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2)
- 2023(11065)
- 2022(9616)
- 2021(9296)
- 2020(7817)
- 2019(18467)
- 2018(18594)
- 2017(35862)
- 2016(19930)
- 2015(22630)
- 2014(22791)
- 2013(22202)
- 2012(19939)
- 2011(17875)
- 2010(17946)
- 2009(16041)
- 2008(15432)
- 2007(13217)
- 2006(11291)
- 2005(9631)
- 学科
- 济(74761)
- 经济(74686)
- 管理(54011)
- 业(51196)
- 企(43379)
- 企业(43379)
- 方法(39605)
- 数学(34918)
- 数学方法(34232)
- 农(19340)
- 中国(18361)
- 学(17153)
- 财(16466)
- 业经(16146)
- 理论(15660)
- 地方(14212)
- 农业(12738)
- 贸(12637)
- 贸易(12631)
- 和(12424)
- 技术(12358)
- 易(12262)
- 教育(11661)
- 制(11368)
- 环境(11173)
- 务(10841)
- 财务(10768)
- 财务管理(10748)
- 划(10526)
- 企业财务(10134)
- 机构
- 大学(274448)
- 学院(274340)
- 管理(110670)
- 济(99520)
- 经济(97147)
- 理学(97128)
- 理学院(96081)
- 管理学(93958)
- 管理学院(93503)
- 研究(87854)
- 中国(61993)
- 京(58629)
- 科学(58627)
- 农(47285)
- 业大(45450)
- 所(44795)
- 财(43235)
- 研究所(41444)
- 中心(39364)
- 江(38895)
- 农业(37654)
- 北京(36624)
- 范(36539)
- 师范(36179)
- 财经(35677)
- 经(32457)
- 技术(32339)
- 州(32046)
- 院(31893)
- 师范大学(28993)
- 基金
- 项目(196087)
- 科学(152483)
- 研究(140712)
- 基金(139804)
- 家(122969)
- 国家(121979)
- 科学基金(104200)
- 社会(84391)
- 社会科(79874)
- 社会科学(79849)
- 省(78970)
- 基金项目(74507)
- 自然(70886)
- 自然科(69276)
- 自然科学(69259)
- 自然科学基金(67951)
- 教育(66837)
- 划(66620)
- 资助(59194)
- 编号(58639)
- 成果(46666)
- 重点(44149)
- 部(42231)
- 创(41038)
- 发(40828)
- 课题(40820)
- 创新(38152)
- 科研(37814)
- 计划(36938)
- 大学(36428)
- 期刊
- 济(102856)
- 经济(102856)
- 研究(74918)
- 中国(50439)
- 学报(47595)
- 农(42938)
- 科学(41913)
- 管理(39957)
- 教育(37061)
- 大学(35188)
- 学学(33087)
- 农业(31066)
- 财(31034)
- 技术(26592)
- 业经(17748)
- 融(17630)
- 金融(17630)
- 业(16353)
- 经济研究(16274)
- 财经(16100)
- 图书(15482)
- 科技(14176)
- 经(13540)
- 理论(13375)
- 业大(13369)
- 技术经济(13369)
- 版(13036)
- 问题(13015)
- 实践(12544)
- 践(12544)
共检索到381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龙继锐 马国辉 宋春芳 周静 沈洪昌
为探讨超级杂交中稻节氮栽培最佳节氮量及氮与磷钾最佳配比,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缓释氮肥用量及与磷钾肥配比与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了节氮栽培条件下Y两优1号氮磷钾施用量与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用量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但氮磷钾配比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氮磷钾三元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获得最高产量(10500.9kg/hm2)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205.2 kg/hm2、38.8 kg/hm2、158.6kg/hm2。单产达到9750kg/hm2的推荐施肥方案为:N 163.3-196.7 kg/hm2、P2O5 57.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龙继锐 马国辉 宋春芳 万宜珍 周静 沈洪昌
研究了2种施氮水平下5种肥料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产量与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次序为:成熟期>齐穗期>孕穗期>分蘖中期;低氮(节氮30%)处理比高氮(等氮)处理分蘖发生总量减少,无效分蘖也减少,但其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减少,茎鞘物质转运率高于高氮处理;节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肥料SCU、CCF、LPK和低N适PK的氮素利用率均显明高于普通尿素,SCU优势最为显著。SCU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后期,其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同等氮水平下,SC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较其它肥料高。因此,SCU较其它肥料有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产量及库源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产量及主要库源性状分别在3个栽培模式间、20个杂交组合间及栽培模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个杂交组合在3种栽培模式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分别筛选出了适宜3种栽培模式和同时适宜3种栽培模式的杂交组合。高密低肥模式比其他2种模式增产的杂交组合因有效穗数提高致颖花量增加,而减产杂交组合则因穗粒数明显下降致颖花量降低。结实率低于82%的杂交组合适宜于高密低肥栽培模式,高于86%的组合均适宜于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栽培模式,结实率为82%~86%杂交...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冬水田 栽培模式 适应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一凡 胡承孝 尹名济 赵竹青
在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鄂南红壤性水稻土上,以三要素多水平优化设计方案对双晚杂交稻进行田间实验和盆栽实验,求得该土壤上双晚杂交稻三要素的经济用肥量分别为每666.7 m~2:16 kg N,8 kg P_2O_5,12 kg K_2O,三者比例为2.0:1:1.5。株高、穗长、茎杆重、谷/草和穗粒效等因素的改善对提高杂交双晚产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优化配比施肥 双晚杂交稻 红壤性水稻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建伟 刘强 荣湘民 朱红梅 谢桂先 汤桂容
为了给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光合特性、养分吸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N,P2O5,K2O的质量比为206.3︰105︰180)和氮低量配比(N,P2O5,K2O的质量比为186.3︰105︰180)两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乳熟前、后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促进叶肉细胞的羧化效率,提高CO2的同化速率,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早、晚稻产量高低依次均为推荐配比处理、氮低量配比处理、氮高量配比处理.和对照相比,早稻增产幅度为8.2%~12.0%,晚稻增产幅度为3.7%~12.1%.
