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85)
2023(8657)
2022(7072)
2021(6500)
2020(5217)
2019(11831)
2018(12087)
2017(21889)
2016(12322)
2015(13527)
2014(13823)
2013(13000)
2012(11818)
2011(10646)
2010(11014)
2009(10454)
2008(10396)
2007(9254)
2006(8417)
2005(7853)
作者
(34271)
(28818)
(28406)
(27370)
(18221)
(13505)
(12996)
(11011)
(10968)
(10172)
(9832)
(9676)
(9431)
(9261)
(9089)
(8907)
(8465)
(8325)
(8286)
(8168)
(7280)
(7014)
(6981)
(6620)
(6444)
(6420)
(6347)
(6204)
(5724)
(5719)
学科
(43793)
经济(43705)
管理(38215)
(30013)
(26244)
企业(26244)
中国(17396)
(16817)
(14441)
(13099)
方法(12712)
(11728)
业经(11297)
数学(10366)
数学方法(10235)
体制(10121)
地方(10118)
(9589)
(9502)
银行(9484)
(9113)
理论(9012)
(8986)
金融(8979)
环境(7997)
(7798)
财务(7768)
财务管理(7745)
企业财务(7329)
(7284)
机构
大学(168973)
学院(168191)
(66095)
经济(64272)
研究(61185)
管理(59682)
理学(49888)
理学院(49262)
管理学(48458)
管理学院(48124)
中国(46295)
(36967)
(36325)
科学(35743)
(30269)
(27642)
中心(27295)
研究所(26927)
财经(26861)
(26508)
(24243)
(23633)
师范(23352)
北京(23210)
(23044)
业大(22926)
(21431)
经济学(20722)
农业(20517)
财经大学(19736)
基金
项目(109963)
科学(86901)
研究(83215)
基金(78728)
(68410)
国家(67812)
科学基金(58210)
社会(53488)
社会科(50562)
社会科学(50555)
(43100)
基金项目(41125)
教育(39044)
(36532)
自然(35579)
自然科(34745)
自然科学(34735)
自然科学基金(34079)
编号(33774)
资助(30538)
成果(29321)
(26261)
课题(25370)
重点(25281)
(24406)
(23667)
(22863)
国家社会(22522)
(21611)
创新(21512)
期刊
(80730)
经济(80730)
研究(57001)
中国(42024)
(30217)
学报(25643)
教育(25408)
(24782)
管理(24135)
科学(23652)
大学(20214)
学学(18836)
(17489)
金融(17489)
农业(15851)
技术(14805)
财经(14034)
业经(12346)
经济研究(12273)
(12178)
问题(11854)
(8727)
(8519)
职业(8262)
现代(8202)
改革(7641)
(7641)
(7604)
城市(7539)
科技(7352)
共检索到270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聚军   张哲浩  
随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市辖区向“管政府的政府”转型、属地责任强化,超特大城市街道办的权责配置已无法适应城市治理的现实需要。为缓解超特大城市街道办的权责失衡问题,各地纷纷展开以推动执法权下沉为主线的改革创新。通过对案例城市新修订的街道办组织条例的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治理重心下移时代,街道办的权责定位仍然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差别:“应然”层面,街道办的权责配置趋于明确、执法权得以强化、履职保障机制逐步优化;“实然”层面,依然存在权力承接困难、经济发展负担沉重、向社区过度摊派工作等新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街道办编制不足、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区—街—社区”关系不清。未来优化超特大城市街道办体制的基本方向应是在保持派出机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真正将街道办坐实为一级权责平衡的“准政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丽雅  
随着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在特大城市边缘地区出现了“撤县改区”这种行政区划调整模式。本文分析了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了改革的构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晓壮  
社区治理体制是社区治理元问题。结合治理理论提出社区治理体制概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出发,通过对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调查,分析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社区治理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其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严重、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滞后城镇化、社区共用部位产权遭侵犯、物业服务企业定性错位、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和业主委员会建设难等突出体制性问题,这给社区治理带来制度创新层面的新考验。为此,全面深化社区改革,加快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是破解社区治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业体系,是案例城区产业空间重构的战略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多维测度体系,对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8—2020年,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上稳步提升,可以将其划分为领先型、成长型、追赶型和起步型四大类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东部整体领先、中部快速崛起、西部逐步提升、东北有待振兴”的空间格局和“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各维度发展存在不协调倾向和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大致表现出先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规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熊竞  
行政区划作为空间协同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在当前空间关系日益复杂的新城发展中发挥制度效能,既是一个理论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借助尺度、协同、治理等概念和理论构建了超大特大城市新城政区治理的三尺度分析框架,提出相应假设,进而通过田野调查、案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假设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政区治理通过空间关系调整来助力超大特大城市新城建设,而这一助力机制则是由市域、城域、区域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嵌套的尺度构成并展开的,三尺度协同可以更好发挥政区治理的政策效能。同时,新城的政区治理也还存在工具创新和精准操作等挑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特大城市的形象问题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的设计、工具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在密集型大城市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均匀空间的比较之中提出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雪莲  
文章以北京市第一个街道层级的社区——"鲁谷社区"改革为个案,分析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街居制"的发展困境及成因,提出以"社区制"为制度载体探索多元合作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由"街居制"到"社区制"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挂牌或翻牌,应在"精简机构,缩减人员"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职能转变、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市场配置机制,将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侗  
城市基层治理体制的形成与变化往往与国家政权建设及其国家治理目标相适应。文章认为,街道办事处作为重要的基层治理场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变迁,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始终游离于"政府化"与"社会化"的属性之间。不论是对街道体制改革趋向的把握,还是对整体性基层治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关键都在于对街道办事处这一特殊角色本身的理解与认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熊竞  胡德  何文举  陈美玲  
基层政区作为国家政权的末梢和经济社会的直接管理单元,其通过行政逻辑下的区划调整来应对基层空间重组已难以胜任,特别是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基层空间的重组更是复杂而快速。无论是历史、理论还是实践,特大城市基层政区的改革都指向"治理区划"的新理念。文章从职能的重心变迁、空间的治理转向和实践的创新趋势等三个方面对"治理区划"这一新理念进行了构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单克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广大群众实现“宜居”目标,那么就要坚持将商品住房作为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因而必须着力于化解高房价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住房体制改革的方向要立足于房价去泡沫,让广大劳动者随着经济增长提高住房购买力,与此同时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以“安居”。改革的逻辑要立足新居民、让劳动者受益以及资本自担风险,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多渠道供给住房,实现各种收入阶层群体无缝隙全覆盖,坚持去泡沫化和控制改革风险的紧密结合,对商品住房要逐渐剥离资本属性实现去资本化,促进商品住房由资本定价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卫斌  李妙华  陈昌明  
如果说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破除了厂网不分的问题,那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由此而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本文第一部分在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和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所遗留的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提炼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所确立的体制性框架的基本要素,或者说为实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所需要进行的系统性的制度建设。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所提炼出的逻辑框架,对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的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第四部分结合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刚  
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其最佳状态是法律指引与行为模式相一致。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是由正当性理念推动的环境司法改革,对传统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对法治基本原则的固守,不宜超越法治的底线。推动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乃至环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法治逻辑,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以形式法治为原则,以实质法治为补充;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以专业化为原则,以灵活性为补充;以法律正义为原则,以社会正义为补充;以被动司法为原则,以能动司法为补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高培勇  
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判断基础之上:以国家治理范畴定位财政;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财税体制;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定位改革目标;以公共财政体制升级版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从国家治理视域定位财政职能。将这些判断拼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由此构成了支撑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