配合力选择受育性选择的制约,造成育种工作的低效率。核不育两用系失去了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具备的自主防护和被动防护的双重功能。初步应用的低温敏不育系,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温度临界点的压力、方向正好相反,更容易发生混杂退化。核不育两用系繁殖和制种在地域和季节上受到很大限制,而亲本种子却难以控制,可能给杂交稻种子生产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两系法不可能取代三系法而成为杂交稻育种的主要方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忠旭  马兴全  李全英  李如海  姚继攀  张丽颖  张雪  梁传斌  高焕勇  
回顾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北方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育种方法上主要通过"籼粳架桥"、粳爪交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形、生态育种等多种途径培育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了继C57和C418之后又一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恢复系C2106,以其配组育成的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2006、辽优2016、辽优9906、辽优5206等在辽宁乃至北方稻区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表现高产、优质、抗逆等优点。同时介绍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农荣  钟旭华  王丰  郑海波  
【目的】研究超级杂交稻及其亲本在结实期的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关系。【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稻粤杂122、粤杂889和粤杂922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在田间常规栽培条件下比较不同超级杂交稻及其亲本在结实期的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结果】(1)各供试材料根系伤流强度最大值出现的时期各不相同。它们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始穗期、抽穗后第5天和抽穗后第10天。除母本GD-1S外,其它供试材料的伤流强度均迅速下降,抽穗后第15天是下降的拐点。(2)超级杂交稻与其父母本的受精颖花根活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利用根系活力强的亲本组配可望获得根系活力强的超级杂交稻组合。(3)超级杂交稻及其父本均有不同程度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德朗  罗孝和  徐庆国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1985年至 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以新恢复系 5 5 9为父本 ,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 5 5 9.该组合参加 2 0 0 0至 2 0 0 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 ,平均产量 9.6t/hm2 ,比三系对照组合汕优 6 3增产 5 .3% ;全生育期 135 .4d ,比对照短 3.2d ;抗稻瘟病 ;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 ,并易于制种 .2 0 0 2年 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华凤  张武汉  舒服  何强  
南方稻区的杂交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育种技术路线正确,中国率先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新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在广适性组合较少、推广力度不够,影响超级杂交稻的快速发展,以及高产、优质和高抗有机结合的组合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拓宽水稻遗传基础,选育广适性组合、发掘特异种质资源,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组合、建立轻型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推广力度3个方面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中应加快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选育具有广适性、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中稻组合,加强第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奎  阴国大  
本文系统的论述了作者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观点:①通过扩大遗传背景,增强杂种优势,提高选择机遇;②统筹兼顾,全面平衡有关量构成因素,以协调产量这一总体矛盾;③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既需注意植株外部形态的改良,又应关注内部生理机能的改善,在扩大“库、源”前体下,使“库、源、流”三者协调发展;④充分认识杂交水稻是由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形成的特点,在目标性状的选育中,主要着眼于二者优良性状的互补而不必分别求全;⑤综合运用多种育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⑥特定组合的产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具体表现,产量与环境是密切依存的。因此,只有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才能达到产量潜力的进一步突破。根据这一育种思路,育成了超高产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廷  可文静  熊加豹  王海彬  韩雨恩  孔许  张静  马国辉  魏中伟  林文雄  潘晓华  章秀福  马均  赵全志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茎秆维管束结构基础,以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4期超级杂交稻茎秆维管束结构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产量潜力的提高,4期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目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除倒5节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倒2节和倒3节大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外,其他节间大、小维管束面积和总面积均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4期超级杂交稻的实际产量、穗粒数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4期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较第1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增产68. 83%,穗粒数增加87. 42%,而有效穗数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结构特征与穗粒数、结实率以及产量存在正相关,而与千粒质量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和基部茎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显著影响超级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因此,4期超级杂交稻上部茎节间小维管束结构特征以及基部节间大维管束结构特征的改善是保证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穗大粒多和结实率正常的前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华泽田  郝宪彬  王彦荣  张忠旭  
产量优势不强、品质差、制种产量低是困扰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对近十年来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回顾。根据高产、优质、高异交性等育种目标,立足于育种实践,提出符合辽宁省杂交粳稻配组理论方法及亲本选育策略,同时对现在杂交粳稻育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杂交粳稻发展需要解决的攻关课题,为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研究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林贤青  张玉屏  张卫星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了促花肥不同施氮量(0,45,90,135,180kg/hm2)对超级杂交稻冠层功能叶片生长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分化初期,施氮量对倒1叶(剑叶)和倒2叶的叶片形态影响较大,但对倒3叶生长影响较小.剑叶和倒2叶的长和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增加叶面积,提高上部功能叶的叶面积比率,且对叶长的影响大于叶宽,但叶片过长也易造成开花后叶片的挺直度下降,叶片披散,群体的通风透光性差.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的SPAD值相应增加,剑叶的SPAD值在叶片展开后约20d达到最大,随后下降;高氮处理下,倒2叶和倒3叶在开花后期SPAD值下降加剧,衰老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