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70)
- 2023(2825)
- 2022(2379)
- 2021(2294)
- 2020(1997)
- 2019(4455)
- 2018(4492)
- 2017(7405)
- 2016(5004)
- 2015(5826)
- 2014(5677)
- 2013(5474)
- 2012(5284)
- 2011(4972)
- 2010(5297)
- 2009(4670)
- 2008(4840)
- 2007(4255)
- 2006(3813)
- 2005(3386)
- 学科
- 济(13783)
- 经济(13767)
- 管理(8636)
- 业(8457)
- 学(6338)
- 企(6324)
- 企业(6324)
- 理论(5863)
- 方法(5525)
- 农(5089)
- 教育(4990)
- 中国(4769)
- 教学(4753)
- 数学(4442)
- 数学方法(4297)
- 学法(3352)
- 教学法(3352)
- 农业(3256)
- 业经(3191)
- 学理(3027)
- 学理论(3027)
- 研究(2781)
- 财(2731)
- 地方(2724)
- 贸(2517)
- 贸易(2517)
- 制(2455)
- 技术(2377)
- 和(2368)
- 易(2300)
- 机构
- 大学(73293)
- 学院(72491)
- 研究(31583)
- 科学(23522)
- 农(23194)
- 济(20847)
- 经济(20235)
- 管理(19606)
- 中国(19380)
- 所(19011)
- 农业(18948)
- 研究所(17774)
- 京(16998)
- 业大(16930)
- 理学(16644)
- 理学院(16304)
- 管理学(15608)
- 管理学院(15488)
- 江(13240)
- 中心(12548)
- 农业大学(12367)
- 范(12006)
- 省(11866)
- 技术(11847)
- 师范(11799)
- 院(10952)
- 室(10798)
- 北京(10407)
- 业(10397)
- 科学院(10309)
- 基金
- 项目(50763)
- 科学(37024)
- 基金(33593)
- 研究(33011)
- 家(32743)
- 国家(32492)
- 科学基金(24747)
- 省(22214)
- 划(19364)
- 自然(18236)
- 自然科(17820)
- 自然科学(17810)
- 教育(17730)
- 基金项目(17491)
- 自然科学基金(17471)
- 社会(17040)
- 社会科(15856)
- 社会科学(15847)
- 资助(14391)
- 编号(13228)
- 重点(13107)
- 计划(12284)
- 成果(11836)
- 科技(11762)
- 课题(11371)
- 发(10991)
- 创(10776)
- 部(10653)
- 农(10271)
- 创新(10125)
共检索到111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辉 徐孟亮 吴厚雄 陈良碧
以汕优63与9311为对照,对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绿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光合面积大,叶绿素下降慢,光合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多,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能力较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德朗 罗孝和 徐庆国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1985年至 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以新恢复系 5 5 9为父本 ,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 5 5 9.该组合参加 2 0 0 0至 2 0 0 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 ,平均产量 9.6t/hm2 ,比三系对照组合汕优 6 3增产 5 .3% ;全生育期 135 .4d ,比对照短 3.2d ;抗稻瘟病 ;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 ,并易于制种 .2 0 0 2年 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关键词: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 培两优559 选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王秀芹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 产量 品质 施氮量 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辛业芸 袁隆平
【目的】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亲本培矮64S和9311的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关系,以探明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途径。【方法】应用经单粒传法获得后续世代的219个培矮64S×9311 F8重组自交系(RILs)株系材料与亲本培矮64S回交,并选用151个分布于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回交群体RILs BCF1;构建基因组总长为1 617.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93 cM和含151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自由度不等的单向分组方差两组法、三组法分析,用SAS软件ANOVA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德海 王晓燕 马荣荣 禹盛苗 朱练峰 欧阳由男 金千瑜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的重穗、超高产与生理特性的关系。【方法】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轻穗型常规晚粳稻秀水63和中穗型籼型杂交晚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进行组合(品种)间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源、流、库"等生理特性的对比考查与测定,研究和探讨甬优6号超高产的生理特性。【结果】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突出的生理特性是:①"源足",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功能期较长、叶绿素含量多、叶片光合速率高、比叶重和粒叶比较大;②"流畅",为齐穗期单株茎鞘物质向成熟期的穗部输出量大、输出率和转换率高;③"库大",为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和有效颖花量多、库容量大、穗重5g以上;④"根强",为次生根发达、根量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永春 刘利 任万军