关键词:
水稻 养分配比 氮用量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敖和军 王淑红 邹应斌 彭少兵 程兆伟 刘武 唐启源
【目的】探索超级杂交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于2004年和2005年,选用超级杂交稻品种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供试材料,在湖南省5个不同水稻种植生态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农民实际平均施肥量及分别减少和增加25%施肥量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体内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结果】无论在抽穗期,还是成熟期,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水稻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其在不同地点间的变化幅度低于相应的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养分吸收量差异主要由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不同所引起。在不同施肥水平下,随着产量升高,氮、磷、钾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单位稻谷...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产量 施肥量 养分利用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姜心禄 郑家国 池忠志 何树林 王少华
在成都平原研究了强化栽培技术模式下的氮肥运筹,结果表明:适宜的纯氮用量为210kg/hm2,最优的运筹方式为底肥:追肥1:追肥2:穗肥=5:2:2:1。移栽后20d第1次追肥,移栽后40d第2次追肥,穗肥倒2叶全展时施用,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强化栽培 氮肥运筹 分配方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栽培技术 生理生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应斌 周上游 唐起源
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中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季稻栽培,产量可达12t/hm2,生育期130~150d,颖花量5.5~6.0万/m2,叶面积指数9~10,株高100~110cm,分蘖力偏强,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明历 卢开阳 陈鹏 赵合明
对杂交晚籼稻金优928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种植该组合时,只要肥力水平运用恰当每公顷可产稻谷6750 kg以上。生产上宜采用每公顷插37.5-45万穴,施纯氮210 kg左右,施P2O560-75 kg,施K2O 90-105 kg。若既要获得高产,又要保证稻米有较优的加工及外观品质时,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关键词:
杂交晚稻 金优928 栽培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之新 成春彦
采用三因素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金丝小枣两种树龄氮、磷及钾的最佳经济施用量和配合比例。结果表明:初龄结果枣树钾肥效应不显著,最佳经济施用量为每株纯氮24.6g,P_2O_517.3g,配合比例为1.0:0.70;适龄结果枣树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为每株纯氮0.48kg,P_2O_50.24kg,K_2O,0.35kg,配合比例为1.0:0.51:0.73。
关键词:
金丝小枣树 经济施肥量 配合比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杜少平
【目的】为优质甜瓜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以挖掘产量潜能,降低生产成本,防止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方法】连续两年田间试验按氮、磷、钾3因子5水平312-D饱和最优设计方法进行,建立以甜瓜收获后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肥料效应方程,解析肥料的独立效应与交互效应,确定甜瓜氮磷钾施用量阈值。【结果】相对于不施肥处理(N0P0K0),施肥后甜瓜产量提高了16.42%—65.98%,SSC提高了6.71(2012年)和6.62(2013年)个百分点;在其他两个施肥因子一致时,施氮量由0增加到360 kg·hm-2,产量分别提高31.23%(2012年)和31.47%(201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徐徽 杨志远 秦俭 彭玉 马均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分析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特点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生理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W2N1管理模式与磷、钾肥施用量均为90 kg.hm-2的配施(P90K90处理)组合能促进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的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Pn)...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华清 丁峰 殷尧翥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设置不同灌溉方式(淹灌、干湿交替灌溉)和氮肥运筹(总氮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质量比分别为4∶4∶2(T1)、3∶3∶4(T2)、2∶2∶6(T3),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水肥耦合对麦茬杂交籼稻茎叶氮、磷、钾吸收和转运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淹灌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有利于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钾及成熟期穗部和植株钾积累,并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抽穗期茎叶、成熟期穗部和植株磷、钾积累呈先增后降趋势;淹灌能明显促进磷积累,且随着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茎叶的氮、磷、钾积累提高;干湿交替灌溉能够明显提高茎叶的氮、钾转运量及转运贡献率,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促进增产;适宜氮肥后移增产显著,T2较T1、T3增产9.09%、6.48%(淹灌)和11.24%、11.05%(干湿交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总施氮量为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质量比为3∶3∶4时,麦茬杂交籼稻的增产效果最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