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3)
- 2023(13229)
- 2022(11212)
- 2021(10542)
- 2020(8820)
- 2019(20649)
- 2018(20051)
- 2017(37625)
- 2016(20581)
- 2015(23741)
- 2014(23846)
- 2013(23928)
- 2012(23018)
- 2011(21124)
- 2010(21297)
- 2009(20121)
- 2008(20194)
- 2007(18241)
- 2006(16047)
- 2005(14918)
- 学科
- 济(106281)
- 经济(106184)
- 管理(54523)
- 业(52789)
- 方法(42723)
- 企(40519)
- 企业(40519)
- 数学(37968)
- 数学方法(37587)
- 中国(29575)
- 农(25386)
- 财(22869)
- 学(22078)
- 地方(22008)
- 贸(19605)
- 贸易(19597)
- 易(19059)
- 业经(19031)
- 制(18450)
- 农业(17038)
- 融(15721)
- 金融(15719)
- 银(15540)
- 银行(15510)
- 行(14929)
- 地方经济(14158)
- 和(14073)
- 环境(13886)
- 体(13231)
- 务(13120)
- 机构
- 大学(314372)
- 学院(309636)
- 济(141922)
- 经济(139235)
- 研究(117028)
- 管理(111003)
- 理学(94650)
- 理学院(93444)
- 管理学(91782)
- 管理学院(91192)
- 中国(89570)
- 科学(69454)
- 京(67516)
- 财(63425)
- 所(60949)
- 研究所(55227)
- 农(54400)
- 中心(52114)
- 财经(50388)
- 经济学(46339)
- 江(46135)
- 经(45828)
- 业大(44416)
- 北京(43509)
- 农业(42796)
- 经济学院(41620)
- 范(41423)
- 师范(41030)
- 院(40983)
- 财经大学(37284)
- 基金
- 项目(197436)
- 科学(154962)
- 基金(145573)
- 研究(142209)
- 家(127996)
- 国家(126976)
- 科学基金(106642)
- 社会(92912)
- 社会科(88050)
- 社会科学(88026)
- 基金项目(75542)
- 省(73296)
- 自然(66929)
- 自然科(65399)
- 自然科学(65376)
- 教育(65073)
- 自然科学基金(64273)
- 划(63128)
- 资助(60990)
- 编号(55083)
- 成果(46643)
- 部(45509)
- 重点(45249)
- 发(43448)
- 国家社会(40045)
- 创(39756)
- 教育部(38973)
- 课题(38848)
- 科研(37958)
- 性(37912)
共检索到483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程连升
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特点和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变化,提出劳动法治的失效、就业者工作时间的不断延长,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非公经济中的超时加班现象,一方面使就业者的工作强度加大,受剥削程度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严重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供给,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增加缓慢,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分析后不难发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模式,并非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资轻劳”政策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资强劳弱 加班加点 就业困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齐建国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建
2004年,中国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成功地控制了经济"过热"势头,实现了物价平稳而经济高增长。2005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持续增长。因为,2005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制约经济增长的电力、钢铁和有色金属等瓶颈将会被明显突破或更快拓宽,未来2年内中国不会遭受国际石油供应短缺与高油价的困扰。2005年宏观调控工作的重点应是巩固目前已经取得的农业生产的好形势,确保扶持农业政策的持续和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以及控制好土地使用等问题。预计2005年央行难以延续加息的做法,中国将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更是没有根据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熀松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 of 2004 was comparatively good, and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effects had been achieved as expect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f economic structure, wa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risks.He also expects a comparatively goo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conomy in 2005.
关键词:
中国经济 问题 展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吴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向亚 郭继强
我国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弹性系数快速下降 ,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就业弹性迅速下降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 )和我国就业增长的特征 (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有效就业量的增长、核心就业水平与就业增长 )。抑制就业弹性进一步下降的对策措施是 :加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鼓励非正式就业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 ,扩大就业渠道 ;加快制度创新 ,培养企业家队伍 ;加速城市化进程 ,提高有效需求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兰鸥 叶茂 白岸 高聪明 云泉 徐建青 兰鸥 祢鹿
1991年中国经济史坛继续呈现繁荣景象,有关的论著保持着可观的数量。土地制度、阶级关系、赋税制度、小农经济等仍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课题,取得一批颇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同时研究领域有继续拓宽的趋势。如区域史、人口史、财政史、市镇史等都有令人注目的新成果。有人利用考古材料与文献引证,开拓城市史、交通史的研究。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人们的兴趣,等等。人们在对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经济情态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注意理论探讨、宏观考察和中外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文星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制造业 上市公司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利民 董婷 谷岩岩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协调导致城市土地蔓延、集约程度低,研究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和程度,并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分析,对于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统筹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的扩张程度和内部发展潜力,称之为城市空间弹性。以中国26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2000-2012年间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率为基础,采用位序评分法构建计算简便、横向可比的城市空间弹性指标。根据弹性计算结果将城市划分为高弹性、较高弹性、中等弹性、较低弹性和低弹性5个等级。中国东部地区高弹性城市占比较高、中部地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2005年中国经济在房地产、汽车消费需求的拉动,固定资产更新的影响下,保持了本次经济周期呈现的平稳、高增长、低膨胀特点。预计2006年,中国经济在保持增长趋势的前提下,将受到贸易顺差、产能过剩、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从9%以上的高位上滑落下来,价格总水平也将降低。初步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8.5%,价格总水平上涨0%~1%。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贸易顺差 产能过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旭升 王婧
文章由修改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劳动力需求方程,找到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资本存量、实际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并将这些因素与就业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需求量、资本存量、职工工资、技术因素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就业量的带动作用不显著;技术因素虽然短期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但其增长效应大于挤出效应;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具有较高吸收就业的能力,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就业弹性 协整关系 第三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柳楷玲 段宁 武春友
本文以欧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物质输入核心指标——直接物质投入为基础,追踪和考察了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结构变化,并利用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对直接物质投入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物质使用强度的减量效应分解,最后指出了该研究指标的不足之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其原
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正在严重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使就业问题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业弹性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就业弹性的逐年下降使劳动力的需求远远不能与经济保持同步扩张,劳动力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战略以及政策倾向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经济增长 相关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常进雄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及经济增长等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影响因素 就业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