以川香9838为对照,研究了杂交稻新组合Ⅱ优498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Ⅱ优498的呼吸强度,过氧化物酶活性和α-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但是根系活力、根冠比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均较低。去壳和裂颖加速了萌发进程,但是萌发后秧苗素质差,对Ⅱ优498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
杂交稻 种子 萌发 Ⅱ优49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胡凝 李义珍 姚克敏
【目的】实现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大面积种植,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合理规划和选择最适宜种植区域。【方法】在南方稻区8个试验点连续2年进行区域生态适应性试验。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种植环境相协调一致的原理,采用生长解析方法,选择生育期(GD)、生长速率(GR)、灌浆速率(FR)和产量指数(YI)为分析要素,分析两优培九在中国南方稻区的适应性。【结果】GD、GR、FR都可以建立决定系数较高的环境模型,YI可以由GD、GR、FR综合表达。两优培九出穗的高温促进率,短日下为5级,长日下为3级,短日促进率为4~5级,为中等感光型,在华南双季稻区的生育期稳定性低于长江中下游稻区及江淮稻区。GR等值线呈东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朝晖 袁隆平 青先国 马国辉 熊绪让
为筛选并建立超级杂交稻集大穗与多穗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为基本模式,研究了多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主要经济性状与实际产量、不同栽培方式与理想方式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关联最密切的性状为有效穗数,其次为千粒重、结实率;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为密度18×104穴/hm2,规格33.3 cm×(10+23.3)cm的宽窄行密株错位形式,该方式的综合表现与目标栽培方式关联最紧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建丰 袁隆平 邓启云 陈立云 蔡义东
对7个冠层形态性状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稻组合与对照组合汕优63的光合形态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对照显著增产的4个组合具有以下光合作用优势:在每穗粒数增加、库容扩大的基础上,剑叶长度增加、叶角较小,冠层各部光的分布比较均匀(消光系数小);在孕穗末期、抽穗后10d和抽穗后30d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及抽穗后10d的群体光合速率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抽穗前茎鞘中能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并能有效运转至籽粒。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光合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承柳 蔡明历
1992~1994年对5088s/R187、7001s/1514和3130ls/1514等两系晚粳杂交新组合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组合具有分蘖力较强,光合势大,稳粒数多,生物产量高等优点;但由于结实率较低,使其潜在产量优势发挥不理想。生产上应用这些组合时应以保证足够稳数,提高结实率为重点,切实抓好早播、壮秧、苗足、前促、中控、后健等措施。
关键词:
两系晚粳杂交稻 生育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志 项祖芬 刘定友
对高产组合绵5优527和汕优63的栽培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绵5优527的分蘖力、根系生长量、根系活力、绿叶量、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汕优63,特别是后期生长优势更为明显,进而抽穗后单株地上部干重和穗部干重比汕优63高。因而绵5优527的高产生理基础表现为强大的养分吸收能力和光合生产能力,能够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源"。
关键词:
绵5优527 生理特性 高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国辉 邓启云 万宜珍 王学华
为了研究超高交水稻最大承载能力 ,比较了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培矮 6 4S/ E32较三系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 3在植株钾、硅和纤维素等方面的诸多差异 :超级杂交稻植株钾、硅和纤维素总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比较其干重百分率 ,两组合钾差异不显著 ,但超级杂交稻茎节间硅和纤维素含量具有优势 ;超级杂交稻齐穗后节间的钾和硅淀积作用明显 ,叶片的钾撤退相对较少 ;高肥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植株钾、硅和纤维素总量因其干重增加而增多 ,其中叶鞘各要素的增重十分明显 ,高肥条件下干重百分率普遍下降 ,尤以硅为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三系杂交稻 钾 硅 纤维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万宜珍 马国辉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力学基础,其抗倒伏指数和茎秆物理强度均显著大于汕优63,具有更大的抗倒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