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5)
- 2023(12352)
- 2022(10260)
- 2021(9710)
- 2020(7929)
- 2019(17948)
- 2018(17427)
- 2017(33360)
- 2016(17556)
- 2015(19455)
- 2014(18986)
- 2013(18427)
- 2012(16642)
- 2011(14792)
- 2010(14712)
- 2009(13429)
- 2008(12776)
- 2007(11240)
- 2006(9648)
- 2005(8206)
- 学科
- 济(68401)
- 经济(68284)
- 管理(55864)
- 业(55022)
- 企(42467)
- 企业(42467)
- 方法(31187)
- 农(30699)
- 数学(27724)
- 数学方法(27362)
- 财(21991)
- 农业(20774)
- 业经(19397)
- 制(19299)
- 中国(18604)
- 务(13340)
- 财务(13297)
- 财务管理(13264)
- 体(13256)
- 企业财务(12644)
- 地方(12539)
- 银(11711)
- 银行(11703)
- 行(11133)
- 融(11057)
- 金融(11054)
- 贸(10790)
- 环境(10784)
- 贸易(10780)
- 体制(10622)
- 机构
- 学院(238164)
- 大学(236797)
- 济(99984)
- 经济(97963)
- 管理(97340)
- 理学(84666)
- 理学院(83875)
- 管理学(82554)
- 管理学院(82082)
- 研究(72413)
- 中国(57114)
- 财(49411)
- 京(46921)
- 科学(39971)
- 财经(38776)
- 农(37387)
- 中心(36766)
- 江(35576)
- 经(35380)
- 业大(33246)
- 所(32353)
- 经济学(31538)
- 范(29953)
- 师范(29695)
- 财经大学(28993)
- 研究所(28977)
- 经济学院(28509)
- 北京(28236)
- 州(27847)
- 农业(27669)
- 基金
- 项目(167830)
- 科学(135277)
- 研究(127892)
- 基金(124856)
- 家(106482)
- 国家(105514)
- 科学基金(93275)
- 社会(85318)
- 社会科(80711)
- 社会科学(80695)
- 基金项目(66140)
- 省(65378)
- 教育(59594)
- 自然(57633)
- 自然科(56310)
- 自然科学(56297)
- 自然科学基金(55288)
- 划(53979)
- 编号(51856)
- 资助(48698)
- 成果(41510)
- 部(38636)
- 制(38216)
- 重点(37350)
- 国家社会(36136)
- 创(35983)
- 发(35673)
- 课题(35016)
- 教育部(34352)
- 人文(33941)
- 期刊
- 济(109964)
- 经济(109964)
- 研究(67969)
- 中国(48871)
- 财(39933)
- 农(38788)
- 管理(35387)
- 学报(32035)
- 科学(31468)
- 大学(27205)
- 学学(25648)
- 农业(25341)
- 教育(24882)
- 融(24794)
- 金融(24794)
- 技术(21441)
- 业经(20801)
- 财经(19369)
- 经(16567)
- 经济研究(15784)
- 问题(14571)
- 版(12352)
- 理论(11699)
- 财会(10914)
- 实践(10585)
- 践(10585)
- 技术经济(10583)
- 科技(10424)
- 农村(10354)
- 村(10354)
共检索到349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新
有效贫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村社集体,然而,废除农业税之后,乡村基层组织越来越"悬浮"于农民。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大量扶贫资源持续输入农村,软弱涣散的村社集体却失去了与国家资源对接的能力,造成贫困治理的"内卷化"。村社集体的内生活力某种意义上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激活和再造,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帮扶"是贫困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驻村帮扶本身是连续性的,成员通常由同一单位选派,类似于接力赛,故称之为"接棒治理"。"接棒治理"能够为理解驻村帮扶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一种可取视角。在"接棒治理"的框架内,由同一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成员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帮扶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多办实事。作为外部嵌入力量,驻村帮扶不可避免地对村庄内部治理秩序产生影响,但由于退出机制的确定和可预期,驻村帮扶下的"接棒治理"不会完全改变村庄内部权力格局,更不会对村庄自治造成破坏,其旨在培育并回归自治,将"接力棒"最终交接给村社集体。
关键词:
驻村帮扶 接棒治理 第一书记 自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阿妮尔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从制度上实现稳定的组织振兴。
关键词:
驻村帮扶 乡村治理 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阿妮尔
驻村帮扶不仅仅是向农村派驻工作队,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传统,但是精准扶贫时期的驻村帮扶与原有的干部下乡和农村工作队在时间节点、制度安排和作用上都有所差别。精准扶贫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中国乡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折时期,驻村帮扶的短期效果体现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长期效果则助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帮扶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资源下沉基层、顶层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以及村级治理能力提升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从制度上实现稳定的组织振兴。
关键词:
驻村帮扶 乡村治理 现代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国磊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干部驻村与部门帮扶形成的跨层级治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运用的治理技术。基于"情境—过程"分析框架对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考察发现:在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情境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外部嵌入、有效衔接与内部执行,使得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各项任务得到可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高层部门"一把手"的政治动员逻辑是从"高位推动"到"嵌入互动";中层部门的资源供给逻辑是从"条块分割"到"集中供给";基层部门的技术运作逻辑是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衔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动态调整与治村理念延续的冲突、各职能部门的趋利选择与合作治理之间的冲突、基层干部的晋升需求与服务基层之间的冲突,使得跨层级治理陷入制度困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海
