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37)
2023(4897)
2022(4474)
2021(4068)
2020(3856)
2019(9152)
2018(9199)
2017(17875)
2016(10279)
2015(11896)
2014(12220)
2013(12186)
2012(11695)
2011(10688)
2010(10815)
2009(10189)
2008(10297)
2007(9677)
2006(8147)
2005(7263)
作者
(33668)
(28376)
(28169)
(26889)
(17748)
(13716)
(13038)
(11403)
(10372)
(10107)
(9493)
(9387)
(9295)
(9102)
(8914)
(8906)
(8847)
(8413)
(8170)
(8083)
(7338)
(7007)
(6985)
(6615)
(6459)
(6346)
(6337)
(6282)
(5929)
(5900)
学科
(42553)
经济(42516)
(25281)
管理(25160)
方法(22693)
数学(20438)
数学方法(20255)
(19382)
企业(19382)
(12458)
(10979)
(10694)
中国(9779)
(9528)
贸易(9527)
(9268)
地方(8241)
农业(8008)
业经(7555)
(7493)
(6619)
(6530)
财务(6516)
财务管理(6495)
(6126)
银行(6089)
企业财务(6062)
理论(5823)
(5744)
(5742)
机构
大学(154196)
学院(153343)
(59811)
经济(58457)
管理(54334)
研究(54201)
理学(46726)
理学院(46123)
管理学(45125)
管理学院(44848)
中国(39808)
(38072)
科学(37820)
(33013)
农业(30901)
(30400)
业大(29447)
研究所(27968)
(26903)
中心(25394)
(24098)
财经(21428)
北京(20545)
农业大学(20063)
(19493)
(19294)
师范(19208)
(18675)
(18553)
经济学(18517)
基金
项目(101353)
科学(76905)
基金(71907)
研究(68297)
(64861)
国家(64355)
科学基金(52517)
(41305)
社会(40369)
基金项目(38505)
社会科(38124)
社会科学(38105)
自然(36204)
自然科(35336)
自然科学(35319)
(35174)
自然科学基金(34663)
教育(31923)
资助(29833)
编号(27922)
重点(23456)
成果(22964)
(22158)
(22076)
计划(21703)
(20822)
科研(20428)
科技(19651)
课题(19589)
创新(19584)
期刊
(63882)
经济(63882)
研究(40033)
(34781)
学报(32938)
中国(29534)
科学(26565)
农业(23077)
大学(22801)
(21921)
学学(21762)
管理(17273)
教育(13975)
(12977)
技术(12934)
(12388)
金融(12388)
业经(10732)
财经(10562)
经济研究(10199)
(9415)
问题(9062)
(9033)
业大(8846)
技术经济(8061)
农业大学(7737)
理论(7652)
统计(7647)
(7353)
科技(7286)
共检索到221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乐素菊  刘鹏飞  曾慕衡  王伟权  王晓明  
【目的】利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对超甜玉米的基因型进行分子鉴定,建立根据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平台。【方法】根据超甜玉米基因bt2启动子区域序列设计引物,通过等位基因特异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利用ClustalX软件,分析比较了32份超甜玉米自交系bt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在扩增的888bp序列中有3个SNP位点,分别在bt2基因转录起始上游的-20,-103和-107bp处,通过对32份超甜玉米自交系的SNP位点分析,将其区分为AAA和GGG 2种单体型。【结论】利用3个SNP位点中的-103(A/G)位点进行等位基因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新梅  董冰  葛兆鹏  裴玉贺  赵美爱  宋希云  
【目的】本研究针对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sbe1和bt2获得SNPs位点并设计引物,进行HRM-PCR分型,根据结果找到相关基因对玉米淀粉合成方面的调控机理,从而为玉米育种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提取普通玉米H21和紫糯96-619的基因组DNA后进行PCR扩增,测序并拼接出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bt2,sbe1的全长序列。【结果】进行亲本间序列比对,找到了20个SNPs位点,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成功对171个高世代回交群体的SNPs位点分型。【结论】运用试验分析,总结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余良  胡建广  苏菁  刘建华  
为了通过对影响超甜玉米再生因素的研究,建立超甜玉米转基因再生技术体系,获得抗虫资源。以超甜玉米幼胚为愈伤组织诱导外植体,利用基因枪法将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转化胚性愈伤组织,通过优化再生和生根培养条件建立了稳定、高效的超甜玉米转基因再生成株体系。结果表明,随着愈伤组织继代时间的延长,再生成苗率降低,再生成苗越难;除草剂Basta对愈伤组织筛选的最适质量浓度为8 mg/L,愈伤组织预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40 g/L蔗糖+20 g/L甘露醇+5.0 mg/L ABA,最适的再生培养基为MS+20 g/L蔗糖+2.0 mg/L6-BA+0.1 mg/L NAA,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秀秀  吕敬刚  彭冬秀  赵宗武  
对甜瓜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材料间杂交后代及回交后代的花性型分离研究表明,F2群体中单性花性状呈现单显性基因控制的3∶1分离比例,证明供试材料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GG和AAGG。并运用RAPD技术,在F2群体中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对A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找到一个与A基因连锁的大小约为500bp的RAPD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文华  张帮洪  尹兴福  张培高  黄云霄  
【目的】研究超甜玉米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这一关键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关遗传参数,为超甜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Ⅱ双列杂交方法配制组合,用GB蒽酮法测定各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利用DPS软件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超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5个亲本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变幅为-2.8943~2.7581,特殊配合力变幅为-4.9540~0.893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自交系T2、T5可溶性糖含量一般配合力较高;供试材料可溶性糖含量的广义遗传力为66.68%,狭义遗传力为35.18%,都相对较高。【结论】超甜玉米可溶性糖性状的遗传受非加性基因和加性基因控制;自交系T2、T5配置出可溶性含糖量较高的超甜玉米组合的概率较大;超甜玉米可溶性含糖量能够稳定遗传给子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鹏飞  周富亮  梁思维  蒋锋  
[目的]研究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的遗传模型,为甜玉米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茎秆强度差异较大的自交系T49(抗倒伏)和T56(易倒伏)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茎秆穿刺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07%,45.30%,57.78%;茎秆抗压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15%,40.83%,62.97%;茎秆弯折性能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79%,40.89%,89.46%,3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结论]在育种实践中,对早期世代可进行玉米抗倒伏性遗传改良和选择,同时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以提高育种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毕研飞  徐兵划  钱春桃  郭静  张永兵  伊鸿平  陈劲枫  