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和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由此决定了乡村治理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的运作逻辑。本文基于陕西省Z县推行的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实践的田野调查,从党政互动与组织联结、任务量化与压力传导、社会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对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的实践运行样态及其逻辑机理展开考察。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协同型治理是乡村超常规治理实践中生发并运行有致的一套治理机制,具有领导小组模式下的组织系统虚实结合与条块统合、指挥部模式下治理资源的跨部门协同与跨层级整合、中心工作模式下治理力量的组织动员与伦理聚合的逻辑机理。这为我国特定制度情境和实践场域中重新审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未来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探索中,必须通过优化治理结构体系、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和增强治理本领等举措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维 向德平
驻村帮扶是通过帮扶单位选派扶贫干部进驻贫困村,动员与整合各方扶贫资源,投入帮扶贫困村,帮助贫困对象解决贫困问题,并协助贫困村实现脱贫发展的重要方式。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在贫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对L县驻村帮扶工作的实地调研,以嵌入性理论为视角,分析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的实践状况与挑战,提出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的策略与路径。研究发现,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的实践状况主要表现为通过制度性嵌入构建制度体系,为驻村帮扶工作提供制度支撑;联结与协调各方力量,撬动扶贫资源,通过资源性嵌入增加贫困村扶贫资源总量;通过关系性嵌入,协调驻村工作队、当地政府、村干部以及村民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新的关系网络。在扶贫实践中,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着治理目标与实践效果的落差、资源投入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职能定位与角色扮演的差距等一系列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文章从"融入"的角度,提出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增强驻村帮扶工作效果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实践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政策安排;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搭建良好的互动协作网络,促使驻村工作队真正地融入当地乡村共同体。
关键词:
嵌入 融入 驻村帮扶 精准扶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爱爽
农机跨区服务是小农户实现机械化生产,从而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跨区服务面积大幅减少,以本地农机手为服务供给者的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逐渐兴起,且社会因素在其兴起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型农机拥有量不断增长,农机服务市场呈现出外来农机和本地农机并存的局面。在农机服务市场竞争中,本地农机手借助乡土熟人社会的运作规则打败了外来农机手,从而推动了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兴起。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运作高度嵌入乡土社会。在农机服务市场的高度竞争下,农机手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农机服务。农机手置身于乡土熟人关系之中,熟人关系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而较低的服务经营成本能够提升农机手的经营积极性,从而确保农机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村庄社会中的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农机手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能够激励其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出现,体现了乡村社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爱爽
农机跨区服务是小农户实现机械化生产,从而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跨区服务面积大幅减少,以本地农机手为服务供给者的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逐渐兴起,且社会因素在其兴起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型农机拥有量不断增长,农机服务市场呈现出外来农机和本地农机并存的局面。在农机服务市场竞争中,本地农机手借助乡土熟人社会的运作规则打败了外来农机手,从而推动了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兴起。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运作高度嵌入乡土社会。在农机服务市场的高度竞争下,农机手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农机服务。农机手置身于乡土熟人关系之中,熟人关系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而较低的服务经营成本能够提升农机手的经营积极性,从而确保农机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村庄社会中的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农机手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能够激励其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出现,体现了乡村社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中原 严惠麒
村容建设中行政村和乡镇政府在建设意识上有共性和分歧;在建设能力上有优势和缺陷,是营建"行政村-基层政府"村容合力建设机制的客观逻辑。合力建设机制产生凝结力的措施有统一建设思想、整合行政村和基层政府的建设能力、建立项目合作与任务分解的工作机制、寻求外援、合理分配建设共同体的群体角色;保障行政村和基层政府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的措施有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群体规范、强化角色意识、建立安全阀制度。利用合力建设机制开展村容建设工作,要正确认识合力建设机制、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明确利用目的、注重适应性利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纪芳
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