【目的】蔓枯病(gummy stem blight)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危害甜瓜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其存在生理小种的分化,品种即使仅携带单个抗病基因,仍会导致甜瓜抗性逐步降低甚至丢失。建立甜瓜抗蔓枯病聚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选育抗性高且不再分离的聚合抗源自交系和品质优良且高抗甜瓜蔓枯病的改良白皮脆品种(品系),为甜瓜优质、抗病和高产育种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和重要的中间材料。【方法】利用5份甜瓜单一抗源材料PI140471、PI157082、PI511890、PI482398和PI420145两两杂交获得8份聚合抗源(082-471、082-890、082-398、145-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晓明  曾慕衡  乐素菊  
以6个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差异显著的超甜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其配合力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T3,T9,T17和T244个亲本的鲜穗产量和含糖量表现出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有望组成高产和高含糖量的超甜玉米新组合;超甜玉米鲜穗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为17.83%,由非等位基因互作效应引起,且显性基因起主要作用,控制鲜穗产量的显性基因至少有4对;含糖量的遗传效应主要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组成,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狭义遗传力为53.0%,控制含糖量的基因至少有3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和凤美  朱芮  朱永平  覃鹏  
为了研究影响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对20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的11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鲜穗产量与穗长、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籽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鲜穗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长、穗行数、百粒质量、穗粗、行粒数、出籽率和秃尖长。因此,增加穗长、穗行数,提高百粒质量和出籽率,并兼顾其他性状是提高超甜玉米自交系鲜穗产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曾慕衡  乐素菊  王晓明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渝生  李本逊  顾红波  毕有华  
采用方差分析和AMMI模型分析 ,对不同地点随机区组试验中甜玉米株高、穗长和产量的品种差异显著性、试验精确度和品种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单年单点随机区组试验中除了呈贡和石林的穗长以外 ,其余各点性状的品种差异都是极显著的 ,同一性状不同地点的品种间差异表现不一致 ,这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所致。石林点试验精确度最高 ,其余两点的次之。超甜 2 0号在 3个性状上表现最稳定 ,黑甜糯产量最不稳定 ,白甜糯株高和穗长最不稳定。株高、穗长、产量的互作效应主成分 (IPCA)的平方和分别占交互作用平方的93 .2 %、90 .9%和 80 .3%,解释了大部分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 ,由此计算获得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雅楠  曾孟潜  叶松青  
以我国自己转育成的甜玉米新种质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的生化成分、优势率和遗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新种质各种生化成分与原始基因型接近,营养价值高,食味品质好;(2)甜玉米品质性状优势率以负(向)优势为主,明显不同于生长势性状的优势率;(3)普甜、甜脆、超甜玉米籽粒外观性状和糖分含量均受其各自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娟  余渝  孔宪辉  刘丽  王旭文  
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383R与转Bt基因的抗虫棉品系72-72(轮回亲本)回交产生的BC3群体,利用与CMS恢复基因Rf1紧密连锁的2个ESt-SSR标记和Bt基因特异引物展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棉花育性恢复基因Rf1和抗虫Bt基因进行聚合育种。结果表明,检测出15个恢复基因纯和且含有Bt基因的单株(RfRf Bt),同时检测出35株杂合态(RfRf Bt)植株,为培育恢复基因和转Bt基因的抗虫棉恢复系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裴虎  熊才运  张亚辉  任文闯  李小琴  黄君  
为深入探究甜玉米果皮厚度发育的分子机制,利用华南农业大学甜玉米课题组选育的果皮厚度差异较大的甜玉米自交系M03和M08为试验材料,对其授粉后15,19,23 d的果皮进行转录组测序。联合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鉴定甜玉米乳熟期果皮厚度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根据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鉴定核心基因,利用qRT-PCR验证核心基因表达量的可靠性。比较M03和M08不同时期果皮转录组数据共筛选出4 74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DEGs主要富集到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MAPK信号通路。WGCNA分析共构建了18个共表达模块,通过筛选得到4个具有生物学意义且与果皮厚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60)的特异性共表达模块,分别是Turquoise、Yellow、Magenta和Pink模块。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均表明,特异性模块富集到的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以及植物MAPK信号通路在甜玉米果皮厚度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连接度最高的前20个基因进行核心基因筛选,通过基因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到包括MYB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蛋白(CYC15)、β-淀粉酶、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CL-2)在内的13个核心基因。以核心基因为节点构建的共表达网络中还包括生长素转录因子(ARF、AUX/IAA)、乙烯反应元件结合因子(ERF)、亮氨酸拉链(bZIP)等转录因子,功能预测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甜玉米果皮厚度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鹏飞  蒋锋  乐素菊  张姿丽  陈青春  张媛  王晓明  
【目的】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模式,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厚度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果皮厚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D-2,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大于相应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B1、B2、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65%,55.17%和65.2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84%,41.40%和32.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27.186 4,多基因的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